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馬斯克最大對手完成變身,史上最大IPO即將來臨|硅谷觀察

2025-10-30 07:39

硅谷觀察/鄭峻

估值5000億美元的他們是全球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是生成式AI行業的領頭羊,也是馬斯克眼中的最大競爭對手。如今成功完成轉型,掃清了最大障礙,史上最大IPO即將來臨。

OpenAI昨天正式宣佈完成重組計劃,這家曾經的非營利AI研究機構最終轉型為一家以營利為導向的科技巨頭。這一轉型不僅改寫了OpenAI自身的命運,更深刻影響着整個AI產業乃至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的未來格局。

OpenAI首席執行官奧特曼直接回應了外界猜測。他坦率承認,在完成重組后,首次公開募股(IPO)是公司最可能的路徑。雖然沒有給出具體時間表,但市場普遍預期OpenAI可能在2027年實現上市,而且極有可能創下融資規模之最。

牽動AI生態產業

2015年創建的時候,OpenAI還是一家以」確保AGI造福全人類」為使命的非營利組織,十年后,他們已經成為開啟生成式AI時代的行業巨頭,成為引領萬億美元基建投資的商業帝國。

OpenAI的十年蜕變史堪稱硅谷最具戲劇性的商業傳奇。而在這場轉型背后,是兩位聯合創始人馬斯克和奧特曼的權力爭奪、反目成仇和激烈競爭。OpenAI的轉型過程,遭遇了馬斯克一系列持續訴訟與收購狙擊,也見證了奧特曼的一連串天價交易,以及對AI基礎設施產業鏈的全面重塑。

在奧特曼的諸多大手筆交易操作下,OpenAI已經先后與微軟、甲骨文、英偉達、AMD、軟銀、博通等諸多科技巨頭達成戰略或投資協議,與這些行業巨頭的利益高度綁定。因此,OpenAI的轉型也牽動着整個AI生態產業的利益。

受OpenAI完成轉型消息推動,英偉達和微軟這兩大AI產業巨頭的股價繼續飆升,先后創下了自己的市值新高,首次突破了5萬億和4萬億美元。他們不僅是OpenAI的AI生態合作伙伴,也是OpenAI的重要投資者。當然,英偉達今天還有一系列利好消息。

實際上,只要和OpenAI達成協議,AI巨頭們的股價就能直線飆升。過去兩個月,甲骨文、英偉達、AMD和博通的股價都在披露與OpenAI相關的交易后大幅上漲——在公告后的第一個交易日,這些公司市值合計增加了6300億美元。

此次轉型是奧特曼與監管部門、投資者以及競爭對手(主要是馬斯克)長達一年多的博弈結果。雖然並沒有完全實現最初的轉型目標,但目前的結果已經達到奧特曼的基本目的:推動OpenAI上市融資。

基金會繼續掌控

根據OpenAI董事會主席佈雷特·泰勒(Bret Taylor)的聲明,重組后的OpenAI採用了一個全新的雙層結構,取代了2019年首次轉型的雙層結構。

原先的子公司OpenAI LP轉型為OpenAI Group PBC(公共利益公司),作為營利實體運營,但仍受非營利基金會監督。此前的最大投資者微軟持股27%,按照目前估值計算,價值約1350億美元。其他投資者和員工持有剩余47%股權。

原先的非營利母公司OpenAI Foundation(基金會)持有OpenAI Group PBC約26%的股權,價值約1300億美元。雖然持股低於微軟,但基金會保留對營利實體的控制權,可以任命營利子公司的董事會成員。隨着公司估值增長,基金會持股比例還可進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聯合創始人兼CEO奧特曼依舊不持有OpenAI的任何股權。這是因為當初OpenAI規定董事會成員不得持股,以避免個人利益干涉戰略方向。儘管過去十年,OpenAI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但奧特曼依然沒有改變這一規定。當然,這也是爲了減少OpenAI轉型的利益衝突爭議。

這一公司結構設計巧妙地平衡了OpenAI的商業利益與公益使命。非營利基金會獲得了1300億美元的股權價值,成為全球資金最充裕的慈善組織之一,同時保留對公司戰略方向的最終控制權。

這份協議的最大意義在於,它解除了2019年以來限制OpenAI融資能力的關鍵條款,使得公司能夠自由地向其他投資者和合作夥伴籌集資金。這意味着為OpenAI打開了通往IPO的通道。

與此同時,這一公司結構也是奧特曼與加州及特拉華州監管部門長達一年半的協商與妥協結果。特拉華州與加州總檢察長均發表聲明,他們經過全面的調查與審查,認可這一重組計劃。根據監管協議,OpenAI將繼續留在加州,接受加州政府的安全性監管。

重塑與微軟關係

作為OpenAI子公司的最大投資者,微軟的持股和角色也是外界關注焦點。隨着今年上半年OpenAI的新一輪融資,微軟的持股將降至27%,依舊是最大的外部投資者,但還是沒有董事會席位。OpenAI的控制權繼續牢牢掌控在非營利性基金會的手中。

不過,微軟並不是沒有收穫。作為重組的核心部分,OpenAI與微軟達成了一項重要的新合作協議,主要包括幾大部分:1. 計算資源採購:OpenAI承諾向微軟Azure購買2500億美元的雲服務;2. 知識產權使用權,微軟獲得OpenAI模型和產品的知識產權使用權至2032年,包括實現AGI(通用人工智能)后的模型;3. 獨佔權解除:微軟不再擁有作為OpenAI計算提供商的優先權;4. AGI認證機制:OpenAI聲稱達到AGI時,需由獨立專家小組驗證;5. 獨立發展權:雙方都可獨立或與第三方合作開發AGI。

這一協議正式解決了OpenAI與微軟此前的複雜關係:微軟既是OpenAI的最大投資者和AI算力提供商,在產品中廣泛使用OpenAI的AI模型,但與此同時,微軟又逐漸成為OpenAI的重要競爭對手。

過去一年多時間,雙方的關係開始發生了變化。雖然微軟繼續參與了OpenAI今年上半年的300億美元融資,但雙方似乎都希望擺脫原先過於緊密的綁定關係,尋求新的合作伙伴。OpenAI先后與谷歌、甲骨文等雲服務提供商達成協議,而微軟也開始獨立開發自己模型,同時在覈心產品Office 365上使用Anthropic的Claude AI模型。

目前的交易結構和合作協議,既保證了微軟作為最大投資者的利益,又延續了雙方的合作關係,還解除了原先協議對雙方的限制。自2019年以來,微軟已經累計向OpenAI投資了超過150億美元,按照目前的估值,回報已經接近九倍。

馬斯克狙擊失敗

OpenAI完成轉型,也是馬斯克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2015年,馬斯克與奧特曼等人共同創立OpenAI時,他們懷揣着崇高的理想——開發造福全人類的人工智能,將OpenAI設置為一家非營利基金會,通過億萬富翁和企業巨頭的捐款來保持其競爭力。

馬斯克是OpenAI的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是基金會的形象代言人,不僅承諾捐款10億美元,還用自己的個人影響力,為OpenAI挖來了諸多重要技術人才,包括前首席科學家舒茨凱維(Ilya Sutskever)。但僅僅三年之后,馬斯克就以「特斯拉要做AI,存在利益衝突」為由,退出了OpenAI董事會。他的捐款承諾就此結束,總計捐款1億美元。

后來外界才逐漸獲知馬斯克退出的真相:因為對OpenAI的產品研發進展不滿意,控制慾極強的馬斯克希望親自擔任CEO職位,但這卻遭到OpenAI董事會的反對,因為當時馬斯克正忙着Model 3的量產工作,同時還要兼顧SpaceX以及其他創業公司的事務,根本做不到專注於OpenAI。而奧特曼則選擇淡出創業孵化器YC的工作,全身心專注於領導OpenAI。

2019年,OpenAI進行第一次轉型之后,馬斯克就一直在批評OpenAI背叛了非營利機構的初心,與微軟這樣的行業巨頭高度綁定,成為科技壟斷的「幫兇」。過去一年多時間,馬斯克更是通過訴訟和收購等多重手段,直接出手狙擊OpenAI的轉型進程。

短短一年半時間,馬斯克先后對OpenAI起訴六次,包括:起訴OpenAI和奧特曼背離創辦初心,起訴OpenAI和微軟涉嫌壟斷,起訴OpenAI和蘋果打壓市場競爭,起訴OpenAI非法挖角員工竊取xAI商業機密。

爲了阻止OpenAI轉型,馬斯克今年年初甚至還試圖拉攏Meta CEO扎克伯格(兩人關係素來不和),一道斥資974億美元收購OpenAI的全部資產。考慮到當時OpenAI的估值早已超過了2000億美元,這一收購被奧特曼斥為虛假收購(Sham Bid),旨在破壞OpenAI的融資計劃。

與此同時,OpenAI反訴馬斯克,指控其進行」非法騷擾活動」,包括:通過其2億多粉絲的X平臺進行惡意攻擊;提出虛假收購要約擾亂公司運營;濫用公司記錄索取權。奧特曼也在X平臺上與馬斯克爭鋒相對,大打輿論口水戰。「馬斯克無法容忍看到他曾經拋棄並宣稱註定失敗的企業取得如此成功。」

今年3月,美國法院駁回馬斯克阻止OpenAI轉型為營利實體的初步禁令申請。OpenAI公開的文件顯示,馬斯克早在2017年就計劃推動OpenAI轉型營利性機構,甚至還創建了一個營利實體。馬斯克抨擊OpenAI背叛初心的營利性轉型,正是他當初設定的方向。

實際上,馬斯克如此執着要阻止OpenAI轉型,也是為自己的xAI爭取追趕時間。2022年底ChatGPT開啟生成式AI時代之后,馬斯克一邊持續批評OpenAI,一邊迅速着手組建自己的AI企業。2023年3月,馬斯克註冊成立了xAI,並在當年7月正式創建,進入生成式AI領域。

得益於馬斯克的非凡財力與影響力,xAI成立不到半年時間就推出了自己的AI大模型Grok;最新的Grok-4已經迅速追近甚至部分趕超了GPT-5,只是在市場份額方面還有着明顯差距。現在xAI已經成為OpenAI的主要競爭對手,也獲得了英偉達的投資。

沒有退路的豪賭

如果説OpenAI的公司結構重組是一場政治和法律的馬拉松,那麼奧特曼在2025年掀起的一系列商業交易,則是一場沒有退路的基建豪賭。據估算,OpenAI在2025年簽署的各類協議總價值已超過1.5萬億美元,這一數字令人瞠目結舌,遠遠超過了一家創業公司的承受能力。

OpenAI的交易版圖涵蓋了AI產業鏈的各個關鍵環節。首先是總價值5000億美元的星際之門(Stargate)項目,與甲骨文和軟銀合作在美國建設10吉瓦AI數據中心設施,被稱為AI基建領域的」曼哈頓計劃」。

此外,OpenAI還與甲骨文單獨簽署了未來五年價值3000億美元的雲計算協議,確保獲得所需的計算資源,每年要支付600億美元費用。以及,根據最新協議,OpenAI承諾向微軟Azure購買2500億美元的雲服務。

在芯片領域,OpenAI與英偉達達成合作投資協議,黃仁勛承諾向OpenAI投資最高1000億美元,交由后者採購英偉達GPU。奧特曼隨后又迅速與AMD達成協議,承諾採用6吉瓦的AMD處理器,而AMD則承諾在達到銷售與股價指標之后,向OpenAI發行認股權證,至多讓出10%的股權。

此外,OpenAI還與博通達成數百億美元的定製芯片協議,聯合開發和部署10吉瓦的定製AI加速器,試圖在產業鏈源頭開始掌控。此外,公司還與三星、SK海力士簽署了內存芯片協議,與臺積電進行潛在合作討論。

這些交易的結構極其創新,但也引發了不小爭議。OpenAI採用了」循環融資」模式:AMD授予OpenAI股權使其成為AMD股東,英偉達投資OpenAI成為其股東,本質上是供應商通過股權方式為OpenAI的採購提供融資,而這是當初網絡股泡沫時期的一大標誌。

此外,許多協議還缺乏明確的財務細節,具體的支付時間表模糊不清,交易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複雜,供應商、投資者和客户身份重疊。更為重要的是,即便OpenAI營收急劇增長,也無法承擔天價採購費用,單是甲骨文的合同就每年高達600億美元。

但奧特曼對此毫不在意,他堅信這是實現規模化所必需的策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奧特曼解釋了這種激進策略的邏輯。他表示:」我們認為未來的模型和即將推出的產品能力將大幅提升,需求也將暴增。因此我們決定現在就進行非常激進的基礎設施投資。」他進一步強調:「我從未如此堅信我們面前的研發路線圖,以及這些未來模型將帶來的經濟價值。」

關鍵數據對比顯示了這種激進策略的規模:OpenAI2025年上半年收入約45億美元,但基建投資已承諾超過1.5萬億美元,每周擴張目標是新增1吉瓦算力,成本約200億美元每吉瓦。

根據The Information的報道和分析師估算,OpenAI面臨嚴峻的財務挑戰。從成本結構來看,公司每賺1美元要花費約2.25美元,2025年預計虧損至少140億美元。此外,OpenAI預計到2029年將消耗1150億美元,留下了巨大的資金缺口。

奧特曼的萬億級豪賭建立在一個簡單但深刻的信念之上:AI的潛力遠超我們現有的想象,爲了實現這一潛力,必須在基礎設施上進行史無前例的投資。這是一場沒有退路的賭博——要麼推動AI對人類社會進行徹底重組,要麼可能引發整個行業的系統性危機。

奧特曼坦承:」OpenAI無法獨自完成如此規模的投資。要實現這個規模的賭注,我們需要整個行業,或者説行業的很大一部分來支持。」而這些只能通過OpenAI的IPO來實現,轉型成功則是上市的第一步。

責任編輯:楊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