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9 18:57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 | 野馬財經
作者 | 孫夢圓 趙普 劉欽文
「中國女首富」又換人了。
2025年10月28日,胡潤研究院發佈《2025衡昌燒坊·胡潤百富榜》,翰森製藥(3692.HK)董事局主席、CEO鍾慧娟和女兒孫遠,以1410億元身價,取代娃哈哈集團宗馥莉(875億元),成為新一屆「中國女首富」,這也是64歲的鍾慧娟首次在中國女富豪榜單中登頂。而鍾慧娟背后的商業版圖,也與這家港股上市的創新葯企息息相關。
作為翰森製藥的核心管理者,鍾慧娟的財富登頂直接依託於這家創新葯企的業績爆發。翰森製藥以仿製藥起家,近年來通過「仿創結合」轉型創新葯,2025年上半年實現收入74.34億元(同比增長14.27%)、股東淨利潤31.35億元(同比增長15.02%),其中創新葯與合作產品銷售收入為61.45億元,佔總收入比例上升至82.7%,成為其業績增長的核心引擎。
截至10月29日收盤,翰森製藥報收34.56港元/股,總市值2093億港元。
圖源:2025胡潤富豪榜
女兒年薪1904萬
在中國醫藥行業,「孫飄揚與鍾慧娟」這對夫妻的名字始終與「財富」「龍頭」等關鍵詞綁定。他們分別執掌恆瑞醫藥(A股「醫藥一哥」)和翰森製藥(港股「醫藥一哥」)。
而這對醫藥伉儷的女兒孫遠,也逐漸在醫藥圈站穩了腳跟。
公開資料顯示,孫遠自2015年12月起,擔任翰森製藥執行董事。其職業經歷可追溯至2007年6月,當時她從劍橋大學生物醫學專業本科畢業;2009年6月起,孫遠加入弘毅投資擔任分析師,積累了近十五年醫療投資管理及行業研究經驗;2011年10月,她進入母親鍾慧娟創立的江蘇豪森(翰森製藥前身)擔任董事,直至2019年10月。目前,孫遠主要負責翰森製藥集團研發戰略、業務發展、投資戰略及科學發展等核心工作,具體包括監察集團研發方向、引進前沿醫藥技術及發掘海外業務機會,為企業的創新驅動與全球化佈局提供戰略指引。
除此之外,孫飄揚、鍾慧娟的家庭財富也被業內津津樂道。即使不看「成百上千億」的財富,他們的年薪也讓普通「打工人」驚歎。
現任翰森製藥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的鍾慧娟,2024年年薪高達1192.5萬元,2023年年薪高達1480.7萬元。而鍾慧娟還不是翰森製藥年薪最高的,財報顯示,她的女兒、執行董事孫遠,2024年年薪高達1904.4萬元,2023年年薪為1663.1萬元。相比之下,孫飄揚「年俸」不及妻女,財報顯示,2024年,孫飄揚年薪僅165.3萬元,2023年年薪為162.25萬元。
圖源:2024年翰森製藥年報
2019年-2020年,孫飄揚、鍾慧娟夫婦多次登上胡潤百富榜、福布斯富豪榜等財富榜單,其中財富值評估最高的是在2020年《胡潤全球百強企業家》榜單中,孫飄揚、鍾慧娟夫婦以2250億元財富位列第32名。2024年6月,鍾慧娟一家三口均進入《2024新財富500創富榜》,其中孫飄揚以645.3億元財富位列第35位,鍾慧娟、孫遠母女以607.7億元財富排名37位。2025年10月28日,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25胡潤百富榜》顯示,鍾慧娟取代宗馥莉成為「中國女首富」。目前,鍾慧娟1410億的身價已經超過孫飄揚,在2025胡潤百富榜中,孫飄揚的身價為1000億元。
「中國女首富」背后的「創新葯帝國」
1982年,從江蘇師範大學(原徐州師範學院)化學專業本科畢業后,鍾慧娟成為一名化學老師。與很多傳奇故事一樣,第一次「逆襲」是嫁給了「醫藥一哥」恆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
1996年,孫飄揚還未到恆瑞醫藥任董事長,鍾慧娟卻已辭掉了工作加入了剛剛成立一年的江蘇豪森藥業集團(翰森製藥前身),從事企業管理。雖然鍾慧娟並沒有製藥等相關經驗,但是在擔任豪森的企業領導者角色后,憑藉着勤奮一路從執行副總經理、總經理做到董事長和總裁。
早期的翰森製藥,主要靠仿製藥起家。在她的帶領下,1997年,翰森製藥推出了首款重磅產品「美豐」(頭孢氨苄緩釋片),當年銷售額達3000萬元,成為國內獨家新劑型抗生素,迅速佔據市場;此后十年間,公司持續擴張,逐漸成為中國最大的抗腫瘤和精神類藥物研發生產基地之一,鍾慧娟也因此成為醫藥行業的代表性企業家。
2018年,電影《我不是藥神》將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天價藥」困境推至公眾視野,片中患者賴以生存的「格列寧」,因專利壟斷售價高達數萬元/盒,是許多患者的「難言之隱」。而鮮為人知的是,翰森製藥旗下的「昕維」(甲磺酸伊馬替尼)是國內首個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伊馬替尼仿製藥。
昕維以「原研藥1/10的價格」(醫保報銷前約623元/盒)進入市場,並一舉打破了原研藥的壟斷。據翰森製藥招股書顯示,「昕維」在2017年的銷售收入就高達25億元人民幣,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6個月,其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4.5%。
抗腫瘤領域一直是翰森製藥的核心業績引擎與現金奶牛,其拳頭產品「阿美樂」(甲磺酸阿美替尼片)作為中國首個原研第三代EGFR-TKI,持續引領國內市場,近年來銷售表現亮眼,成為公司業績增長的重要支撐。2024年,公司抗腫瘤業務收入達81.22億元,佔總收入的66.2%,其中阿美樂貢獻顯著;2025年上半年,抗腫瘤板塊收入進一步增長至45億元,佔總收入的61%,據海通國際估算,其中藥品銷售約37億元(同比增長約20%),主要受益於阿美替尼的持續放量。
要説鍾慧娟的第二次「逆襲」,就是帶領翰森製藥赴港上市。
2018年9月,翰森製藥在港交所遞交IPO申請書,聯席保薦人為摩根士丹利和花旗。
2019年2月,豪森完成了第二輪融資,此次融資過后,江蘇豪森的估值達到650億港元左右(約合人民幣550億元),比高瓴資本在2016年2月19日投資1.79億美元時的450億港元足足增長了200億港元。
同年6月,翰森製藥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上市首日就表現亮眼,以16.3港元/股高開,盤中最高漲至21.2港元/股,較發行價14.26港元/股漲48.67%,市值最高達1168億港元,突破千億大關,一舉成為港股最大市值醫藥股。
2020年,隨着創新葯概念股行情走強,翰森製藥股價一度突破45港元,市值高點超2600億港元。同期,恆瑞醫藥市值也攀升至6000億元人民幣,創下歷史頂峰。這對醫藥界的伉儷,也因此在資本市場迎來了共同的財富高光時刻。
然而,風光並不是無限好,不得不提的是,翰森製藥也曾遭遇集採的衝擊。
圖源:罐頭圖庫
2019年9月,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簡稱「4+7」試點)的政策從最初的11個試點城市(4個直轄市+7個副省級城市)正式推廣至全國範圍,形成跨區域聯盟採購。翰森製藥當時的核心產品「歐蘭寧」(奧氮平片)和「昕維」先后兩次降價中標入圍。而前一年銷售額達15.48億的「普來樂」(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更是此次擴圍中失標。
在藥品降價壓力下,2020年,翰森製藥營收與淨利潤增速均不足1%(營收增速0.1%、淨利潤增速0.5%)。不過很快,翰森製藥開始調整戰略,逐步從「仿製藥依賴」向「創新葯引領」轉型,隨着公司研發重點的轉移,仿製藥收入也逐年降低,由 2022 年的43 億元降低至 2024 年的 28 億元。
從業績表現來看,如今,創新葯已經成為其業績增長的核心動能。2024 年,公司創新葯和合作產品的收入94.77億元,佔營收 77%。2025年上半年,創新葯與合作產品為公司創造銷售收入61.45億元,佔總收入比例上升至82.7%。
2020-2024 年,翰森製藥研發投入分別為12.52億、17.97億、16.93 億、20.97億和27.02億,研發費用率由2020年的14.4%增長至2024 年的22%。從研發管線來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目前擁有40余項候選創新葯管線,正在開展70余項創新葯臨牀試驗,包括首次進入臨牀試驗的8項候選創新葯管線、3項重磅產品的註冊性III期臨牀試驗。華源證券研報指出,對於已有的重磅產品管線,公司積極推進適應症拓展;對於處於臨牀前期的潛力管線,公司積極探索推進臨牀進度。公司管線層次分明佈局全面,潛力豐富,為公司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近幾年,翰森製藥更是通過BD交易(商務拓展)獲得跨國藥企的青睞,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BD收入達15.72億元,佔創新葯收入的16%、研發資金的35%,成為重要現金流來源,公司此前與葛蘭素史克(GSK)、默沙東、再生元等藥企都曾達成過重磅BD交易。
10月17日,翰森製藥公告稱,公司全資附屬公司上海翰森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及常州恆邦藥業有限公司與羅氏子公司訂立了許可協議。公司將一款在研CDH17靶向抗體偶聯藥物(ADC)HS-20110的商業化權利出售給羅氏製藥。這已經是翰森製藥在ADC領域的第三次成功「出海」。算上此次與羅氏的交易,翰森製藥這三筆ADC領域BD交易總金額高達48億美元。
在GLP-1受體激動劑的減重領域,翰森製藥也持續加大布局力度。2024年12月,翰森製藥以最高超20億美元的交易額,將其臨牀前口服GLP-1受體激動劑HS-10535的全球獨佔許可授權給默沙東;2025年6月,又以約19.3億美元的交易額,將處於Ⅲ期臨牀的GLP-1/GIP雙受體激動劑HS-20094(與禮來替爾泊肽靶點相同)的海外獨佔許可授予再生元。
多家投資機構對翰森製藥的海外授權交易進展表示認可,認為其將持續為公司帶來里程碑收入。中泰國際研報指出,公司兩年內連續與 GSK 與默沙東達成三項合作,研發能力廣受認可,產品出海方面進展順利,與默沙東的合作將夯實公司在代謝領域的實力。華源證券也表示,基於公司豐富全面且進度領先的臨牀管線,其BD出海未來或將貢獻常態化利潤。
從「影子公司」到「各自為王」
從業務關聯來看,翰森製藥一度被稱為恆瑞醫藥的影子公司,十余年來關於「夫妻店」、涉嫌利益輸送等質疑從未間斷。仔細挖掘兩家股東信息會發現從資本關係上看,兩家公司確實是關係頗深。
首先,是兩家企業之間股東有交集。恆瑞醫藥目前第二大股東——西藏達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正是當年的連雲港達遠投資有限公司。
而西藏達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另一個股東岑均達,是APEX MEDICAL,APEX MEDICAL,正是翰森製藥公司股東,持有公司19%普通股。
據媒體報道,岑均達和孫飄揚的最早交集來自一篇發表於1994年的文章,主要討論的是鎮咳藥的合成。岑均達為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孫飄揚為第二作者。之后,岑均達作為上海醫工院化學制藥部工藝一組課題組長,從事抗腫瘤藥、抗糖尿病藥及神經類藥物等多類藥物的研究與開發,其研究方向與當時連雲港製藥廠的業務方向又有所重合。此后,岑均達在孫飄揚、鍾慧娟的故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先后為豪森藥業和恆瑞醫藥注資,成為恆瑞醫藥和翰森製藥的第二大股東,后又慢慢退出,孫飄揚、鍾慧娟成為恆瑞醫藥的實控人、翰森製藥的實控人。2015年,豪森藥業籌備IPO時,岑均達開始轉讓和減持股份,為鍾慧娟讓路。
其次,是交易上的關聯和業務線的重合。
資料顯示,2015年之前,恆瑞醫藥歷年報表顯示一直與江蘇豪森有着材料轉讓、加工等方面的關聯交易,關聯交易金額佔同類交易金額的比例從1.67%到52.37%不等。
而2012年,有媒體質疑,恆瑞醫藥兩款新葯西帕替尼和海那替尼兩藥品由於客觀原因開發中止。
然而,同年該兩項藥品臨牀批件的申請單是豪森醫藥。因恆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與豪森醫藥總經理兼法人代表鍾慧娟的夫妻關係,所以「恆瑞停止研發,豪森申請批文」一事受到了「利益輸送」的質疑。
兩者業務線的重合度也相當高,尤其在抗腫瘤藥領域。由於成長迅速,二者同爲跨國藥企的「眼中釘」,從而引發了多起官司。
從產品種類來看,恆瑞醫藥和江蘇豪森的產品看似不在同一領域,實則在大類別里「互補性強」,比如豪森藥業主要產品為奧氮平——一種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而恆瑞醫藥的主要產品中也有鎮靜類的藥物。
為此,2015年12月,上交所曾向恆瑞醫藥下發問詢函,要求其説明公司與江蘇豪森的關聯關係情況。彼時,恆瑞醫藥回覆稱,「公司和豪森醫藥獨立研發、報批藥品,具有不同藥品批文。公司檢索並對比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審評中心網站的公示信息,雙方報批藥品無重疊,多數產品在適應症上和使用人羣方面不一樣,即使個別產品具有相同適應症,但都不是公司主要業務,不會彼此競爭,不存在‘不分彼此’等情況。」
圖源:罐頭圖庫
翰森製藥也在招股書中,專門就公司與恆瑞醫藥的關聯做出説明。翰森製藥表示,除三種產品(兩種廣譜抗生素和一種鎮咳藥)外,翰森製藥的所有目前在售或處在后期研發的產品與恆瑞醫藥在疾病類別、疾病嚴重程度和病患體徵方面不存在都重合的情況。並進一步詳細説明公司與恆瑞醫藥並無實際競爭,董事會及高級管理層的運作獨立於恆瑞醫藥,以及翰森製藥擁有較強財務獨立性。
從雙方官方迴應來看,恆瑞醫藥與翰森製藥均強調業務獨立與差異化發展。這種既保持協同又明確邊界的模式,不僅塑造了獨特的‘夫妻檔’商業案例,更折射出中國醫藥企業在創新轉型過程中的戰略融合。
從「仿製藥」到「創新葯」,從「國內」到「全球」,翰森製藥的故事,不僅是鍾慧娟個人的「逆襲」,更是中國醫藥企業從「跟隨」到「引領」的縮影。你怎麼看翰森製藥的「創新轉型」?又如何評價鍾慧娟與孫飄揚的「夫妻創業」模式?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吧~
責任編輯:楊紅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