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李飛飛 vs 施密特:超級智能,3年之內?還是遠未開始?

2025-10-30 09:24

2025 年 10 月 29 日,沙特首都利雅得。

在一場匯聚全球政商領袖的峰會上,斯坦福AI實驗室創始人李飛飛和前谷歌 CEO 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坐上了舞臺中央:

超級智能,真的要來了?我們來得及準備嗎?

這不是泛泛而談的未來暢想,而是一場圍繞 AI 極限、財富重構、人類命運的真實交鋒。

施密特給出激進判斷:超級智能可能 3 年內到來,將重新洗牌全球權力與財富。

李飛飛則反問:AI連牛頓都成不了,真正的超級智能可能遠未開始。

一個説 3 年,一個質疑能否實現。兩位頂級 AI 思想者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如果 AI 真是人類最后一項發明,你準備好了嗎?

第一節|超級智能是什麼?兩人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在這場對話的一開始,主持人問題就是:

「超級智能到底是什麼意思?它什麼時候會到來?」

李飛飛和施密特的回答,走向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

✦ 施密特的定義:

超級智能,不是一個聰明的 AI,而是比地球上所有人類加在一起還要聰明的存在。他稱之為「總和級別的智慧」。

人類智能你可以理解,因為我們就是人。你有想法,有朋友,會思考,也有創造力。超級智能呢?它可能知道我們所有人知道的東西,甚至更多。

施密特説:

「我認識一羣人,住在舊金山,他們相信超級智能在未來3~4年就可能實現。」

對他來説,這已經不再是會不會,而是多快。

✦ 李飛飛的迴應:

她沒有直接否定施密特的判斷,而是把問題轉向了智能的本質:

AI這個領域從一開始就是在挑戰「什麼是智能」。 我同意,有些 AI 能力已經超過人類,比如同時掌握幾十種語言,或者擁有幾乎無限的知識量。但我們還得問:它能成為牛頓嗎?它成為愛因斯坦或者畢加索嗎?

兩種答案的分歧點在於:

施密特看的是「能力堆積」:只要把知識堆得足夠高,智能就能超越人類;

李飛飛看的是「創造力起點」:真正的智能,是在混沌中找到突破的那一刻。

✦ 為什麼這場定義之爭重要?

因為它決定了:我們是在製造工具,還是在創造「另一個物種」?

施密特相信:技術突破很快就會跨過那條線。

李飛飛提醒:別太快以為我們已經懂了智能的本身。

如果我們連「超級智能到底是什麼」都還沒有共識,那我們該如何準備它的到來?

這不只是學術之爭,而是關乎未來方向的根本選擇。

第二節|AI能不能像牛頓一樣「發現」?

第一節提出了一個問題:AI 能不能成為牛頓?

現在,施密特和李飛飛要解釋:為什麼不能。

施密特給出了一個技術層面的迴應:假設你把 1902 年全世界能找到的科學知識,全都塞進一臺計算機里。問題是:它能發明相對論嗎?

答案是不能。

他解釋説,現在的 AI 在處理邏輯時,有個盲點:它不會把一個結論立刻反饋給自己,然后繼續往下推理。比如,一個數學家證明了一個定理,會立刻根據這個結果去想下一個問題。但 AI 不會。它記住了,卻不會用來連續推導。

「今天的 AI,在做推理時不會像人那樣反覆思考,它只是做完就停了。」

李飛飛從另一個角度補充:我們已經能讓 AI 做很多事情,但你把所有行星的運行數據餵給它,它還是沒法像牛頓那樣,自己推導出「萬有引力」。

施密特也承認這一點。

也就是説:AI 擅長處理大量數據,效率很高;但它沒有「頓悟」能力,也缺少跨領域聯想的直覺。

現在的 AI,大多數時候還是個超級助理:它可以整理信息,但跳不出信息本身。

李飛飛最后強調了一點:

人類最了不起的能力,是能提出別人沒問過的問題。

她認為,這纔是未來AI是否真正進化的關鍵。

所以,如果我們要用 AI 解決未來的科學難題,就必須回答一個問題:它只能複述答案,還是能像科學家那樣,重新提問?

無論是藥物設計、物理猜想,還是氣候預測,都繞不開這個問題。

而從這段對話看,至少今天,它還做不到。

第三節|效率會提升,財富不會共享

如果 AI 真的越來越強,那下一個問題就是誰能從中受益?

主持人提出了一個大膽的預設:AI 如果走向超級智能,我們會不會進入一個后稀缺社會(Post scarcity society)?就像有了谷歌搜索之后,每個人都能免費獲取知識,那是不是也能人人用上 AI,享受醫療、教育、交通這些服務?

聽起來很理想,對吧?但施密特卻先潑了盆冷水:

「這是個非常美好的想法,但現實可能沒那麼平均。」

AI 帶來的好處,可能會集中在少數人手里。

他用的是經濟學里的説法:「網絡效應」。意思是越早開始用、越有資源的一方,就越容易把優勢變成壟斷。

他説:

「每家使用 AI 的公司,幾乎都提升了效率。效率高了,財富就會增長。但增長的財富,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分到?很可能不是。」

在沙特,AI 只要把石油網絡里的調配優化 10%,這個國家就能節省數十億美元。又比如,在醫療和藥物開發中:AI 能加快新葯審批,降低試驗成本。做得快,做得準,企業就更賺錢。

這些都是真實收益。

但他緊接着説:你可以想象,這些收益只會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少數幾家公司,還有那些資本集中的人手里。

李飛飛也認同 AI 能提升效率,但她特別提醒:效率不等於共同繁榮。你得承認,技術本身不會主動去解決分配的問題。

換句話説,AI 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但有錢買、會使用,纔是真正的門檻。

所以誰會落后?

施密特點名了一個最危險的區域:非洲。

他們沒有穩定政府、強大大學體系、關鍵工業結構,很多地方將難以參與這場 AI 革命。

他直言:

「它們已經落后很多年了,而現在,可能會被甩得更遠。」

就算在歐洲,也存在問題。他説,能源貴、資金難拿,很多國家想建 AI 數據中心,卻根本負擔不起。

他的建議是:不行就找合作方。比如法國就與阿布扎比合作,用別人的資源來建設 AI 能力。

李飛飛也強調了同一件事:

「每個國家都該投資人才、技術和教育生態,不能靠別人。」

她沒有説 AI 一定讓世界變得更公平。相反,她的意思是:誰不投入,就會被落下。

AI 不會自動把紅利送到你手里。想要從中受益,就要儘早準備,國家如此,個人也如此。

而不行動的,會被遠遠甩在后面。

第四節|AI 到底是來幫人,還是來替人?

討論完 AI 能做什麼,該問問人類還剩什麼了。

樂觀的人説它能提高效率,悲觀的人擔心它會取代所有崗位。

主持人把問題擺到了檯面上:如果超級智能能做所有的科學研究、經濟決策、生產設計……那人類在這個世界里,還剩下什麼角色?

✦ 施密特:人類和AI,會組成「搭檔組合」

他不是那種完全樂觀的人,但他始終堅持一點:未來真正強大的,不是 AI 單打獨鬥,而是人類和 AI 的組合。

他說了一個賽車例子。

我們都知道,機器人能開得比人快。但為什麼 F1 比賽我們還是想看真人在開車?因為人類有不可替代的魅力,我們就是想看人做到的事。

他的意思是,哪怕 AI 技術全都到位,人類的好奇心、審美和創造衝動,也不會被替代。我們會想看人類在挑戰邊界,而不是機器演示流程。

他甚至想象了一幅畫面:

「以后可能會出現兩種比賽:一種是人類之間的,另一種是 AI 之間的。 但我們會更關注人和 AI 一起完成什麼,而不是誰贏了。」

✦ 李飛飛:AI再強,也不能忘了「人的能動性」

她的迴應,情緒更強烈,底線更清晰:我非常擔心,在超級智能的討論中,我們會忘記人類的價值。

她強調了兩個關鍵詞:尊嚴和能動性。

無論技術走多遠,都必須記住,這個世界不能讓人類被邊緣化。人必須始終是中心。

她説,哪怕 AI 再聰明、再全面,也不能讓它替我們做選擇。

兩人的分歧很清楚:

施密特願意讓 AI 干更多事,但人類不會因此失去價值。

李飛飛堅持:哪怕 AI 做得再多,決定權也必須握在人手里。

歸根結底:誰來定義未來?

是 AI,還是我們自己?

第五節|李飛飛在做什麼?重建現實世界

前面討論的都是超級智能會帶來什麼影響,但 AI 具體會以什麼形態進入我們的生活?這是李飛飛正在做的事。

主持人問:我的14歲兒子已經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虛擬遊戲里了。等 AI 越來越強,我們是不是都要搬進虛擬世界?

李飛飛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是的,我們未來的生活,會更像一個多元宇宙。不是離開現實,而是現實和虛擬會完全混在一起。」

✦ 這不是科幻設想,而是她正在做的事

World Labs,李飛飛創立的新公司,專注構建世界模型。

她説:人類不光有語言能力,還有一種空間智能。我們能看懂三維世界,能想象空間、動作、因果關係。而過去的 AI 只學語言,沒辦法理解這些。

於是她就干了這件事:訓練 AI 理解空間、物理和交互,就像人一樣。

現在,她的團隊的最新成果叫:RTFM。它的全稱是 Real-Time Frame Model,意思是 AI 能實時生成 3D 場景,而且還能記住它自己生成的世界是什麼樣。

這不是做一段視頻,而是構建一個你可以走進去、可以互動的持久空間。

✦ 那這個「世界模型」能用來干嘛?

她舉了幾個非常具體的例子:

醫療手術訓練:未來醫生不一定非要在人身上練習,而是可以在AI構建的手術空間里反覆演練

教育場景:孩子可以進到AI生成的古代城市,邊學歷史邊親身體驗

城市規劃:建築師可以把一整座新城區在 AI 中預演一遍,再決定要不要修

換句話説:我們未來的大量工作、學習、娛樂,都會發生在這些 AI 生成的世界里。

✦ 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重新建構現實

李飛飛認為,AI 正在從輸出文字進化到構建世界。而這個世界,不是用來看一眼的,而是用來生活的。

施密特也認同這個方向。他甚至預測:

「未來某一天,AI 可能會告訴我們:‘我需要更多能源,我自己來設計一種新方式。’那就是 AI 開始自己推動物理世界的轉型。」

説到底,這是 AI 角色的轉變:

過去,AI 是回答者;

現在,AI 是構建者;

未來,AI 可能會成為世界的重組者。

我們正站在這個轉折點上。

結語|你是觀眾,還是參與者?

施密特説:超級智能可能 3 年內出現,從研究、能源到軍事、政策,都會被重寫。

李飛飛説:AI 連萬有引力都推導不出來,真正的超級智能可能遠未開始。

3年,還是遠未到來?這不只是時間判斷,而是關於 AI 本質、人類角色、未來主導權的根本分歧。

但無論答案是什麼,有一點是確定的:不是 AI 有多強,而是人類準備得夠不夠快。

現在,你得問自己:如果 AI 真的在改變一切,你是觀眾,還是參與者?

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_9KNz7nnlA&t=3s

https://x.com/drfeifei/status/1981803853319225446?referrer=grok-com

https://www.worldlabs.ai/blog/rtfm

https://nypost.com/2025/10/09/business/googles-ex-ceo-eric-schmidt-shares-warns-of-homicidal-ai-models/

https://fortune.com/2025/10/24/eric-schmidt-weekend-habit-reflection-level-up-work-success/

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AI 深度研究員」,作者:AI深度研究員,編輯:深思,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