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9 19:36
(來源:銀杏科技)
中國的很多公司熱衷講故事,尤其在融資或競爭時,想盡辦法展示實力。於是,一些第三方諮詢數據公司,從中窺見了一門生意。
因而,行業里存在一個説法,有些公司的發展分為這麼幾個階段:天使輪、A輪、B輪、C輪……「艾瑞輪」。在以上説法中,「艾瑞輪」指的是在艾瑞諮詢的報告里,這些公司遙遙領先,各項指標碾壓競爭對手。在「艾瑞輪」,他們總能「贏」。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多年,爆發出數據爭議的公司不少為艾瑞諮詢的合作方,並且,案例中的報告往往具有明顯的傾向性。
早在2016年,張一鳴便公開在朋友圈開撕艾瑞,禁止公司任何部門和艾瑞有任何合作,雙方你來我往,引發了一場備受關注的輿論紛爭。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艾瑞依舊活躍,對其數據的討論持續存在。並且,圍繞該機構一些具有爭議的報告里,曾遙遙領先過的公司,包括了優酷、一點資訊、優信、支付寶、京東等,不過,以上公司后續大多在細分領域被對手甩在身后。
1935年,麥肯錫創始人詹姆斯·麥肯錫來到一家大型百貨公司擔任總裁,親自整改,但因觸及內部核心矛盾宣告失敗,隨后郁郁終生。臨終前,他留下訓示:
「做諮詢時一定要保持獨立性,不要過多干預客户的內部事務。」
回顧國內中國互聯網競爭史,行業圍繞第三方諮詢機構的獨立性、真實性的爭議,一直存在。
延續至今的爭議,不僅是簡單數字排名的爭奪,更折射出,中國互聯網從野蠻生長走向規範過程中,關於商業模式、行業生態、數據標準和行業信任的深層博弈。
一、艾瑞過往數據爭議
諮詢機構開出的報告引爆大企業衝突,令人印象頗深的一幕就發生在2016年。
彼時,今日頭條和艾瑞機構高層互相開火,戲劇十足:從今日頭條率先發難,再到艾瑞火速闢謠,直到雙方同時論證真相,你來我往間,成為當年輿論的一場大戲。
2016年2月4日,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張一鳴在朋友圈,開始炮轟艾瑞諮詢,認為其提供的報告內容與現實不符,並表示:「禁止公司任何部門和艾瑞有任何合作」。
后續,今日頭條聯合創始人張利東進一步擴散火力,措辭更為激烈,對艾瑞諮詢繼續炮轟。當天晚上,今日頭條再發官方聲明,指出艾瑞數據失實,並非一朝一夕。
此前,艾瑞曾發佈行業報告,稱今日頭條在多個數據維度落后於一點資訊和騰訊新聞,比如,若按照日均活躍用户數(DAU)衡量,艾瑞榜單里今日頭條DAU不到1000萬,這與張利東給出超3500萬DAU的數據,有較大出入。
這樣一來,彼時的今日頭條在艾瑞榜單僅排第三,位居騰訊新聞、一點資訊身后,也徹底引爆了頭條管理層的不滿。彼時,市場普遍觀點認為,今日頭條和騰訊新聞均處在行業領先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爭論一個引人注目的點還在於,排名今日頭條前的一點資訊,為鳳凰網旗下產品,而彼時鳳凰網總裁劉爽則是艾瑞資本的投資人之一。
事實上,因統計口徑、數據來源等命題,艾瑞諮詢曾在2016年前,就與不少企業爆發多輪衝突,甚至引發不少企業高管激烈開炮。
2013年艾瑞發佈了《2013年中國DSP行業發展報告》,隨后,品友互動CEO黃曉南則對報告里企業排名提出激烈質疑,認為榜單排名靠前的一家公司在DSP行業既不以技術見長,其DSP也根本沒有大規模投放,讓人啼笑皆非。
質疑更加露骨的一次,則是2014年土豆高管楊丹寧對艾瑞報告直接表達了不滿,認為不排除艾瑞是因拿了某個企業的贊助纔對調查數據做出傾斜,對艾瑞的這一排名感到很憤怒。
楊丹寧的憤怒源於2014年2月艾瑞發佈了《2007-2008年中國網絡視頻企業競爭力評估報告》。報告指出,優酷網憑藉其在運營競爭力、用户競爭力、產品競爭力、資本競爭力四項綜合指標第一,由此獲得中國網絡視頻核心企業綜合競爭力排名第一,土豆則位居第二。
對此,楊丹寧就以上四個指標提出一系列質疑,並表示,彼時土豆的流量是最大的,用户競爭力應最強,而在融資進展、產品認知等方面,艾瑞沒有了解土豆的實際情況與優勢。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衝突的另一關鍵角色優酷網,其創始人古永鏘則是艾瑞資本的投資人之一。
到了2017年12月,艾瑞聯合美柚發佈《中國女性生活形態研究》報告,指出美柚佔據了同行業APP使用總時長95%以上。這份報告,也直接引發APP大姨媽的高管、前TechWeb網站總編回鐸的不滿。
2018年1月4日,回鐸在朋友圈炮轟艾瑞總裁楊偉慶,措辭激烈,稱艾瑞聯合競爭對手歪曲事實。值得注意的是,彼時其他榜單上,美柚與大姨媽雙方兩個APP的數據差距不大。
二、定製報告與豐厚利潤?
細數艾瑞報告引發的紛爭歷程,其中牽涉企業眾多,涉及企業高層表態也較為激烈。甚至,這一場機構與企業的矛盾衝突一直持續到現在。
某種程度上説,以上爭議折射出的,不僅是簡單的數字排名爭奪,也是中國互聯網從野蠻生長走向規範化過程中,在獲利模式、商業倫理、數據標準和行業信任的密集博弈。
時間回到2002年,楊偉慶一手創立了艾瑞諮詢集團。彼時,國內互聯網尚處在萌芽期,信息相對匱乏、整體行業標準並未建立,這也給艾瑞諮詢快速壯大,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發展過程中,從各行各業的用户規模、市場份額、用户行為等出發,艾瑞諮詢發佈了各類數據報告,給予了大量初創公司、投資機構、廣告商乃至媒體,不少衡量企業或賽道價值的參考標準,行業影響力也隨之逐步擴大。
到了2015年,楊偉慶則順勢創立艾瑞資本,並參投過混沌大學、樊登讀書會、吳曉波頻道等明星項目,自身行業知名度水漲船高,一步步得到了諸如360董事長周鴻禕、新浪董事長曹國偉、鳳凰網總裁劉爽、優酷網董事長古永鏘等大佬投資。
到了2018年,與互聯網黃金時代重疊交織的艾瑞諮詢,自身業務體量、行業影響力攀升巔峰,成爲了國內資訊機構的重要一極,開始衝刺上市。
彼時艾瑞諮詢的招股書中表明,2015年到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分別為1.92億、1.71億、1.33億,淨利潤分別為3136萬、1765萬、1767萬,幾年間公司毛利潤維持在65%左右的高點,開創了極高的盈利效能。
招股書顯示,彼時艾瑞公司業務包括數據產品服務、定製諮詢和研究服務、廣告及會務服務三大板塊。其中,歷年來備受行業爭議的艾瑞定製諮詢服務,業務佔據艾瑞整體營收40%左右,從2015到2017前三季度,能為公司帶來6000萬左右營收。
並且,彼時的艾瑞已經累計服務超1000家客户,幾乎覆蓋中國所有主要的互聯網公司、90%的互聯網廣告代理公司、主要的電子商務企業、主流的投資銀行及互聯網對衝基金等,包括騰訊、阿里巴巴、百度、京東、小米等知名互聯網公司,都與艾瑞諮詢建立了長期合作。
此外,艾瑞諮詢彼時股東共計34名,33名為機構股東,其中18名股東屬於私募基金範疇,包括達晨創投、青島海爾等知名私募,股東陣容可謂相當豪華。
可值得注意的是,艾瑞上市衝刺最終未能成功。並且,2018年9月,媒體報道,包括楊偉慶在內的多位艾瑞高管曾應相關部門協助調查,一度失聯。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艾瑞商業模式的服務特殊性,一方面為公司帶來高毛利與不俗利潤表現,另一方面,艾瑞客户包含大量互聯網公司,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互聯網產業的認知格局和資本流向,也在多年來引發持續關注。
在艾瑞上市衝刺前,新勢力造車鼻祖、后續發展一地雞毛的樂視,就曾是艾瑞前五大客户,2015年、2016年分別為公司貢獻294萬元、233萬元營收。
而在小米當年上市時,因招股書中有110余次引用艾瑞數據,併爲此支付費用65萬元,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則對該報告為定製的付費報告提出疑問,並指出,公司招股書大量引用的艾瑞諮詢報告是否為發行人上市定製,是否存在不客觀、不公正的問題。
三、爭議報告仍然存在
歷經多年發展,諮詢行業一直被譽為各行各業行走的「裁判」,是多方觀察行業走向的重要風向標,影響力較大的艾瑞諮詢發佈報告的準確性與公正性,也承載了行業極高的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圍繞艾瑞報告數據與企業自身監測、其他第三方數據或公眾認知的偏差,依舊存在爭議案例。
例如,近些年,艾瑞諮詢報告一直將支付寶市場份額放在遙遙領先地位,甚至一度高於第二名到第九名的總和——例如,在2019年艾瑞發佈報告中,Q1的移動支付市場,支付寶市場份額為53.8%,財付通(含微信支付)為39.9%。對此,媒體解讀為「支付寶穩坐第一,份額超2-9名總和」。
事實上,2020年前艾瑞幾乎每年都會發布移動支付報告,均把支付寶排在第一。但從2021年開始,艾瑞不再發布支付市場份額佔比的報告。到了2021年報告中,艾瑞也不再出現支付寶佔比遙遙領先的份額圖。與之對應的背景是,微信支付在普通人中的認知越來越強,很多人並不認為支付寶「遙遙領先」。
到了2025年,外賣大戰激烈開打的同時,艾瑞諮詢數據與官方口徑之間,同樣出現了較大偏差。
例如,在京東外賣上線100天的6月10日,艾瑞發佈數據,指出截至6月1日京東外賣日均訂單量已突破2500萬單,佔全國外賣市場超31%份額,並且在品質外賣細分領域約有45%的市場佔有率,與美團、餓了麼共同構建起「三足鼎立」的行業新格局。
到了2025年9月28日,艾瑞再次發佈報告,表示根據調研,假設補貼完全停止的理性狀態下,整體外賣市場,京東將佔據34.2%的預期份額,以微弱差距落后於淘寶閃購/餓了麼的(34.2%), 且超過美團的28.9%。
該報告還表示, 在「品質外賣」市場,京東的預估訂單比例上升至35.6%,超越淘寶(32.7%)和美團(28.6%)。
可從具體情況來看,以上數據與大眾感知存在極大差距。例如,今年的外賣大戰中,美團公佈過的日峰值訂單是1.5億單,淘寶閃購是1億單,京東最高達到2500萬單,后續京東補貼退坡回落至1000萬單。從這點上説,即便按最高單量計算,京東外賣的市佔率也不到10%。
值得注意的是,京東多個業務板塊都跟艾瑞合作發佈過報告,均在多個指標上將京東排在首位。
四、讓真實的歸真實,讓競爭的歸競爭
近些年,圍繞諮詢機構數據真實性,部分爭議可歸結為數據統計口徑、統計方法論、數據來源等 因素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客觀偏差。
可是,因商業利益夾挾與獨立性失衡,也成為歷年來不少企業對部分第三方數據機構,提出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質疑。
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讓當前國內企業對數據機構,呈現出一種相對割裂的狀態:例如,一份報告出爐,牽涉企業往往會因數據機構統計的方法、排名或者動機,第一時間質疑競爭對手與數據機構可能存在的合作,進而導致的數據不公平。
從這點上説,以上種種爭議的本質,是行業逐漸走向成熟后,絕大多數企業對諮詢數據標準化缺位、商業利益與研究獨立性無法平衡后,爆發的必然矛盾。
不過,以專業評測、數據報告監測評判各行各業,以第三方視角「裁判員」身份對企業進行另類的監督的做法,並非洪水猛獸。反而,這是一種現代市場監察機制的延伸,如果運用得當,將為行業創造巨大價值。
可值得思考的是,其中關鍵與前提,仍在於獨立性的堅守:一份真實和準確的報告,對於一個行業來説就是一面鏡子,也是現代商業文明建設的關鍵一環。
這也是注意力經濟時代,數據機構對企業競爭應該扮演的角色,尤其對競爭極度激烈、極為依賴信息傳播的互聯網企業來説,一份獨立客觀的數據報告,往往能帶給市場參與多方,去為自身價值進行精確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