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引金融活水 潤「綠水青山」

2025-10-29 14:59

以綠色信貸助力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以抵質押模式突破開拓企業融資新渠道,以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激勵企業更加「環境友好」……在上海銀行業,金融活水正通過各種渠道流向綠色低碳領域,潤澤「綠水青山」,書寫綠色金融大文章。

信貸賦能綠色發展

「我們是重資產企業,前期的購置成本較高,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上海銀行在資金上給了我們很多幫助,支持我們加強技術研發、擴張業務規模。出於對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看好,上海銀行為我們提供了綠色信貸,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增添動力。」上海樂橘科技相關人士向記者介紹道。據瞭解,樂橘科技以循環共享包裝業務為核心,為企業客户提供智能包裝、運輸、材料等供應鏈一體化運營與服務,致力於建立循環包裝「生產-循環租賃-回收-再生」生態閉環。上海銀行外高橋支行於2023年與樂橘科技旗下樂橘雲果建立起普惠金融業務合作關係。今年初,該行通過「上行e鏈」反向保理這一供應鏈金融產品大幅突破了為樂橘科技提供的授信額度上限,並在異地供應鏈上游企業無需線下開户的情況下實現向異地企業的放款,極大程度方便了異地企業的融資。目前,該行已完成對樂橘科技上游多家小微企業的資金投放。

無獨有偶。張北艾郎能源建設的50兆瓦風電項目雖然承載着為區域輸送清潔電力、優化能源結構的使命,然而風電項目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鉅額的建設資金需求遠超企業自有資金儲備。「項目啟動初期,設備採購、基建等剛性支出就讓我們面臨一定的現金流壓力。」張北艾郎能源項目負責人稱。獲悉企業痛點后,建行上海自貿區新片區分行開展實地調研,對項目進行評估,定製金融服務方案,最終完成對該項目的首筆大額信貸資金投放。

崇明冠華分散式風電項目是上海首個工業用户自建的風電項目,總投資額超過1億元。上海農商銀行綜合運用碳減排支持工具等綠色金融工具,為上海冠華不鏽鋼製品股份有限公司提供8400萬元長期限、低利率貸款,助推清潔能源項目落地。

創新抵質押模式

「為有效盤活‘碳資產’,我司希望利用‘碳資產’做一次創新嘗試。農行第一時間帶着服務方案找到了我們,高效迴應了我司的訴求。」吉祥航空有關負責人表示。據悉,吉祥航空在今年6月完成2024年度碳排放履約工作后,由於企業節能減排舉措成效初現,產生了一定量的上海碳排放配額盈余。農行上海市分行聯合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為吉祥航空投放全市首筆碳價格指數估值型碳排放權質押貸款,金額為1億元。這筆貸款以碳排放配額為質押物,以上海碳價格指數為估值基準,提高了碳資產估值的科學性與市場公允性,是對已有碳配額質押融資模式的升級。

上海城建物資有限公司擁有25.5萬立方米/年的黃浦江取水額度,近年來大力發展綠色高性能商品混凝土,服務上海市綠色生態城區建設。企業尤其重視節水改造投入,對金融需求逐漸增加。江蘇銀行上海分行通過將該企業年度實際取水量作為可持續發展掛鉤指標,為其發放全行首筆取水量掛鉤貸款,金額為1000萬元。該貸款突破了依賴房產、土地等固定資產抵押的傳統信貸邏輯,將企業取水權這一「沉睡資產」轉變為可評估、可質押、可融資的有效資本,為環保、水務類企業開闢了更加靈活和可持續的融資通道。

上海(松江)長三角花卉科創產業園建成后,將成為上海規模最大、品牌最全、覆蓋全產業鏈的綜合型花卉園區。園區中央生產性配套功能用房的建設工作得到了建行上海松江支行1億元的授信支持,而且這是一筆以入市的集體土地為抵押實現的特定品種貸款。貸前環節,建行業務團隊針對園區獲得入市集體土地的特殊性制定相應的抵押貸款方案,最終在區農委等相關部門支持下,攻克業務流程中多個難點環節,促成貸款落地。

激勵企業向「綠」行

「可持續發展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貸款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資金支持,更是一種激勵和鞭策,促使我們在ESG道路上不斷追求卓越。我們將充分利用這筆資金,加速推進綠色技術應用和ESG管理提升,確保關鍵鎳鈷資源的供應,為全球能源轉型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格派鎳鈷有關負責人表示。近日,格派鎳鈷與東亞銀行上海分行達成首單可持續發展ESG綠色貸款協議,金額達數億元。據悉,東亞銀行上海分行此次授信基於對格派鎳鈷在ESG領域系統性成果的高度認可,包括企業環境認證、職業健康安全認證以及「綠色低碳工廠」稱號等資質,認為其ESG實踐與貸款要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高度契合。

交行上海市分行通過發放全國首筆甲醇雙燃料船舶轉型金融貸款,助力中遠海運集團及旗下子公司更好踐行航運業綠色化、智能化轉型戰略,促進可持續發展。這筆轉型金融貸款將《水上運輸業轉型金融目錄》中新造船舶能效設計指數(EEDI)作為關鍵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SPT)與貸款利率掛鉤,進行定期披露。該融資主體制定了科學的轉型計劃,貸款投向的油輪採用甲醇雙燃料或甲醇READY動力系統,應用了水動力節能、智能化系統等多項技術,預估新造船舶能效設計指數能夠達到降碳目標的准入值要求。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