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世紀辯論」前哨戰:CZ對手Schiff提前開火,直指「比特幣歸零」

2025-10-29 11:20

來源:白話區塊鏈

編者按:

一場」世紀辯論」即將上演——黃金派大佬 vs 比特幣陣營。

經濟學家 Peter Schiff 是黃金的堅定信徒,最近他在社媒上公開向幣安創始人 CZ 發出」挑戰書」:比特幣 vs 代幣化黃金,誰纔是真正的硬通貨? 誰能滿足貨幣的三大條件:交易工具、記賬單位、價值儲存?

CZ 爽快應戰。雙方約定在 12 月初的迪拜幣安區塊鏈周正式對陣。

這不只是兩種資產價格的PK,更深層是兩個時代的較量。一邊是守護了數千年的實體黃金,如今以代幣化的新裝重返數字世界;另一邊是比特幣,憑藉去中心化和稀缺性,聲稱自己是對抗濫發法幣的新一代價值堡壘。

在大戲開幕前,加密播客 Thread Guy 搶先邀到 Peter Schiff,深入討論黃金、比特幣、以及他口中」迫在眉睫的金融風暴」。這次對話,可看作是與 CZ 激戰的前哨戰——Schiff 亮出了什麼底牌?他對加密市場的真實看法如何?年輕投資者又該如何自救?

以下為播客內容精選。

 01 

比特幣歸零論

主持人: 雖然你認為比特幣會歸零,但它現在已經漲到這個地步。回顧 2017 年左右的預測,你覺得你當時哪里看錯了?

Peter Schiff: 我還是認為它最終會歸零,所以我沒看錯。我錯就錯在低估了公眾的輕信程度,或者説,低估了推銷者的營銷能力。我得承認,早期進入比特幣、推廣它的人,把故事賣得太好了,成功讓別人接盤,他們自己套現。

比特幣的核心就是:一些人(OG 或鯨魚)很早就拿到了大量比特幣,他們憑空造出一個市場,讓人想買,然后推高價格,再賣掉。這就是一場巨型拉盤出貨。過去幾年一直在出貨。尤其是比特幣 ETF 上線之后,再加上特朗普當選——我認為加密行業花大錢幫他上臺,就是爲了繼續泵比特幣、讓他們套現。很多人確實在特朗普上臺后賺了不少,但你看,比特幣現在其實沒怎麼漲了。一開始衝過 10 萬美元,之后就橫盤了。

如果用黃金計價,它已經跌了 30%。最高到 126 盎司黃金一個比特幣,現在只剩 108。用美元看是回調,用真錢(黃金)看,已經是熊市了。 我看了你説的那些老採訪,我一直都很一致。

 02 

黃金大漲的真相

主持人: 黃金今年是 1979 年以來表現最好的一年。你能否為年輕觀眾解釋,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在推動黃金價格?

Peter Schiff: 是的。首先,如果你觀眾里很多人持有加密貨幣,我的建議是:買點黃金,買點白銀。我有家公司——Schiff Gold,去 schiffgold.com。我們跟 BitPay 合作,用比特幣付款超方便,現場就把比特幣換成美元,直接買金銀。

至於為什麼黃金今年是 1970 年代以來最好的一年——因為我們正在經歷一個跟 70 年代很像的時期。 不只是滯脹(我們確實有),而是全球貨幣秩序正在進行一次重大重置,而且是早期階段。

1970 年代發生了什麼?尼克松把美元踢出金本位。1971 年之前,美元就是黃金。全世界的貨幣體系其實是建立在黃金上的,雖然表面上是美元,但美元就是金子。但我們違約了。1971 年之后,外國央行手里只剩我們的紙。我們基本賴賬了。

這引發了美元大貶值:對其他貨幣貶值了約三分之二,但對黃金貶值得更多——金價從 60 年代末的 35 美元,漲到 1980 年的 850 美元。所有東西都漲瘋了。

現在是下一階段:世界要徹底拋棄美元本位了。 70 年代他們本該這麼做,但沒做。現在,世界受夠了:我們的預算赤字、貿易赤字、制裁、關税、各種操作。各國央行過去幾年在悄悄行動:拋美元,買黃金。

我認為世界正在迴歸以黃金為主要儲備資產。不一定是金本位,但央行會主要持有黃金,而不是美元、歐元、英鎊。黃金將成為維持本國貨幣價值的核心資產。這對美國是天翻地覆的改變。

因為這意味着:美國不能再超支度日了。不能再印錢買我們沒生產的東西,借我們沒存下來的錢。結果?美國生活成本暴漲、借貸成本飆升、資產價格大跌(至少按真實價值算)。用黃金計價:美國股市、美國房地產從 1999 年開始就一直在跌,道瓊斯指數雖然美元漲了 4 倍,但用黃金算跌了超70%。這個趨勢會繼續加速,尤其當世界正式拋棄美元本位、迴歸黃金本位時。

 03 

比 2008 年更慘的時候要到了

主持人: 你説這場即將到來的危機比 2008 年「像周日野餐一樣」。請解釋:「比 2008 像周日野餐」到底什麼意思?它會怎麼發生?第一個「壞了」的信號是什麼?

Peter Schiff: 2008 年是一場債務危機,從房貸市場開始,但美國政府出手了:大規模救助 + 刺激,把危機控制住了。如果沒救助,會更慘。長遠看,不救纔是對的——我們本該在 2008 年多吃點苦,今天會更好。但我們把罐子踢下了路。

這次的危機不一樣:政府救不了。 我預測的不是次貸危機,而是美國國債危機——主權債務危機。不是某個加了高槓杆的房主還不起可調利率貸款,而是全世界對美國政府償債能力失去信心。我不説一定會直接違約(雖然有可能),違約其實還好一點。

更糟的是:人們擔心還錢時,美元還值幾個錢。 如果唯一還債辦法是印錢——現在看起來就是這樣。結果?國債擠兑。 沒人想買美債,沒人想持有美元。這是主權債務 + 貨幣危機,是更高維度的金融危機。因為「無風險資產」炸了——美債一旦崩,整個信貸市場都受衝擊。

政府和美聯儲救不了任何人。2008 年美聯儲能拿美元或國債,換走銀行的爛房貸,用「優質」國債替換垃圾資產。當時大家還信美債。現在沒人信了。如果美元暴跌、通脹爆炸,政府還能干什麼?什麼都干不了。再印錢發下去?只會火上澆油:美元跌得更快、通脹更瘋、長期利率更高。過去所有招數都失效了。他們被夾在石頭和硬地之間。唯一解法,是他們幾十年來一直抗拒的——太痛苦了。但正因為拖了這麼久,現在解決會更痛。

第一個「壞了」的信號?看看黃金——上周差點衝到 4400 美元,然后急回調到 4000 附近,但你現在説的還是 4000 美元的黃金。比兩年前翻倍了。

為什麼這次救不了?因為債務規模完全不同。1980 年:國債不到 1 萬億。現在:38 萬億。當時大部分國債是長期債券,利率衝到 20%,對預算影響不大。現在?三分之一國債一年內到期,平均期限只有 4-5 年。如果利率升到 10%,很快我們就要付 4 萬億利息——不可能。我們現在税收才 5 萬億,利率一高:經濟大衰退、破產潮、失業爆炸、赤字炸裂、税收崩盤。我們沒法抗通脹了——治病會要命。不能加息,只能死於通脹。惡性通脹、貨幣危機的風險就在眼前。

能避免最壞情況的辦法?違約。美國政府可以説:「我們借了 40 萬億,還不起,就不還了。給你們 2 毛 5 分錢(25 cents on the dollar),能給這個就給,不能讓你們全額拿回。」

我們需要更高利率,但幾十年來利率人為壓得太低——這就是問題根源。現在美聯儲想降息,特朗普想降息,我們需要的是升息。我們沒法重新開始製造,因為沒工廠、沒基礎設施、沒供應鏈、沒訓練有素的工人、什麼都沒有。一旦美元失去儲備地位,世界就不會用我們的紙換他們的貨。

 04 

年輕人的資產配置與囤貨策略

主持人: 如果你的論點是對的,我們該怎麼辦?你對年輕的中產一代有什麼建議?應該持有什麼資產?

Peter Schiff: 你比我強多了,因為你年輕——青春是你最大的資產。年輕犯錯的美妙之處:你有大把時間恢復,有大把時間從錯誤中學習並受益。也有大把時間把虧的錢賺回來。

年輕人最大的錯誤之一:把大量錢投進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

我錯在沒買比特幣、沒利用這場狂熱,但我認為大多數人會在比特幣虧錢。有人賺大錢,更多人虧大錢。現在買的人會虧很多。如果用黃金計價,比特幣已經是熊市了,它最終會失敗,不會兑現炒作。

至於準備,對我們這個年紀、有大額投資組合的人:不是全買黃金。建議持 5%-10%,最多20%黃金。我喜歡股票,尤其是分紅股。我自己持很多黃金股,也持很多非黃金股——全球範圍,我認為能帶來真實抗通脹回報,在美元大貶值時幫美國人維持生活水平。

但對年輕人——還沒多少積蓄但想做點什麼:買實物黃金,或更現實的——白銀。 有5000-1萬美元?買實物銀幣,保值。

另外:別每周去超市買東西。囤貨——有空間就囤。 現在買你 6 個月、1 年、2 年后需要的不易腐爛的東西。以后會貴得多,現在買就是好投資。比如牙膏:現在 5 美元一支,一年后 10 美元。現在買,一年后用,牙膏投資回報 100%。反正你總要用,干嘛把錢放銀行,等漲價再買?

另一個問題:美元真開始崩、物價真狂漲時,政府可能搞價格管制——像尼克松那樣。結果?短缺。合法價格賣不了,商家乾脆不賣。牙膏被管制?超市、藥店空架子。不是貴,是買不到。黑市會出現——巷子里有人賣,更貴,因為賣家冒坐牢風險。怎麼付錢?也許要銀幣。所以提前囤,別去黑市。

就算沒管制,美元暴跌,物價暴漲,你需要更多美元買東西。但如果你有白銀,用白銀計價,物價會降——少量白銀買更多東西。

 05 

區塊鏈和黃金:一個共同的未來?

主持人: 區塊鏈行業,有沒有出過正面東西?穩定幣?智能合約?有沒有正面應用?

Peter Schiff: 幾年前,我和哥們兒在比特幣鏈上發了個 NFT——Ordinal。賣了,但配實物——簽名版畫。我叫它《Golden Triumph》——手臂舉金條,懟臉比特幣:黃金勝。

除此之外,沒啥。10 年前説區塊鏈改變世界——到現在,啥都沒變。我生活?一點沒變。車本?房本?股票?沒上鍊。互聯網一出來,馬上改變我生活。區塊鏈?除了我老罵它是泡沫,一點沒影響我。

諷刺的是——最該 token 化的資產是黃金。 別人辯論:「黃金買咖啡?刮金條?怎麼驗?」 我説:幾千年金本位,沒這問題。現在更容易:金存託管,token 化,錢包里放 token,代表金的所有權。鏈上即時、可驗證、無成本轉移。

穩定幣?像 USDT、Tether?掛鉤美元?美元哪穩定?矛盾修辭。不是穩定幣,是貶值幣。持美元穩定幣,越持越虧。不如直接 token 化黃金。不如搞個掛鉤黃金價格的 token——那纔是真穩定,因為黃金能保購買力。

理想情況:唯一適合上鍊的東西就是黃金。 它能實現比特幣承諾但永遠做不到的事:交換媒介、計價單位、價值儲存。token 化黃金:交換媒介、計價單位、價值儲存。

我可能會發自己的 token。我正在 Schiff Gold 上建平臺:手機 App 買黃金,金不寄你,存金庫,你擁有,App 內轉給別人,用黃金支付/收款——即時,可兑實物金,未來可兑 token。還會發借記卡:有 5000 美元金/銀,刷 10 美元,自動賣 10 美元金付賬,用黃金做貿易基礎。

主持人: Peter,等下——你公司要上的,就是區塊鏈公司。你剛解釋了 DeFi 為什麼重要、RWA 是什麼。你建的就是鏈上實物資產 token 化。

Peter Schiff: 不一定上鍊,不上鍊也能做,但上鍊行。我不知道最好怎麼做,但 token 本身沒價值——像比特幣。價值在黃金,只是讓黃金交易更方便。對。能行。

主持人: 諷刺的是:鏈上最牛的應用,正是比特幣粉以為比特幣會取代的——黃金。

Peter Schiff: 我用 Zelle、Venmo、PayPal——即時、無費。

主持人: 但周日現在轉我 100 萬?我用 Solana Phantom 錢包,一分錢不到,秒到。

Peter Schiff: 我樂意收。我正在建的系統,轉給另一個 Schiff Gold 客户,不用上鍊,在我們系統內,不用付。如果你提 token 到外部錢包,我不知道你還持不持有,想轉 Solana,得付轉賬費——但不多。

 06 

Peter Schiff 的比特幣戰略儲備

主持人: 最后一個問題,老實説——你 Ordinal 賣的比特幣,你還持嗎?任何地方,有 1美元比特幣嗎?

Peter Schiff: Ordinal 比特幣,全沒留。

Peter Schiff: 有一個錢包,進不去,里面有 1/3 比特幣。幾年沒進了。不算。我建了「比特幣戰略儲備」——開玩笑,因為 Trump 建了。我沒花自己一分錢——全捐的。

我承諾永不動。上次看:戰略儲備6-7000美元比特幣。幾百美元 altcoin——主要是 Solana。都是別人捐的。我從沒花自己錢。

我有一個錢包里有1/3比特幣,當時比特幣 1 萬左右。現在值多。一天醒來,PIN 不行。我從不知密碼,只知 PIN。問 Erik Voorhees,他不知。問公司:找不到。沒種子詞。公司刷新,PIN 失效。進不去。所有比特幣都是捐的,我一分沒買。戰略儲備比特幣——也沒花自己錢,我只是持有。

主持人:最后一個問題,整個諷刺在於:你 5 年前收的、進不去的比特幣,5 年漲 10 倍;你持 35 年的黃金,才漲 10 倍。

Peter Schiff: 是,10 倍。但我黃金 300  美元以下開始買,現在超 4000——也超 10 倍。20 年前投黃金/金礦股的錢,投比特幣——我早是百億富翁。但我肯定會賣,不可能全持。我身邊很多人投比特幣,現在很富。但他們會吐回很多。很多人已賣掉大頭——我建議的。就算不全賣,也得賣點:落袋為安,買其他資產,換金銀、房產、股票。別全押比特幣,盼 100 萬、1000 萬,一覺醒來歸零——全沒了。那種感覺太慘,時間回不去。年輕人還行——一輩子能再賺。年紀大?時間在后面,沒機會翻本。

原文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xF-yzzzLtQ

原文標題:Peter Schiff: Gold vs Bitcoin, Market Crashes, US Dollar Crisis and More | TG Podcast

原文作者:threadguy

編譯:白話區塊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繫的,請於上述內容發佈后的30天內進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