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為何「好看」的人顯得聰明又討人喜歡?

2025-10-30 08:00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專業能力強的人並不代表其品德高尚,笑容燦爛的人並不代表其性格平易近人。然而,社會文化和語境往往使我們將一些品質相互關聯,並相互混淆,從而產生認識偏差。理解「光環效應」,有利於我們利用「光環效應」,並提高識人之術。本文來自編譯,希望對您有所啓發。

斯嘉麗·約翰遜(Scarlett Johansson)亮相2023年5月法國戛納電影節。圖片來源:Mike Coppola/Getty Images

心理學家很早就知道‘光環效應’。新的研究表明,語言的力量可以幫助解釋這一現象。

你有沒有注意到,當一個人非常漂亮時,即便未開口説話,也會顯得迷人、誠實且善良?這就是「光環效應」——一種常見的心理偏見,即某一特質(如外貌)會影響你對他人其他品質的印象。一個多世紀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首次系統研究了「光環效應」。1920年,桑代克在分析軍官對下屬的評價時發現,他們對智力、領導力和身體素質的評分往往相互混淆。若某下屬在某方面表現突出,評估者便傾向於認為其在所有方面都卓越非凡。這種效應廣泛存在於社會心理學、臨牀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健康學、政治學及市場營銷等諸多領域。「吸引力光環效應」則指當外貌出衆者同時展現出有趣、能干和善良特質時產生的現象。這如同我們天生傾向於以貌取人,即便明知不該如此。

「光環效應」不僅限於人類特質。這種認知捷徑塑造着我們對萬物的感知,從物品到組織皆然。一項研究發現,當葡萄酒瓶貼上「有機」標籤時,品酒者對其香氣、口感及整體愉悦感的評分,均高於未標註「有機」的同款酒。營銷、政治、標籤、品牌塑造與第一印象都利用了這種偏見,誘導我們產生「若某物某方面優秀或糟糕,那麼其他方面必然如此」的聯想。

儘管這種偏見普遍而強大,但科學家仍未能確切揭示其成因。填補這一認知空白至關重要,因為只有洞悉偏見的根基,我們才能具備批判性審視的能力,並制定更有效的策略來糾正其影響。早期「光環效應」理論模型試圖闡釋評價如何相互交織。例如,這些模型指出:對某人的總體印象會影響對其具體特質的判斷,或某個突出的特質會左右對其他特質的評價。雖然這些模型勾勒出光環效應的運作機制,卻無法解釋如何預測哪些特質會被歸為一類。

為深入理解「光環效應」,我們近期轉向語言學領域並藉助計算模型力量。正如我們將闡述的,這些模型能量化詞語間的語義關聯,包括「美貌」、「智慧」等特質詞匯。這為探究人們為何預期兩種實際特質(如美貌與智慧)會同時存在於個體身上提供了潛在方法。簡而言之,我們進行了兩項研究來探索語言在產生和延續「光環效應」方面所起的作用。

研究中我們採用了詞向量模型word2vec。這類模型通過分析海量文本中詞匯(如「美麗」)的語境使用規律,將其轉化為數字序列,即向量。從word2vec等模型中獲得的向量,與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訓練過程中計算出的向量極為相似。

通過分析句子「And mares eat oats and does eat oats and little lambs eat ivy.」,可直觀地瞭解一組數字是如何代表一個單詞的上下文的。若統計該句中任意兩個詞的共現頻率,可得出「does」、「lamb」和「mares」這三個單詞的出現次數。

觀察這些數字列表時,你會發現「does」與「mares」的局部語境完全相同,且二者都與「lambs」的局部語境不同。

人們認為友善與樂於助人這兩種特質極易同時出現。

這個例子看似平淡無奇。但若採用包含更多詞匯(例如50,000個獨立詞)的超長輸入文本,並使用更長的向量,我們就能更精確地推斷任意兩個詞的典型語境相似度。

事實證明,語境相似性能為詞義提供大量信息。例如當注意到與「羔羊」向量最相似的五個詞是「小牛肉」、「里脊肉」、‘肉’、「烤」和「烤肉」時,我們立刻能窺見現實世界中小羔羊悲慘命運的端倪。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向量相似的詞匯未必是同義詞。「烤」與「羔羊」雖在語義空間中頻繁共現,但兩者含義截然不同。因此,我們能通過數學方法量化兩個詞在語言空間中的「共處」程度,並以此推測人們對現實世界中對應概念的認知關聯。

在研究中,我們要求受試者評估某人具備某一特質(如智力)時,同時具備另一特質(如誠實)的概率。隨后我們驗證這些判斷是否能通過詞向量相似度進行預測。若判斷結果可被預測,則印證了人們基於詞匯使用模式的共同規律來評判性格特質共現現象的假設。

我們發現此現象確有依據。例如,人們認為友善與樂於助人極易共現,其詞向量也高度相似。相反,敏捷與真誠被判定為極少共存,其詞向量也存在顯著差異。

但我們需要確保這些判斷並非僅基於詞義相似性,畢竟勇敢之人必然也具膽識。因此我們另選受試者評估詞義相似度。正如我們選擇詞對時的初衷,這些詞的含義被評定為差異顯著。例如,具備仁慈特質的人被認為可能同時擁有堅定特質,但這兩個詞的含義被評定為截然不同。同樣地,平易近人雖與忠誠含義相異,卻被評定為極可能共現。關鍵在於這些特質詞匯在語境中具有相似性。

針對這種分析可能存在一種批評:語言語境或許僅能反映「光環效應」,而非解釋其成因。即當人們普遍認為具備某項可取特質者必然兼具其他可取特質時,這些特質詞匯便可能在相似語境中被表達。然而語言語境的相似性受多重因素影響,如文化規範與個人經歷,這些因素以複雜且往往不可預測的方式相互作用。我們認為,諸如「一致」與「仁慈」等詞匯的語境相似性不可能歸因於單一因素或機制。特質詞在語言中的使用方式不僅反映了我們的心理聯想,更在長期互動中塑造並強化了這些聯想。

某些特質(如智力與誠實)在個體層面確實可能存在關聯。但人格心理學研究表明,這類特質間的關聯性通常較弱,且絕非普遍一致。因此,儘管存在部分重疊,仍無法完全解釋「光環效應」中的錯誤聯想。

我們的大腦會吸收概念間的關聯,並將其轉化為快速自動的判斷。

若這些特質在個體中並非天生關聯,那麼它們在語言中共同出現、以及在人們心中形成聯想,可能是源於文化敍事與社會規範的影響。許多文化傾向於將智力能力與道德品質相聯繫,強化了「聰明人必然誠實善良、值得信賴」的刻板印象。這些文化信念在語言中得到體現,相關特質常在話語中並列出現,進一步強化了二者關聯的假設。隨着時間推移,這些語言模式逐漸內化為人們的思維表達方式,不僅影響我們描述他人的方式,更潛移默化地左右着我們對他人進行無意識評價的過程,並由此催生了「光環效應」。

我們的大腦如同渴求語言的海綿,不斷吸收概念間的關聯,隨后將其轉化為對人的快速自動判斷。例如,當你面試一位彬彬有禮的求職者時,可能會推斷對方也樂於助人,而這種推斷可能並不準確。這種預判部分源於語言習慣:在你終生接觸的語言環境中,「有禮貌」與「樂於助人」常出現在相似語境中。

通過語言模式解析「光環效應」具有多重實踐價值。量化兩個詞匯的語境相似度,或許能解釋個體在認知和評價他人、產品或理念時產生的差異。例如,在心理健康領域,誤診兩種不同病症的情況日益引發關注。這部分歸因於「光環效應」:某項診斷可能影響對另一種疾病的感知概率。但若能識別哪些診斷標籤出現在相似語境中,或許可以幫助臨牀醫生防範偏見。

在營銷廣告領域亦存在實用價值。有一點當前存在諸多質疑:使用誤導性語言使消費者誤認產品比實際更健康的做法是否符合倫理?例如,研究發現,香菸廣告中使用「天然」一詞會誤導消費者認為該產品更健康、致病風險更低。若能量化衡量某個詞匯(如「天然」)在消費者心中引發關聯詞的概率,將有助於政策制定者評估營銷用語的可接受性。

日常生活中人們相互評判時同樣存在類似現象。當你因他人燦爛笑容而認定其性格討喜或頭腦聰慧時,或許正受到「光環效應」的影響。然而,我們越能理解人們如何及為何在心理層面將特定特質關聯起來,就越能避免草率而缺乏依據的判斷。

譯者:Teresa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