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0 09:24
陽光電源「儲」勢衝港股:賬面現金近百億仍二次募資,估值錨從訂單轉向「技術+在地化」。
10月5日,陽光電源正式向香港聯交所遞交H股上市申請。
10月28日,陽光電源發佈三季度財報,三大核心盈利指標均實現大幅提升。
這家市值站穩3000多億元的光伏巨頭,從年中報披露的數據開始,儲能已經超越光伏成為第一大營收來源,今年整體朝着儲能發貨量(非訂單量)40-50GWh的目標邁進。
一邊是儲能訂單接到手軟,一邊是主動叩響港股大門,選擇背后,藏着怎樣的商業邏輯?答案或許在於巨大市值的體量之上,陽光電源正面臨着基本盤升級、護城河加固與成長性突破的訴求。
反過來講,港股正是其進一步撬動全球化棋局的關鍵支點。
首要的問題是,陽光電源的基本盤如何?
實事求是地分析,高速擴張的表象下的確已浮現資金承壓的情況,「穩中有憂」的格局通常構成了其尋求新增融資渠道的底層邏輯。
拆解到核心財務數據看,基本盤的「穩」有紮實支撐,前三季度營收約664.02億元,同比增加32.9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118.81億元,同比增加56.34%。前三季度,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99.14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1133.14%。
但繁榮數據的背后,也不是沒有憂慮。
三季度財報發佈同日,陽光電源發佈前三季度減值計提公告。公告顯示,前三季度,公司計提信用減值與資產減值準備合計12.80億元,其中存貨跌價損失及合同履約成本減值損失佔比超六成。此外,截至三季度末,應收賬款期末余額271.80億元,雖較年初的276.40億元略有下降,仍維持在較高水平。
基本盤的「穩」建立在高速擴張之上,而擴張帶來的資金壓力,陽光電源需要講出新的資本故事,開啟新一輪IPO似乎是一種好選擇。
理論上,產業界內外認為,陽光電源以技術專利與場景落地構建的護城河足夠深厚,相對而言在全球貿易壁壘加劇與行業競爭升級的雙重擠壓下,這條護城河正面臨「不進則退」的挑戰,邏輯在於,行業卷完光伏產業后,又會不會捲到儲能?
當然,陽光電源的技術研發的持續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構築了核心的護城河。前三季度,公司研發費用達到31.4億元,同比增長32.16%,且今年以來陽光電源新獲得專利授權496個,較去年同期增加了4.2%。
技術轉化爲了實際的商業生產力,比如:截至2025年,公司儲能系統累計出貨量達70GWh。不過,護城河也面臨一些壓力。
外部來看,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級,美國關税政策使國內儲能產品出口成本增加,歐洲市場也在醖釀技術標準壁壘,內部競爭同樣白熱化,一些其他行業的大廠憑藉通信技術優勢在逆變器領域緊追不捨。而且,特斯拉則以垂直整合能力搶佔高端儲能市場,加上行業價格戰已導致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均價2025年下降12%,這些都構成了挑戰。
也就是説,爲了應對這些挑戰,需要持續的研發投入與本地化產能佈局,相較於液冷技術迭代、氫能電解槽研發等需求仍有提升空間。
客觀而言,「真正的護城河不是靠一項技術吃一輩子,而是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
如果陽光電源在新一代光伏與儲能產品研發、海外生產基地建設投入更多資源,也通過IPO撬動資本力量,進而夯實技術壁壘與全球化能力。
實際上,在新能源行業「技術迭代一日千里」的競爭中,「研發+產能」的雙輪驅動,大概率纔是抵禦競爭的根本保障。而基本盤的資金壓力與護城河的鞏固需求,共同指向了同一個答案:必須通過多元化融資打開增長空間。
陽光電源的成長性毋庸置疑,赴港上市某種意義上也是新賽道造血,併爲持續搶佔全球化紅利的戰略佈局。
儲能賽道的高景氣度仍在延續,為成長性提供了堅實基礎。2025年全球累計投運電力儲能項目規模突破980吉瓦時,年度新增裝機量達380吉瓦時,其中電網側儲能同比增長62%,光儲融合項目佔新建電站比例達58%。
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本月發佈的《2025年下半年儲能市場展望報告》預測,中國、歐洲、中東等市場需求強勁,預計到2035年全球累計裝機將達2TW/7.3TWh。
陽光電源顯然正在深度受益於這一趨勢,全年目標鎖定了40-50GWh。
有很好的商業化機會,競爭同樣也激烈。
尤其是在歐洲儲能市場,陽光電源的最大競爭對手是特斯拉,與寧德時代(300750.SZ)、比亞迪(002594.SZ)等也構成重要競爭關係。國際諮詢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Mackenzie)發佈了《2025全球儲能系統集成商排名》,2024年,特斯拉以15%市場份額居於第一,陽光電源市場份額為14%,居於第二。
因而,成長性的隱憂不容忽視,加之儲能行業已出現「產能過剩」的苗頭,2025年國內儲能採招市場訂單規模達179GWh,同比激增150%,但價格戰導致部分企業毛利率跌破20%。
站在行業視角,成長的本質是穿越周期的資本耐力賽。
所以,陽光電源選擇港股上市,正是為這場耐力賽補充燃料。港股對新能源行業的估值邏輯更貼近國際市場,便於公司獲得全球化溢價。更短的再融資周期,能讓其快速響應海外訂單與技術研發需求。從募資用途看,海外基地建設與數智化升級的資金投入,直指「全球化產能+技術迭代」的核心增長邏輯,這不僅能規避貿易壁壘,更能搶佔新興市場先機。可以説,港股上市不僅是爲了成長性,也是爲了將現有成長動能轉化為長期競爭力。
回溯陽光電源的港股上市之路,從2024年擬發行GDR,到2025年轉向港股,這場資本選擇可能已超越「缺錢與否」的表層討論。
在3000多億市值的節點上,這家企業面臨廣闊的業務前景,也有新的壓力,既要穩住儲能高增的基本盤,又要加固技術護城河以抵禦競爭,更要培育第二曲線穿越行業周期。
港股市場提供的,不僅是資金活水,更是全球化的估值標尺與融資效率。當儲能行業從「野蠻生長」轉向「精耕細作」,當全球新能源競爭進入「技術+產能+資本」的綜合較量,陽光電源的選擇,本質上是中國新能源企業從「本土巨頭」向「全球領袖」進階的必經之路。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場上市背后更值得思考的是:在新能源賽道的下半場,究竟是短期訂單驅動的增長更可持續,還是技術壁壘與全球化能力支撐的成長更具價值?
而陽光電源后續的市場表現,或許將給出最真實的答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預見能源」,作者:朱新,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