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0 08:15
在一眾高喊着「AI Phone」的新品里,iPhone Air的出現多少顯得有些突兀。它沒有更強的算力,也沒有全新的影像系統,卻憑藉「史上最輕旗艦手機」的身份,在短時間內引爆全行業的模仿熱潮。
當iPhone拾起「Air」這個詞,整個手機圈彷彿集體被喚醒——輕薄,再一次成爲了被討論的焦點。
除蘋果外,國內TOP5手機大廠也在積極加入到「Air」大戰中。近期,華為Mate 70 Air線下海報在互聯網曝光,暗示華為Mate系列首款輕薄旗艦11月登場;小米正在評估17 Air新機,主打中尺寸、高像素全能方案。不僅如此,OPPO、vivo、榮耀也有相關的計劃。
(圖源:微博)
極致輕薄再次成為潮流,但消費者們真的喜歡「Air」嗎?
在4G時代,關於手機的輕薄戰爭早已打響過一輪。vivo X5Max 以4.75mm厚度登頂「全球最薄手機」,華為P6、OPPO R5、小米5 都在比拼「纖薄手感」,甚至連廣告都在強調「握在手里像一張卡片」。
進入5G與AI時代后,手機變得越來越重——大底影像模組、散熱系統、AI加速芯片、超大容量電池等,這些都讓機身從6mm膨脹到9mm,從150克一路漲到230克。廠商在參數上越卷越兇,卻也讓「輕薄」成了一種奢侈。
因此,iPhone Air的初次亮相,的確足夠驚艷。但當「輕薄」成為蘋果的營銷符號,模仿幾乎是必然的結果。三星、傳音、moto、小米、華為——幾乎所有品牌都在同一時間推出或曝光帶有「Air」、「Slim」、「Edge」等后綴的機型。
(圖源:Apple)
似乎在一夜之間,手機廠商們不再追求更強,而是開始追求更輕。其實輕薄化的走紅並非偶然。
IDC數據顯示,超過七成用户認為「手機性能已經夠用」,而「手感」和「重量」成了他們換機時最直觀的判斷標準。
另一方面,旗艦機普遍的厚重化正在成為一種反噬。9mm的厚度、200g以上的重量,帶來的不僅是更好的堆料,也讓人們在長時間使用中感到疲勞。尤其是女性用户,對「輕」的偏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明顯——它不僅關乎便攜,更關乎「精緻感」。
外觀的革新,相比起性能的升級更能吸引到普通消費者的關注。iPhone 17 Pro、小米17 Pro/Max今年在外觀設計上的變化,為其帶來了極高的關注度,刺激了銷量的爆發。
(圖源:小米官網)
相比起小米在手機上增加背屏,將手機做得更加輕薄,似乎是外觀設計變化里最節省成本,同時也是更能帶來視覺刺激的方案。於是,我們看到手機廠商們都在擠進輕薄賽道,推出Air手機。
不過,現實可能要給市場一記重拳。目前已發佈輕薄手機的廠商們,蘋果、三星、傳音,似乎都沒有取得預期的成績。
「Air」這個詞在近幾個月的確無處不在,但熱度並不等於成功。
以iPhone Air為例,蘋果用「輕到幾乎感受不到」的設計重新定義了產品線,但為壓縮重量,蘋果縮減了揚聲器腔體、電池容量僅有 Pro 的約85%,主攝模組也採用更薄設計。結果,這台最輕的旗艦,成了「體驗最不完整」的旗艦。
不少用户在體驗完iPhone Air之后都表示,手感一流,但發熱更明顯,續航更短,音質表現很不「蘋果」。近期,有消息稱iPhone Air首銷未達到蘋果預期,這款手機在完成第一批量產后,將延緩后續批次的生產。
(圖源:微博)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三星身上。相比起iPhone Air,三星Galaxy S25 Edge是一款更成熟的輕薄化手機,它保留了雙揚聲器、雙攝像頭,沿用頂級SoC。但「續航縮水」「高温掉幀」「相機模組縮水」這些高頻評價詞,也讓這款手機的風評跌落谷底。
與蘋果不同,三星緊急叫停了S25 Edge的迭代機型,暫時退出輕薄賽道。
不難看出,廠商都在賭「Air」能成為品牌的第二增長曲線,但截至目前,它更像是情緒價值的共鳴點,而非銷量的拐點。消費者依然理性地在使用體驗和一眼驚艷之間做出平衡。
(圖源:三星)
當然,iPhone Air和三星Galaxy S25 Edge存在的問題,恰好就是中國品牌們的優勢。從爆料信息來看,小米17 Air大概率要搭載6000毫安時的電池,配備100W有線快充,從根源上解決輕薄手機續航差的問題。華為Mate 70 Air也要主打長續航方案。
在續航、性能、影像和周邊配置上不再妥協,似乎纔是輕薄手機們的出路。手機廠商們應該做的,不是更薄,而是更聰明,讓輕薄成為完整體驗的一部分,而不是體驗的犧牲品。
市場並沒有像想象中那樣立刻擁抱「輕薄」,但背后仍然有值得關注的信號。
根據Canalys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僅增長約1%,整個行業仍處於微增長階段。三星和蘋果依然穩居前兩位(市佔20%與18%),小米約14%,華為憑藉Mate與Pura系列在中國市場回升,但全球仍在恢復期。
回顧今年手機品牌們發佈的新款旗艦,僅在硬件上的比拼已經到了比無可比的地步。性能上,清一色的驍龍8E5和天璣9500,儘管選擇不同陣營,但旗艦新機們的性能差距並不大;影像部分,幾乎都在追逐高像素、超清長焦,新品們的硬實力也很難説孰強孰弱。
在這樣的背景下,「Air系列」被不少品牌視為突破口,「能重拾用户關注、帶動新品討論度」的捷徑。
(圖源:Apple)
目前為止,Air手機並沒有在市場掀起風浪,其核心原因還是這些新機與主流旗艦仍有使用體驗上的差距,且價格不菲,難以刺激普通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例如,iPhone Air僅支持eSIM、只有單攝像頭和單揚聲器,電池也不到4000毫安時,起售價卻高達7999元。Android陣營里的旗艦標準版,基本都能面面俱到,且價格普遍在6000元以下。
這樣一來,除了部分極端輕薄愛好者之外,似乎沒有任何理由多花近2000元去購買iPhone Air。
但這並不意味着輕薄化是偽命題。相反,它很可能是一次正在被重新定義的「設計革命」。
從目前的技術儲備看,硅碳負極電池、LIPO/COE 封裝、堆疊主板、鈦合金中框、分層熱管理,這些都在為輕薄提供新的解題思路。當廠商不是單純追求「極致輕薄」,而是將做Air的思路去幫助手機「瘦身減重」,這才能造出輕薄得有意義的手機,這種手機比純粹炫技的手機,更具大眾吸引力。
(圖源:微博)
因此,雷科技在這里也可以大膽預測:2025年或許仍是「Air的試驗年」,但2026年,很可能成為輕薄旗艦真正成熟的元年。
真正的「Air時代」,不會靠一兩款輕薄旗艦來定義,而是當輕薄成為所有機型的底層特徵——讓輕薄化的技術輻射到每一臺手機,不做無意義的堆料,讓手感回到使用體驗最核心的一環。這纔是Air推動手機市場變革的核心意義。
本文來自「雷科技」,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