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破壁與築城:中國科技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突圍與價值躍遷

2025-10-29 18:18

 編者按:

每一次出發,都是對未知領域的勇敢破冰。在這里,專業不是冰冷的詞匯,而是我們手中的鋒利長劍,穿透迷霧,剖析萬象,直擊實踐前沿。【鋒向】專欄,聚焦行業焦點話題,挖掘隱匿於表象之下的深層規律與未來趨勢,與您攜手探索前沿天地。

在中國,平均每53秒就有一輛新能源汽車產出,產量佔全球70%;每天誕生數千件發明專利,有效量已突破500萬件,佔全球總量近1/3。一系列數據,勾勒出中國創新驅動的蓬勃圖景。然而,隨着中美戰略競爭從關税壁壘延伸至技術領域,知識產權已成為博弈焦點,美方337調查較五年前增長62%;與此同時,國內知識產權糾紛激增23%,超七成源於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缺失。當全球競爭從「價格比拼」轉向「技術深水區」,知識產權已從法律文書升級為企業戰略核心——既是企業破浪前行的舟楫,也是守護創新疆域的盾劍。面對專利突襲、核心技術泄露與「出海」過程中的合規挑戰,每一步都需要專業力量護航。

中倫深耕知識產權領域多年,已超越訴訟代理的單一角色,進階為深度賦能的核心夥伴,構建起涵蓋知識產權戰略規劃、申請確權、合規審查、侵權維權、許可交易的全鏈條服務生態。在技術痛點與法律要點的交匯處精準發力,於規則框架內尋找最優解,為科技企業注入穿越周期波動、錨定長期發展的底氣。

PART/01

謀局:「出海」征程中的知識產權突圍亮劍

全球化浪潮中,知識產權糾紛是中國科技企業繞不開的「成人禮」。2024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發起的337調查中,涉華案件佔比超40%,電子設備的芯片技術、機械製造的核心工藝,屢成糾紛焦點,不少企業在開拓新市場時,都曾遭遇這樣的「攔路考驗」。

「值得欣喜的是,2024年中國企業海外知識產權訴訟勝訴率突破70%,中國企業學會了用專業策略為創新‘披甲’。」中倫合夥人顧萍表示,「在全球化2.0時代,知識產權已從防禦工具升級為戰略武器,價值從成本項轉變為資產項。」這份底氣,既源於國家政策託底,也離不開企業市場未動、專利先行的前瞻佈局。

顧萍律師提及了她主辦的樂歌案,當年正全力開拓美國市場、衝刺上市的樂歌人體工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樂歌」),突然遭遇一場關乎生死的專利狙擊——美國頭部企業Varidesk依據337條款向USITC提交調查申請,指控樂歌等10家企業對美出口、在美進口和在美銷售的高度可調節桌面及組件侵犯其專利權。作為核心救濟手段,Varidesk同時請求USITC發佈普遍排除令(禁止所有侵權產品入美)或有限排除令(禁止特定企業侵權產品入美)及禁止令(禁止美國境內銷售侵權產品),意圖從進口與境內銷售等方面,切斷樂歌美國市場供應鏈。彼時的樂歌,在法律資源與訴訟經驗上與對手差距顯著,這也恰是中國「出海」企業遭遇專利封鎖的共性困境。

中倫作為樂歌法律顧問,迅速啟動應對機制,以「精準研判+雙線反擊」的核心策略打開局面:一方面,拆解涉案專利,指導企業梳理研發文檔,通過將樂歌產品的核心技術參數、結構設計與涉案專利的保護範圍逐點比對,證明產品與專利在技術方案、功能實現路徑上的實質差異,形成有力的不侵權分析;另一方面,調取了在先公開的中國專利,直指對方專利缺乏新穎性,同步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交專利無效請求。這種「應訴與反制並舉」的策略,有效扭轉了被動局面,最終,僅用不到5個月便達成「零代價和解」,樂歌產品毫不受限繼續入美,而應對成本不足同類案件平均水平的1/3。

這場突圍的價值,遠不止保住一塊市場,它像一柄破冰之錘,擊碎了美國專利不可挑戰的認知桎梏,更沉澱出「技術抗辯與程序反壓」的可複製範式。此后中國鋼企、緊固件行業等在應對海外知識產權挑戰時,得以從中汲取智慧,少走無數彎路。

「中國企業應對國際知識產權糾紛時,積極應訴是唯一出路,退縮無異於將市場拱手相讓。面對實力懸殊的對手,專業策略如同精準槓桿,能以巧勁彌合實力的鴻溝,通過以打促和,用最小的代價撬動最優的解局。」顧萍律師坦言,當然,自主研發能力是維權底氣,是我們在全球化浪潮中安身立命的根本。

ZHONG LUN

PART/02

攻守:核心知識產權的高價值博弈

如果説「出海」維權是對外破壁、拓展海外市場,那麼佈局與夯實核心專利,則是在為企業構築一道難以逾越的護城河。如今頭部技術領域的專利糾紛,已跳出是否侵權的簡單判定,而是圍繞權利邊界展開精準博弈。中倫高級技術顧問任可的判斷頗具洞見:「企業的專利競爭力,已從數量比拼轉向質量抗打擊能力,面對無效挑戰時,能否通過精準的權利要求設計保住專利生命力,成為勝負關鍵。」

歷經多輪交鋒的邁瑞與科曼專利糾紛案是知識產權高階博弈的典範。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邁瑞」)作為國內醫療器械領域的龍頭企業,憑藉其便攜式監護儀的核心結構設計,在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然而,產品熱銷之際,邁瑞發現競爭對手深圳市科曼醫療設備有限公司(下稱「科曼」)推出的多款監護儀,涉嫌用到了自家的專利技術,遂發起專利侵權訴訟。

為對抗指控,科曼先后五次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起專利權無效宣告請求。前三次請求均未獲支持。科曼在第四次無效程序中提交了一款美國GE公司的監護儀作為證據,主張該產品早在邁瑞申請專利前就已公開銷售,試圖徹底否定邁瑞專利的新穎性。這一證據對邁瑞專利權的穩定性構成了實質性挑戰,邁瑞不得不暫時撤回侵權訴訟,專利維權陷入僵局。

此時,中倫正式接受邁瑞委託,開始擔任其專利糾紛案件的法律顧問。任可律師帶領項目組迅速圍繞技術層面尋求突破:聯合技術專家深入剖析GE產品,精準識別出其與邁瑞專利的關鍵差異——主控板與顯示屏的佈局方式和固定結構存在本質不同。基於這一發現,中倫對邁瑞的專利權利要求進行了針對性修改,一方面增加技術特徵,把GE產品的現有技術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刪除有爭議的方案,確保修改后的專利既能避開新穎性爭議,又能精準覆蓋科曼的侵權產品。幾個月后,國家知識產權局作出審查決定,在邁瑞主動修改權利要求的基礎上,維持了涉案專利的部分有效性。這一成功的專利維持策略,不僅幫助邁瑞穩固了核心產品的市場地位,也為同類科技型企業應對專利無效挑戰、實現知識產權價值最大化提供了可複製的策略路徑與實務經驗。

任可律師強調,本案完美詮釋了知識產權領域的「帕累托最優」(資源分配的最理想狀態)。在策略上,通過精準的權利要求調整,既守住了邁瑞的核心技術,又避免了科曼陷入專利被徹底無效的毀滅性困境,並確立了技術效果差異的審查標準;在行業上,則推動了醫療器械設計從機械堆疊向集成化的轉型,為本土企業突破國際技術壟斷提供了系統性支撐。「真正的法律智慧,是在守護創新的同時,為技術進步留足通道。」任可律師補充道,面對專利無效挑戰中最常見也最危險的「全球掘地三尺式檢索」致命證據,被動防守只會陷入僵局,唯有主動拆解技術差異、精準調整權利要求,才能盤活死局,實現絕處逢生。

ZHONG LUN

PART/03

守護:開創商業祕密高效維權新路徑

專利是公開的保護,商業祕密則是隱祕的核心。現實中,商業祕密侵權案件往往面臨「舉證難、立案難、勝訴難、周期長」的困境:侵權行為隱蔽性強,技術祕密的非公知性與侵權關聯性難以界定,許多企業遭遇侵權后,困在維權的迷霧中找不到方向。

「律師的價值,遠不止於熟知法條,更是能從紛繁複雜的案情中,找到那把解開全局的密鑰——一個精準的切入點。」中倫合夥人何丹的這句話,在他牽頭主辦的武漢A公司商業祕密刑民保護案中,得到了生動印證。該案不僅以速戰速決打破維權困局,更獲評武漢知識產權研究會成立四十周年典型案例。

武漢A公司是亞洲領先的工業設備製造商,曾將一款核心產品的生產委託給另一家企業。可技術合作終止不久,A公司發現原合作方推出多款高度相似的產品,起初嘗試通過專利侵權訴訟維權,但涉案專利的權利要求技術特徵複雜,對方產品難以準確認定構成專利侵權,導致專利維權之路障礙重重。

中倫接手案件后,深入梳理細節時發現:這並非簡單的模仿借鑑,而是一場商業祕密侵權——原合作方在合作期間,通過技術對接、人員交流等便利,非法獲取了核心技術祕密,隨后快速複製投產。而此前A公司卻困在專利維權的死衚衕里。於是項目組果斷建議:放棄單一專利訴訟,以商業祕密侵權為核心,採取刑事追責與民事索賠雙管齊下的「刑民並舉」策略,用刑事手段固定關鍵證據、形成震懾,用民事索賠彌補經濟損失。

謀定而后動,一場針對商業祕密侵權的攻防戰迅速展開。第一步是證據固定,項目組第一時間協同公證處奔赴現場,對涉案設備實物進行證據保全,牢牢鎖定侵權證據鏈;引入技術、財務等多領域專家團隊,進行非公知性鑑定並出具侵權獲利評估報告;同步進行刑事報案;針對對方在民事案件中以管轄權異議拖延戰局的企圖,項目組憑藉前期科學嚴謹的證據保全積極應對,被告的管轄異議在一審、二審均被法院駁回。在強大民刑攻勢與積極談判策略的雙重努力下,最終雙方達成全面和解:停止侵權並支付賠償金。刑民一體的打法,將一場本應會曠日持久的糾紛快速定分止爭,不到六個月即高效結案,在商業祕密保護領域樹立起高效維權的新標杆。

然而,項目組並未止步於糾紛解決,而是洞察到A公司合規管理的短板,協助其構建起涵蓋專利佈局、商業祕密管理、公證存證與合規認證的全流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為其長遠發展構築了堅實的合規基礎。

「商業祕密侵權並非‘維權無解’,關鍵在於能否精準鎖定侵權核心、選對維權策略、快速固定證據。」何丹律師直言,這類侵權的隱蔽性,決定了維權必須快、準、狠——快在證據固定,晚一步就可能被對方銷燬痕跡;準在策略選擇,像本案的刑民並舉,就是要打破舉證難的僵局;狠在責任追究,必須讓侵權方付出相應代價,才能形成有效震懾。高效維權路徑,讓每一份隱祕的技術心血都有處安放,讓每一次創新投入都能獲得堅實保護,這正是商業祕密維權最深遠的價值。

ZHONG LUN

PART/04

破局:以訴促談,把訴訟武器變成產業共贏紐帶

隨着科技浪潮涌向半導體、AI等新興領域,知識產權規則探索也在與時俱進,尤其在標準必要專利(SEP)領域,平衡創新保護與產業協作,成為全球企業的共同課題。江波龍SEP維權案以「以訴促談」的智慧,給出了「中國答案」。

深圳江波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江波龍」)是中國半導體存儲領軍企業,產品覆蓋eMMC、UFS等主流存儲芯片,用於智能終端、汽車電子等高新技術領域。2022年,江波龍發現深圳某半導體公司生產銷售的多款產品涉嫌侵犯其多項SEP。

中倫作為江波龍法律顧問,深知SEP維權的特殊性,處理不當可能引發「專利劫持」,影響產業鏈協作。該項目由中倫合夥人柯愛艷、勝永攀聯合主辦,項目組精心設計了先禮后兵的階梯策略,先后五次發函,附上專利清單、技術比對與符合FRAND原則(公平、合理、非歧視)的許可方案,誠意邀請談判。可對方始終「已讀不回」,僵局難破。項目組果斷向南京中院提起兩宗SEP侵權訴訟,通過多次庭前會議梳理事實與爭議點,成功證明涉案專利為SEP且對方使用了涉案專利。但打贏官司並非最終目標,若一味推進訴訟直至判決,不僅可能導致雙方陷入消耗戰,還會耽誤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在法院協調下,項目組抓住對方不想長期訴訟的心理,再次主動拋出談判橄欖枝,聚焦產業協作而非賠償,提出涵蓋涉案專利及后續技術的「一攬子專利許可方案」,最終僅用數月便促成專利許可協議:對方合法獲得專利授權,江波龍創新轉化為實際價值,一場潛在的消耗戰轉為雙贏局。

「SEP的核心不是‘卡脖子’,而是搭橋樑。知識產權的最高境界是將對手變為夥伴。」柯愛艷律師的點評戳中要害,半導體、AI領域從來不是追求一家獨大,把專利壁壘變成合作階梯,守得住技術根基,也給別人留合作空間,這種立足產業全局、追求共贏的糾紛解決思路,正是中國科技企業在知識產權實踐中沉澱的重要經驗。

ZHONG LUN

歷經千帆,中國科技企業的知識產權實踐已長成深扎產業土壤的茂林。它不再是臨時禦敵的「戰衣」,而是融於研發、市場、產業全鏈條的硬核脊樑。我們看見的,不只是企業的成長,更是中國從知識產權大國向強國的生動躍遷。糾紛中淬鍊的應對策略、協作中沉澱的實踐智慧,讓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不再侷限於被動防禦或單點突破,而是成為統籌創新保護、市場競爭與產業協作的全局支撐。這份藏於代碼、專利間的磅礴力量,恰是中國從製造邁向智造的基石。它讓創新有邊界、前行有底氣,每一次對知識產權的珍視,皆是對科技未來的深情期許。前路雖長,但鎧甲已在身。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