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0 08:41
當外界還在驚歎小米 SU7、YU7 的熱度、猜測路測增程 SUV 的實力時,雷軍已跳出了舒適圈。
據媒體「36 氪汽車」報道,小米汽車近期設立了一個全新的一級部門——架構部,主要負責智能電動汽車下一代技術架構的思考定調。新部門將直接向雷軍匯報,部門成員均為小米汽車部分研發部門負責人和核心骨干,比如整車研發負責人崔強,其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架構部的核心價值,是為下一代車型迭代打好地基。在明確三電系統、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核心模塊標準后,車企既能靈活應對市場需求,也能讓不同車型共享核心技術優勢,降低整體研發成本,縮短車型開發周期。
圖源:電車通攝製
佈局下一代甚至錨定未來十年、二十年的車企並不少見,我們在各大國際車展上看到的那些個性概念車,就是車企們用來標榜「前瞻」的直觀名片。
只不過行業里的默認玩法是,絕大多數車企會把這種技術規劃的活,交給層級二級部門去推進,而小米將技術前瞻佈局拉到了公司最高任務級別上。這種重視程度,在行業里實屬罕見。
雷軍曾明確表示,「雖然 YU7 和 SU7 都基於小米 Modena 平臺開發,但 YU7 項目有 90% 的零部件都重新開發了。」
近九成零部件的重新開發,背后是遠超常規改款的資金與研發投入。
早在 2021 年底宣佈造車時,雷軍就帶着底氣直言:「我們有錢!而且我們虧得起。」話音剛落,他便亮出 1080 億元現金余額的「鈔能力」,為小米造車的長期投入提前鋪好了底氣。
圖源:小米汽車官方
要知道,不少新勢力僅靠幾百億的投入就站穩了市場腳跟。造車從來不是「賺快錢」的生意,而手握千億級資金儲備,又能承受前期研發高投入的小米汽車,完全有能力扛住下一代技術架構的研發成本,甚至在覈心零部件自研、技術迭代速度上,比同行走得更穩、更遠。
銷量事實也能證明這一點。小米目前只有小米 SU7 和小米 YU7 兩款車系在售,但小米 SU7 前 9 個月的累計銷量已經超越比亞迪漢,成為中大型轎車市場的銷冠;小米 YU7 在 30 萬級純電動 SUV 市場,銷量緊追特斯拉 Model Y,剛上市就站穩主流賽道。
技術層面的突破更具説服力,小米 SU7 Ultra 量產版還直接打破了各大賽道的紀錄。小米用實打實的產品力證明,其高投入不僅沒白費,更是已轉化成了市場和技術上的雙重競爭力。
圖源:小米汽車官方
不過,小米汽車的財報仍藏着壓力。
今年二季度營收 206 億元,較去年同期的 62 億元增長 230.3%,季度經營虧損也有所收窄,但上半年累計虧損仍達 8 億元,盈利之路還需持續推進。
小米汽車雖然足夠有錢,也捨得花錢,但回看過往,若能在前期規劃平臺架構時,就將 YU7 的研發需求納入統籌,或許能避免后期近九成零部件重開模的高額投入,進一步優化成本結構。
這次架構部的成立,不僅代表小米汽車的前瞻眼光,或許還是對過往經驗的覆盤和修正。
圖源:小米汽車官方
作為負責下一代技術架構定調的一級部門,它能從頂層設計階段就統籌未來多車型的研發需求。無論是后續可能推出的新 SUV、新轎車,還是不同級別車型的配置差異,都能提前融入統一的技術基座。
「先搭框架再填內容」的思路,讓小米在「敢投入」的前提下,多了一層「會投入」的戰略考量。這樣一來,既能減少像 YU7 那樣「平臺內高比例重構」的資源浪費,又能讓多車型共享核心技術模塊,從源頭降低研發與生產成本,為后續盈利目標的達成鋪路。
衆所周知,新能源車市的「價格戰」從「油電同價」打到「電比油低」的地步,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表面看,車企是靠降價與對手貼身肉搏,消費者也只覺得「花更少錢得更高配置」,但實際上,每一次降價都在挑戰車企成本控制的底線。越來越多車企看清,不從底層架構發力的降價,只是「拆東牆補西牆」的短期消耗,唯有「拼架構」,才能撐住長期價格優勢,避免陷入虧損泥潭。
小米成立架構部並非行業特例,中外車企早就在架構領域重兵佈局。
燃油車時代,廣汽豐田的 TNGA 架構就很有代表性:平臺架構的零部件通用化率突破 80%,比傳統平臺提升近 35%,直接讓單車生產成本降低 12%~15%(約 1.2~1.8 萬元),為車型降價留出了充足空間。
圖源:電車通攝製
到了新能源時代,掀起價格戰的比亞迪,靠的也不是簡單降價。其 e 平臺 3.0 架構藉助 CTB 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減少 40% 零部件、縮短 35% 製造周期,甚至能讓秦 PLUS 的底盤複用於高端漢 EV,研發成本被極致分攤,這纔是降價的核心支撐。
蔚來全新 ES8 同樣靠架構優化實現降價且保毛利,900V 后電區、電驅等平臺化部件,能在 ET9、ES8、L90 間共享;零跑的 LEAP3.5 架構則延續模塊化設計,將研發成本攤銷周期縮至 18 個月,新品開發成本降低 40%。
當然,對小米而言提升零部件通用率只是小挑戰,更大難題是讓一個架構適配不同調性的產品。
圖源:小米汽車官方
從誕生至今,小米汽車與運動這一調性緊密相連,旗下的小米 SU7、小米 YU7、小米 SU7 Ultra 在各自細分市場中都是妥妥的性能代表作。
自誕生起,小米汽車就貼着「運動」標籤,SU7、YU7、SU7 Ultra 都是各自細分市場的性能代表,底盤調校、動力響應都圍繞「駕駛樂趣」展開。
然而,根據小米的產品規劃,未來還將推出大體量的增程 SUV 車型,這類車型的核心用户需求是「空間舒適、能耗經濟、家庭實用性」,對底盤濾震、座椅舒適性、裝載能力的要求,與現有運動車型完全不同。
這意味着,小米的架構不僅要實現三電、智能模塊的通用,更要在底盤調校、車身結構設計上具備足夠的靈活性,既能支撐 SU7 Ultra 的賽道性能,又能滿足家用 SUV 的舒適需求。這種「一架構多場景」的適配能力,對頂層設計的前瞻性、模塊拆分的精細化提出了極高要求。
電車通認為,雷軍將架構部提至公司一級部門,絕非簡單的組織架構調整,而是戰略層面的「資源傾斜」。
通過最高層級的部門定位,架構部可以跳過中間層級,直接調動小米集團在各個領域的資源,不僅能避免傳統車企「二級部門推進架構,資源協調難、落地效率低」的問題,更能讓架構設計精準匹配多車型需求,讓小米在價格戰中保持「低成本」和「多產品」的優勢。
燃油車時代,豐田的盈利核心是「成本極致平攤」,只要把發動機、變速箱、底盤這「三大件」做紮實,再通過平臺化分攤研發成本,基本就能穩住市場;但新能源時代的競爭早已突破這一框架,在三電技術成為基礎門檻后,智能駕駛、車聯網、高階輔助駕駛等「智能化能力」,成了決定車企競爭力的新關鍵。
這就要求小米汽車除了做好整車平臺、高壓平臺這些「硬件基礎」,更要在電子電氣架構、智能座艙平臺等「智能化載體」上,同時具備「成本可控」和「廣適配性」兩大能力。
電車通留意到,鴻蒙智行、吉利、奇瑞等產品矩陣豐富的國產品牌,早已摸索出成熟的「差異化適配」策略:它們會根據每款產品的價格區間、核心調性、目標人羣,精準匹配對應的技術能力。比如鴻蒙智行雖會將華為 ADS 4 這一高階智駕技術應用於旗下車型,但並非所有車型、所有版本都搭載「滿血版智駕」。
而這樣一來,產品就能做到「成本不浪費、定位不模糊」:既不會讓低配車型因搭載冗余技術推高售價,也不會讓高配車型因技術缺失失去競爭力,最終在覆蓋更多細分市場的同時,牢牢守住成本與利潤的平衡線。
對於小米而言,若能借鑑這類差異化適配思路,將架構部搭建的統一技術基座與車型定位深度綁定,或許能在新能源競爭中更快找到「技術落地」與「市場盈利」的平衡點。
本文來自「電車通」,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