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數據中心光通信行業現狀及硅光、CPO技術演進展望

2025-10-29 20:18

(來源:紀要頭等座)

數據中心光通信行業現狀及硅光、CPO技術演進展望

一、高速率光模塊市場供需分析

高速率光模塊(400G/800G/1.6T)需求主要集中於人工智能數據中心(AIDC),傳統數據中心需求暫不納入核心分析範疇。當前市場存在顯著供需錯配,偽需求現象突出,需結合多維度數據客觀評估實際需求。 

(一)需求端:偽需求與實際支撐因素並存

偽需求成因:供不應求環境下,雲廠商為保障供應鏈安全,向多個供應商超額下單(如實際需求400萬時,向4家供應商各下達150萬訂單),導致表觀需求虛高。市場傳言「2025年800G需求4500萬顆、1.6T需求2000-3000萬顆」缺乏行業依據。 

實際需求測算維度:

GPU視角:2025年主流GPU(如Robyn系列220萬顆、Blackwell 4500萬顆)對應光模塊需求需結合單機配比(1顆GPU通常匹配4顆光模塊),但需剔除供應鏈冗余訂單。 

CAPEX佔比:AIDC資本開支中,光模塊佔比約3%(含廠房、電力等全成本口徑),顯著低於傳統數據中心的4%;若僅以IT設備為分母,佔比可達8%。2025年全球AIDC CAPEX預計4000-4800億美元,對應光模塊市場規模約120-144億美元。 

電力瓶頸:美國電力裝機容量接近飽和,每1000瓦電力擴容需4000美元CAPEX,單個GPU(3000瓦)配套電力設施成本達1.2萬美元,制約實際採購規模。 

(二)供應端:國內外市場分化,發貨量受產能約束

海外市場(北美AIDC):主要供應商為中際旭創(蘇州)、新易盛(成都),產品以800G/1.6T為主,2025年發貨量受限於光芯片、硅光片等瓶頸,預計800G約2200萬顆、1.6T約300萬顆。 

國內市場:需求以400G為主,供應商為華工光訊、海信等國企,受限於國內GPU落地規模(華為累計發貨量未過百萬顆),整體需求體量較小。 

二、光模塊供應鏈及產能瓶頸

供應鏈瓶頸集中於核心元器件、生產設備及地緣政治因素,短期難以顯著緩解,直接制約發貨量增長。

(一)核心元器件供應緊張

光芯片:800G/1.6T光模塊依賴EML(電吸收調製激光器)芯片,2025年全球EML產能僅能支撐約2800(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萬顆8通道光模塊(含800G/1.6T);硅光芯片雖產能較大,但單通道400G技術仍處實驗室階段,無法滿足3.2T需求。 

硅光片:八通道硅光片(適配800G/1.6T)2025年底累計產能約2800萬顆,疊加無需硅光片的VCSEL(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光模塊,總產能上限約3800萬顆,難以突破。 

(二)生產端制約因素

設備與良率:高端生產設備依賴美、德、日進口,國產設備雖可替代但良率低(一致性不足),導致返修率上升;800G光模塊一次合格率僅50%-80%,顯著影響實際產出。 

工程師資源:光模塊製造需大量資深工程師解決工藝問題,頭部廠商月產能50萬顆時,一年內翻倍至100萬顆的難度極大。 

地緣政治:美國對中國光模塊加徵27%關税,國內廠商需通過海外工廠(如馬來西亞、泰國)規避成本,但若川普當選后政策加碼,供應鏈穩定性將面臨更大挑戰。 

三、硅光與CPO技術發展及挑戰

硅光技術作為EML的替代方案,在1.6T領域滲透率提升,但面臨調製速率瓶頸;CPO(共封裝光學)因高成本、低可靠性,短期商業化前景有限,NPO(近封裝光學)或成過渡方案。 

(一)硅光技術:1.6T主導,3.2T存瓶頸

技術優勢:硅光模塊無需硅光片,依賴CW光源(連續波光源),2025年CW光源供應以Lumentum、住友為主,國內廠商(如仕佳)尚處樣品驗證階段。 

侷限性:載流子遷移速率限制調製速率,單通道400G技術未突破,EML已實現實驗室樣品,硅光仍處研發階段;1.6T硅光滲透率2025年或達70%-80%,但2026年后隨EML成熟(成本下降),滲透率可能回落。 

(二)CPO:高密度集成的「激進方案」,商業化障礙顯著

技術特點:CPO將光模塊與交換機芯片共封裝,傳輸密度達1T/毫米(為傳統光模塊的10倍),但需配套高密度連接技術,導致良率低、成本高。 

核心挑戰:不可插拔設計導致維護成本極高(單個故障需停機數小時,傳統光模塊更換僅需幾分鍾),且產業鏈封閉(博通、英偉達方案主導,國內廠商僅能參與低價值環節如FAU跳線)。 

(三)NPO:漸進式過渡方案更具可行性

NPO(近封裝光學)通過縮短光引擎與交換機距離,平衡密度與可靠性,光引擎(相當於半個光模塊)仍由國內廠商生產,兼容性優於CPO,或成為3.2T時代的主流過渡技術。 

四、行業競爭格局及國內廠商分析

國內光模塊廠商呈現「民企主導海外市場、國企把控國內電信市場」的格局,技術能力與地緣政治因素共同決定競爭壁壘。 

(一)頭部民企:聚焦海外AIDC,產能擴張激進

中際旭創:全球市佔率領先,硅光技術佈局深厚(1.6T硅光模塊供應能力較強),但受1.6T需求延迟(B200 GPU及博通交換機推迟)影響,2024Q4-2025Q1業績增速放緩。 

新易盛:海外訂單佔比高,成都工廠為北美核心供應商,2025年擴產力度激進(老闆親自督戰產能),但需應對海外工廠建設進度風險。 

(二)國企代表:國內電信市場龍頭,海外拓展受限

光迅科技:綜合技術實力最強(產品品類覆蓋最廣),國內電信市場市佔率絕對領先,但國企身份導致北美AIDC訂單獲取困難(客户擔憂供應鏈安全),組織效率弱於民企。 

華工光訊/海信:主導國內400G需求,依託國企背景承接國內數據中心訂單,但產品結構單一,高端市場競爭力不足。 

(三)競爭關鍵變量

技術迭代:硅光滲透率、CPO/NPO路線選擇將重塑市場格局,具備芯片自研能力(如光迅)的廠商長期優勢顯著。 

地緣政治:海外工廠佈局(如旭創、新易盛的東南亞產能)將成為規避關税的核心競爭力,國企在北美市場的劣勢或持續擴大。

核心結論:2025年高速率光模塊市場供需仍偏緊,但需求需剔除偽需求干擾,實際發貨量受限於供應鏈瓶頸;硅光主導1.6T短期市場,CPO商業化前景暗淡,NPO或成過渡方案(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投資需聚焦具備海外產能、硅光技術儲備的頭部民企,同時關注國企在國內電信市場的結構性機會。

Q&A

Q1: CPO和NPO技術路線的落地時間節點及現有光模塊技術路線的發展前景如何?

A1: 目前3.2T光模塊技術尚不成熟,CPO、NPO與現有光模塊技術路線的競爭格局存在行業分歧。CPO因成本高、不可插拔、產業鏈封閉及維護風險大(故障需停機數小時,損失遠高於光模塊),商業化可行性較低。NPO作為中間狀態,通過縮短傳輸距離實現400G信號傳輸,無需激進的高密度集成,更具現實推廣潛力。現有光模塊技術在1.6T市場已確立地位,3.2T市場仍可能以光模塊為主導,預計CPO難以成為主流,NPO或3.2T光模塊更具競爭力。

Q2: CPO與NPO的技術差異及NPO的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

A2: CPO是激進的高密度集成方案,需在1毫米範圍內傳輸1000多G帶寬,導致成本高、成品率低、可靠性差,且產業鏈封閉,維護時需整體停機,損失巨大。NPO作為中間狀態,通過縮短傳輸距離實現信號傳輸,無需過高密度集成,在保持性能的同時降低了技術難度和成本,更符合產業漸進式發展規律,具備更高的商業化可行性。

Q3: 光模塊成本中芯片的佔比格局、國產化現狀及未來潛力如何?

A3: 光模塊本質是多種芯片(光芯片、CMOS電芯片等)的組裝集成,芯片佔比高。核心芯片中,DSP(數字信號處理器)國內僅華為能自主研發且不對外供應,國外市場由博通、馬威爾等主導,佔70%-80%份額,國內低速率DSP仍處樣品階段。光芯片方面,硅光芯片國產化有進展,但高性能光芯片(如200G EML)仍依賴國外,國內廠商(如仕佳)在CW光源等領域起步較晚,需時間驗證。長期來看,隨着技術積累,預計3-5年內光模塊芯片國產化有望逐步實現。

Q4: 數據中心第一層傳輸中銅介質未來被光替代的可行性如何?

A4: 銅介質目前因成本低、穩定性高、無閃斷問題,在短距離(2米內)100G/200G傳輸中佔優,但其傳輸距離已達物理極限,難以突破。光傳輸綜合能力是銅的上千倍,未來隨着數據中心密度提升(如72VR72向144/256擴展),銅介質無法滿足需求,光傳輸將回歸。儘管光存在閃斷問題(失效率為銅的100倍),但可通過冗余傳輸、糾錯算法等手段解決(如華為採用的糾錯技術),其他廠商有望逐步攻克該短板。

Q5: 雲廠與方案商在光模塊技術路線選擇中的話語權博弈情況如何?

A5: 雲廠(尤其是四大雲廠)在技術路線選擇中擁有最終決策權,方案商(如博通、英偉達)推CPO等方案存在自身利益驅動(如整合產業鏈、提升利潤),但云廠可根據方案性價比選擇是否採納。對於小公司,因缺乏選擇權,可能被迫接受方案商捆綁方案;而四大雲廠對方案缺陷(如CPO的高成本和維護風險)可拒絕使用,保持自主採購光模塊的靈活性。

Q6: 光迅科技在光模塊市場的格局、份額及競爭優勢如何?

A6: 光迅科技作為國央企(原郵電部背景),在國內電訊市場具有統治性地位,綜合實力強,產品品種廣泛性優於旭創、新易盛等民企。但其國企身份導致海外(尤其是北美)AIDC市場訂單受限,客户擔憂供應鏈安全風險。此外,國企管理模式下組織效率略(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遜於民企,在海外高增長市場的份額較低。長期看,其優勢仍集中於國內電訊市場,需等待市場關注點轉向該領域以釋放潛力。

免責申明:以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以此作為投資依據出現任何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