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日韓接力投資美國 美股成最大贏家? 日本前腳砸下5500億美元 韓國立馬拋出3500億美元

2025-10-29 21:13

智通財經APP獲悉,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與韓國總統李在明於周三敲定一項重要貿易協議,為7月達成美韓貿易框架協議后的實施磋商畫上句號。特朗普本周開啟的亞洲行已經為美國帶來了鉅額投資,周二日本政府重磅公佈了其規模高達5500億美元美國投資工具的潛在投資項目清單,周三則斬獲韓國對美國投資高達3500億美元的重要協議。

韓國政策負責人金容範周三表示,根據雙方貿易協議,韓國將在造船領域進行1500億美元的投資,另有2000億美元被用於對美國投資承諾,旨在使其看起來類似於與美國和日本達成的協議。這表明韓國不僅可以使用股權,還可以使用貸款和貸款擔保來為該投資計劃提供資金,這是一個關鍵的讓步。

特朗普稱與韓國總統的會晤「非常出色」,並表示他們在周三晚由李在明為其舉辦的晚宴期間「基本上敲定了一項貿易協議」。

「我認為我們在許多非常重要的事項上達成了結論,」特朗普在採訪中表示。

在有關該協議的首次報道發佈后,韓元兑美元一度上漲0.9%。韓國財政部長上周表示,近期韓元走弱反映出了市場對該協議尚未敲定的擔憂。

在特朗普訪韓之前,韓美雙方此前均淡化了可能敲定該協議的説法,因此最新達成的美韓貿易協議對於美國以及韓國市場來説均為積極消息。根據該貿易協議,由於韓國承諾將赴美投資3500億美元,因此美國將把對韓國商品的關税上限定為15%,從此前的25%對等關税大幅削減。

在談判進行期間,美國對韓國汽車進口的關税一直維持在25%。這使得該國汽車製造商們在出口至美國市場的競爭中處於劣勢,因為日本政府此前在9月敲定了其協議,獲得僅僅15%的關税。金容範表示,這些關税現在將大幅降至15%。

就在協議達成前幾天,李在明表示,一攬子3500億美元投資計劃的關鍵細節仍是癥結所在;而特朗普稱該協議「已非常接近」完成,即便在談判接近終點時,雙方對於進展的看法仍存在差異。

金容範表示,該協議將持續至2029年1月,不過實際的投資撥付將分長期進行。韓國還將獲得保證,其醫藥產品出口將匹配美國對任何貿易伙伴提供的最低關税政策。

金容範稱,根據該協議,對美國投資將被限定為每年不超過200億美元。本月早些時候,韓國央行曾指出,該金額將是不會對本幣市場產生負面影響的最大可提供美元規模。

美國還允許韓國的1500億美元造船投資由國內外商業銀行提供擔保,從而降低對於韓元在外匯市場的壓力。具體的投資收益分配機制方面,韓國對於美國投資的具體利潤將在本金和利息償還前由兩國按50比50分配。

雙方還同意,半導體的關税水平不得劣於對中國臺灣(韓國芯片製造企業們的主要競爭對手)所適用的關税水平。

金容範表示,韓國政府在該投資計劃中設置了多重安全保護措施,以限制金融市場風險並保護外匯市場。

他強調,只會大幅推進「具備商業可行性且現金流有保障」的項目,並指出這一條款將明確寫入雙方的諒解備忘錄。

他補充表示,雙方同意,如果韓國在20年內無法收回本金,則可調整利潤分配條款,從而在償付上保留靈活性。該協議還將年度撥付限制在200億美元,並將採用「傘型」特殊目的公司結構,使得一個項目的虧損可以由另一個項目的收益予以對衝。

「這些措施確保3500億美元的承諾不會對於外匯市場造成劇烈衝擊,」金容範在採訪中強調稱。此外,韓國對於美國的這項大規模投資將分階段進行,且不會通過直接購買美元來提供資金。

該協議的完整細節預計將在未來幾天公佈,其中預計將包括額外的安全保障。白宮未立即就韓國官員披露的細節置評。

該協議可以説為特朗普此次亞洲之行再添一項可列入清單的重大成果,並且近日日本與韓國宣佈的對於美國重大投資規劃,對於屢創新高的美國股市的估值與整體基本面預期而言也是重大利好催化劑。

對於自2023年初開啟的這一輪美股超級牛市而言,在日本與韓國如此大規模對於美國進行投資的這一重要催化劑推動之下,市場可能將所謂的「AI泡沫論調」置之腦后,在這種鉅額投資催化之下,美股牛市軌跡可能將持續上演。

日本經產省的「事實清單」顯示,意向項目覆蓋能源到AI/關鍵礦產,初步的企業名單包含軟銀、西屋以及東芝這三大日本超級巨頭,單體規模從3.5億美元到最高1000億美元(比如AP1000與SMR),這意味着實打實的產業鏈資本開支,尤其對於覆蓋核能/電力設備、AI基礎設施、半導體制造鏈的美國AI算力產業鏈而言堪稱重大積極因素。

對於日本投資監督方面,美方將設立投資委員會主導遴選,並可在日方不出資時提高關税/調整分配,提高執行約束力;同時承諾聯邦土地/水/電接入與許可提速,非常有利於AI基建與大型芯片製造項目加速落地。

對於美國宏觀經濟的傳導方面,尤其對於美國近年來持續疲軟的製造業產能以及整個非農就業市場形成重大推動力,並且這種罕見的外國大規模投資以及特朗普政府所謂的「美國優先」政策框架將推動美國企業更加聚焦於採購美國國內商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