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9 20:23
(來源:老司機駕新車)
存儲行業景氣周期及技術演進路線
一、存儲行業景氣周期分析
當前存儲行業處於上行周期,此輪行情自2025年9月啟動,核心驅動力為AI服務器需求超預期。美國OpenAI等客户不僅鎖定第四季度產能,更提前下達2026年訂單,導致供需關係快速失衡1。與歷史周期相比,本輪上行周期的核心差異在於需求端由AI服務器這一新興亮點推動,而疫情后傳統消費電子(手機、PC)需求疲軟,此前周期多由產能調劑(減產)驅動,持續性較弱。
回顧周期演變,疫情前存儲行業周期規律相對清晰(1-1.5年),疫情期間(2020-2022年)因居家辦公需求延長上漲周期至2年以上,隨后陷入1年多的下跌周期;2024年周期縮短為「上半年漲、下半年跌」。當前周期預計持續性較強,不僅第四季度價格上漲,2026年或延續上行趨勢,因HBM等高利潤產品需求旺盛且原廠產能聚焦。
二、上游原廠產能、競爭格局與產品側重
(一)DRAM領域
產能與競爭格局:三星以月產能超20萬片晶圓、35%市佔率居首,海力士(20%)、美光(15%)緊隨其后,三大原廠合計佔比近70%,疊加長鑫存儲后整體市佔率超90%。
產品與資本支出:原廠資本支出優先投向HBM,三星、海力士年DRAM資本支出約140-150億美元,美光約100億美元,主要用於HBM產能擴張;標準型DRAM(DDR3/DDR4)僅維持正常迭代(如1αnm向1βnm過渡),無大規模擴產。
(二)NAND領域
產能與競爭格局:三星市佔率20-23%,鎧俠+閃迪合計25%(各佔12-13%),海力士(15%)、美光(10%)、長江存儲(8-10%,持續提升)分列其后。
產品與資本支出:NAND資本支出低於DRAM,三星年支出約100億美元,其他廠商多為20-30億美元,(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資源優先投向3D堆疊技術(200層以上)及QLC產品;因HBM利潤更高,原廠普遍將重心放在DRAM而非NAND。
(三)競爭差異
DRAM市場集中度更高(4家廠商),價格易受操控;NAND廠商達6家,擴產與減產策略分化,價格漲幅較DRAM平緩。
三、下游主要應用領域需求狀況
存儲下游需求以服務器、手機、PC為核心,合計佔比超70%:
服務器:AI服務器佔比約10%,但需求爆發力強;傳統服務器需求穩定增長(年增速10%),為存儲第一大應用領域,其利潤水平(40%)高於消費電子。
手機與PC:均處「高原期」,手機年出貨量約12億部,PC約2-3億台,需求疲軟但單位存儲容量持續提升(如手機高端機型從256GB向512GB升級),消費級存儲利潤水平較低(原廠20-25%,模組廠10-15%)。
四、存儲技術演進路線(DRAM/NAND)
(一)DRAM技術
發展瓶頸:受HBM資源排擠,DRAM技術迭代放緩,仍停留在2D製程(10nm左右,如1α/1βnm),3D轉型需鉅額資本投入,短期難突破,標準型DRAM或在10nm附近停滯。
HBM主導:HBM為當前核心增長點,利潤水平高達50-70%,三大原廠均優先擴產HBM,其產能消耗為標準型DRAM的3倍。
(二)NAND技術
3D堆疊持續突破:已進入200層以上技術節點,2026年將邁向300層,堆疊速度快於DRAM,但300層后良率與風險提升,增速或放緩。
QLC成為趨勢:QLC價格較TLC低10-20%,壽命約為TLC的50%,但消費級需求對壽命敏感度低,當前佔比約20%,未來3-5年有望升至50%,成為NAND主流。
五、手機細分市場存儲需求與供應格局
(一)需求結構
按存儲容量分為高端(512GB+,佔30%)、中階(128-256GB,佔30%)、中低階(≤64GB,佔40%),中低階機型在新興市場(非洲、東南亞)佔比最高。
(二)供應格局
原廠與模組廠分工:70%存儲需求由原廠滿足(三星40%、海力士20%、美光10%),30%由國內模組廠(江波龍、百維、長鑫、長江存儲等)供應,形成「7:3」格局。
國產化趨勢:長鑫、長江存儲受益於國產化政策與補貼,市佔率逐步提升,但短期內難以與三星等原廠競爭。
六、國內存儲主控技術發展狀況
全球存儲主控市場由羣聯(臺灣)、慧榮(美國)主導(近70%份額),國內廠商處於追趕階段:
消費級主控:聯芸(光雲科技)為國內領先者,聚焦消費級SSD,受益於國產化浪潮及長尾品牌需求,在淘寶、京東等平臺佔據一定份額。
企業級主控:國內廠商(如大普微)份額極低,企業級SSD主控仍以原廠自研為主,技術壁壘高(需長期研發積累與規模效應)。
競爭梯隊:聯芸為第一梯隊,英韌、得一微等為第二梯隊,整體與國際龍頭差距顯著。
七、核心市場動態與展望
價格趨勢:第四季度存儲價格大幅上漲,企業級存儲漲幅30-50%,消費級更高(50%+),因庫存低位(模組廠僅2個月庫存,正常水平為4個月)及產能優先供給AI服務器。
HBM風險:HBM存在泡沫成分(AI應用尚未明確盈利模式),但短期需求旺盛,至少維持至2026年第二季度。
技術替代:QLC將逐步替代TLC,2026年佔比或達50%;HDD因長壽命優勢(10-20年),與SSD形成互補(7:3),不會完全被替代。
Q&A
Q1: 當前三大存儲原廠的產能利用率水平如何?上一輪周期原廠的產能利用率大概在什麼位置?
A1: 本輪周期在9月份上漲前,三大原廠的產能利用率約為80%;目前因市場極度缺貨,已開始規劃將產能利用率提升至90%甚至100%。上一輪周期中,原廠產能利用率通常在70%左右,且因上漲周期較短(1-2個季度),利用率難以衝得太高,隨后需求下滑時又會回落至70%左右。
Q2: 展望2026年,HBM的供需是否會出現供應過剩?是否會對其他領域產生連鎖反應?
A2: HBM存在一定泡沫成分,因當前需求預測過於樂觀,且AI服務器尚未形成明確的盈利模式。但泡沫短(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期內不會破裂,至少可維持至2026年第二季度,2026年下半年風險可能升高。若泡沫破裂,可能對標準型DRAM等領域產生連鎖反應,因HBM消耗大量DRAM產能,其需求下滑可能緩解標準型DRAM的供應緊張,但短期內HBM仍是拉動行業增長的核心動力。
Q3: 從產能消耗角度,HBM與標準型DRAM、QLC與TLC相比,先進產品對產能的消耗是否更多?
A3: 從產能消耗看,HBM和QLC/TLC呈現不同特徵。HBM方面,當前需求已佔DRAM總產能消耗的近一半,且製造一批次HBM消耗的原材料是標準型DRAM的三倍,對產能消耗顯著更高。NAND Flash方面,QLC目前佔比約20%,其與TLC處於技術轉換期,因3D NAND向300層演進帶動成本下降,QLC佔比未來將逐步提升,但當前產能消耗仍低於TLC;長期看,QLC將成為主流,產能消耗佔比會持續上升。
Q4: 在HDD原廠不擴產的情況下,AI應用發展是否會加速HDD被替代?QLC/TLC壽命較短是否會影響其對企業級SSD的替代前景?
A4: AI應用將加速HDD的替代進程,但HDD不會完全消失。AI服務器100%使用SSD以滿足運算速度需求,傳統服務器因HDD缺貨也在加速向SSD遷移;但HDD憑藉15-20年的存儲壽命優勢,在冷數據存儲領域不可替代,長期可能形成70% SSD+30% HDD的平衡點,替代周期長達5-10年。QLC/TLC壽命(5-10年)雖短於HDD,但符合消費級和部分企業級的使用周期,且SSD廠商通過固件優化提升穩定性,對企業級SSD替代前景影響有限,企業級SSD仍以原廠主控為主,穩定性有保障。
Q5: 企業級存儲顆粒供應緊張,模組廠能否順利獲取企業級顆粒?其囤貨中企業級顆粒的存貨佔比如何?
A5: 當前模組廠獲取企業級顆粒難度較大,存貨佔比極低。因AI服務器和HBM需求超預期,疊加行業自3月起持續漲價,市場普遍庫存偏低(模組廠和客户庫存均不到2個月,正常水平為4個月),上游原廠優先供應HBM和服務器級存儲,企業級SSD/DRAM的滿足率不足50%,模組廠難以大量囤貨,企業級顆粒存貨佔比遠低於正常水平。
Q6: 展望第四季度及明年,企業級與消費級存儲的漲價幅度如何?企業級是否會虹吸消費級產能導致消費級漲幅超預期?
A6: 第四季度企業級存儲漲幅預計為30%-50%,消費級漲幅更高可能達50%。企業級因需求穩定、客户重要性高,漲幅相對可控;消費級因優先級低、供應緊張,漲幅更顯著。明年第一季度,企業級漲幅可能持續,因服務器和AI基礎設施需求仍在擴張;消費級漲幅受終端吸收能力限制,若終端廠商或消費者無法承擔漲價,可能出現需求下修或降規,漲幅或趨緩。企業級對消費級產能的虹吸效應已顯現,消費級產能被擠壓是其漲幅超預期的重要原因。
Q7: 手機存儲漲價前后,其佔手機BOM成本的比例有何變化?
A7: 漲價前,存儲佔手機BOM成本的比例約為25%(1/4);漲價后,因存儲價格大幅上漲,其佔比進一步提升。不同定位手機的存儲容量差異較大(高階512GB、中階128-256GB、低階16-64GB),但整體來看,存儲已成為手機BOM成本中的關鍵部件,標準型手機存儲佔比穩定在1/4左右,漲價后佔比隨存儲成本上升而增加。
Q8: AI服務器(如英偉達、ASIC)的DRAM配置容量大概是多少?
A8: AI服務器的DRAM配置容量因產品類型和定製化需求差異較大。ASIC芯片的DRAM容量通常不大,主要用於優化運算順暢性,其配置隨市場行情波動(缺貨時降規、過剩時升規),雖利潤較高但用量有限。英偉達H系列等AI服務器的DRAM配置相對明確,內存條容量多為16GB或32GB,SSD容量約18GB或20GB,具體因客户定製化需求有所調整,但整體處於該區間。
Q9: 英偉達H系列服務器的內存條容量是多少?升級后容量有何變化?
A9: 英偉達H系列服務器的內存條容量通常配置為16GB或32GB。升級后(如Back view版本),因服務器定製化程度高,容量變化主要取決於客户需求,整體仍以16GB或32GB為主,部分場景可能根據運算需求小幅調整,但未出現顯著的容量躍升,核心仍匹配AI運算對高密度存儲的需求。
Q10: 當前存儲市場的庫存水平有何變化?
A10: 當前存儲市場庫存處於歷史低位。正常情況下,模組廠庫存約4個月,供過於求時可達10-12個月;但目前受AI需求超預期及前期保守備貨影響,模組廠庫存僅2個月,客户(終端廠商)庫存亦不到2個月,均遠低於正常水平。低庫存導致市場供需矛盾加劇,價格快速上漲,且短期內補貨難度大,庫存水平難以快速回升。
Q11: 利基型存儲(DDR4、DDR3、LPDDR)今年的漲幅如何?后續漲幅及持續性怎樣?
A11: 利基型存儲今年漲幅顯著,后續仍將持續上漲但幅度放緩。年初因DDR4/LPDDR4產能EOL(停產),帶動至少兩個季度上漲,漲幅翻倍,甚至出現DDR4價格高於DDR5的倒掛;AI需求爆發后,DDR5價格回升,DDR4隨DDR5聯動上漲。DDR3因需求穩定(客户羣體固定),價格波動較小。后續看,DDR4預計第四季度隨DDR5上漲25%-30%,DDR3保持穩定;持續性方面,DDR4/DDR5將呈現正相關波動,直至DDR5漲幅趨緩,DDR3因剛需維持穩定。
Q12: 當前8GB DDR4的價格大概是多少?DDR4與DDR5價格倒掛的情況如何?
A12: 當前8GB DDR4顆粒價格約7元,DDR5顆粒約8.5元,價格倒掛已緩解。年初因DDR4產能減少,出現DDR4價格高於DDR5的倒掛;AI需求爆發后,DDR5價格快速回升,迴歸DDR5高於DDR4的正常狀態(價差約1.5元)。目前市場報價混亂且多停止報價,實際成交價可能因缺貨進一步波動,但倒掛狀態已結束,未來DDR4與DDR5價格將正相關聯動。
Q13: Nor flash的漲價趨勢能持續多久?
A13: Nor flash漲價趨勢預計持續至2026年上半年,季度漲幅約20%。漲價主因是小容量NAND Flash產能向大容量切換,導致替代需求轉向Nor flash,且年初DDR4/Nor flash產能減少進一步推升價格。當前Nor flash漲幅已翻倍,后續隨小容量NAND Flash持續減產及3D NAND技術迭代,Nor flash佔比將逐步提升,漲價趨勢至少維持至2026年上半年,與小容量NAND Flash供需變化正相關。
Q14: 三星HBM3e降價30%對HBM4E市場格局有何影響?其與高等級DDR5的毛利率是否接近?高通3D堆疊芯片是否會衝擊HBM需求?
A14: 三星HBM3e降價對HBM4E格局影響有限,HBM與DDR5毛利率仍差距顯著,高通3D堆疊芯片短期內難以衝擊HBM需求。三星HBM需先通過英偉達驗證,降價主要影響自身利潤率(從70%降至約40%),但難以大幅提升份額,因海力士、美光技術領先且不會跟隨降價;HBM毛利率(40%-70%)仍遠高於DDR5(企業級約40%),原廠優先保障HBM產能。高通3D堆疊芯片尚處技術探索階段,商業化落地需數年,且當前存儲市場極度缺貨,短期無法對HBM需求構成衝擊。
Q15: DDR4向DDR5的轉換速度是否較快?不同製程下能否直接轉換?
A15: DDR4向DDR5的轉換速度較慢,受主芯片支持及客户驗證限制,無法直接快速轉換。轉換需滿足(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主芯片兼容性及終端客户(如工業、標案)的驗證要求,流程複雜;但今年客户已被迫推進DDR5方案,約50%客户具備DDR4/DDR5雙方案能力,當前價差驅動下切換相對容易(DDR5漲價時可轉回DDR4)。長期看,若無極端價差(如DDR5溢價50%),DDR4向DDR5的轉換趨勢不變,因DDR5技術更先進且客户驗證逐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