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300萬創一代集體老去,企二代能否頂上?

2025-10-29 20:05

前不久,福耀玻璃的一紙公告,再度將「二代接班」話題送上熱搜。55歲的曹暉,接替父親曹德旺,出任這家全球汽車玻璃巨頭的新任董事長。 

不少人曾經幽默地調侃:福耀玻璃此時突然宣佈交接,或許是受到宗慶后家族內鬥和娃哈哈事件的刺激。 

而曹德旺對此的迴應簡單而直接——「我八十歲了,(該)退休了。」這一句話,道出了中國民營企業不得不正視的一個問題:當創一代突然老去,企二代能否頂上? 

「子承父業」是主流

如今,民營企業正迎來規模空前又複雜混亂的「接班潮」。 

從時間節點來看,中國百強家族企業創始人平均出生年份在1950-1960年,他們經歷了幾十年風雨打造了龐大的商業帝國,如今到了權力交接的時刻。放眼整個民營企業,大約有80%以上都是家族企業,大多都到了密集接班的轉折時刻。 

全國工商聯預測,超過300萬家民企將面臨交接班考驗。而90后接班人已開始登上舞臺,代際更替浪潮在未來10年將持續加速。二代接班潮,已經不是一個企業周期自然演進的一環,更是整個民營經濟生態所面臨的結構性挑戰。 

對於創一代而言,在如今的企業治理體系下,接班人可能會有更多的選擇,比如,將股權交給子女,將管理權交給職業經理人——2012年8月,70歲的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就讓職業經理人方洪波接任公司董事長。 

再比如,引入PE作為主要股東,在戰略、管理、財務等專業領域行使相關權力,幫助家族企業解決發展難和傳承難的問題。 

…… 

但在中國目前的環境下,創一代既看重「家業」的延續,但更希望在「血緣繼承人」手中得到延續,這是一個高度普遍且理性的選擇: 

其一,「光宗耀祖」、「延續香火」深植於心的價值觀下,企業被視為家族的延伸和最重要的資產,傳給子女是延續家族榮耀和血脈最直接的方式。同時,子女是天然的「自己人」,信任成本最低。這種基於血緣的信任,在信息不對稱和制度不完善的環境中,顯得尤為重要。

其二,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僅有幾十年時間,創一代經歷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對政策變化和產權安全有着深刻的記憶和擔憂。將企業交給子女,是確保財富和控制權留在家族內部、避免外部不確定性最穩妥的方式。

其三,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具備高度專業能力、職業道德和契約精神的職業經理人羣體尚未完全形成。企業家對外部經理人普遍存在兩大擔憂:1、擔心經理人能力不足、濫用職權、甚至另起爐灶成為競爭對手;2、擔心經理人無法真正融入企業文化,在危機時刻不會像家人一樣與企業共渡難關。 

其四,許多民營企業,尤其是第一代創業者領導的企業,往往是「個人統治」而非「制度統治」。企業的成功高度依賴創始人的個人魅力、關係和決策。這種模式下,很難建立起一個不依賴於個人的、可以平穩交接給職業經理人的系統。 

(來源:藍鯊消費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據CNRDS滬深上市家族企業數據庫,有統計繼承人的975個家族企業中,截至2022年至少有280家上市家族企業遞出指揮棒。其中,80%是創始人的兒子,近四成是70后,還有至少9名90后已經當上董事長。 

二代接班,論功績

「他不願意怎麼行?他不來當董事長,叫我一個老頭子怎麼辦?」福耀玻璃創始人曹德旺多年前説的這句話,道出了創一代對下一代接班的複雜心聲。如今,越來越多的企二代已經「成功接棒」,但過程「簡單又複雜」。

福耀集團曹德旺對於長子曹暉的培養煞費苦心。他曾在一次訪談中透露:「大學畢業,我就把他放到車間里去了。在那里他一待六年,慢慢地從為師傅跑跑顛顛、頂替別人加班多拿幾塊錢,到后來當了車間主任。」

(曹德旺&曹暉)

六年車間歷練后,曹暉又被派往香港做銷售,同樣是六年。當他在香港「寶馬車都有了」的時候,曹德旺又把他派遣到美國分公司,在那里又是六年的磨礪。2006年,曹暉便坐上了福耀集團總經理的位置,被認為是指定的「接班人」。

但曹暉卻在2015年辭職,另起爐灶創立三鋒集團,專攻汽配方向。這一步看似脱離了福耀集團,但卻是曹德旺默許的一次考驗——讓兒子感受從企業初創到不斷發展壯大的全過程。

從2015年到2018年,三鋒集團三年內營收突破7億,發展勢頭強勁。后來,福耀收購三鋒,曹暉以「創業者+功臣」的身份迴歸,擔任副董事長,正式進入接班倒計時。

新希望集團創始人劉永好之女劉暢,似乎也走了同樣一條道路,只不過軌跡有所不同。劉永好最初並沒有讓讓女兒進入家族生意的打算,更希望她在新希望集團之外的公司從基層開始歷練。

在一次採訪中,劉永好透露,「14歲時,她曾立志做社交名媛,自制過名片;十五六歲時,她看準了(成都)春熙路上賣時尚首飾的生意,我前后借給她100萬元。」

在新希望體系之外,劉暢經歷了一些創業和工作生涯:她經營過時尚店、開過餐廳、投資過咖啡館,還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了近兩年時間,接手了一些知名品牌的市場營銷項目。

直到2002年,劉暢才首次真正地參與到家族企業內部。但爲了給她更多的鍛鍊,劉永好以妻子李巍的姓,讓女兒化名為「李天媚」。在新希望工廠打工的那段時間,就連總經理都不知道李天媚就是新希望集團的長公主。

(劉永好&劉暢)

在家族企業隱姓埋名十個年頭,2011年,時年60歲的劉永好第一次以劉暢本名公開向外界介紹了自己的女兒。緊接着兩年后,他就將集團旗下的農牧上市公司交到女兒手中,33歲的劉暢從父親手中接過了新希望的「大旗」,成爲了新希望六和的掌門人。

娃哈哈集團的宗慶后,也為女兒宗馥莉鋪好了一條從基層歷練到接班人的道路。2004年回國后,宗慶后安排她進入蕭山生產基地,從生產線工人做起,每天與工人同吃同住,3年內摸透生產全流程。

2007年,宗慶后為她出資成立了宏勝集團,該集團主要業務是娃哈哈及其他飲料品牌的代工廠。在獨立管理企業的過程中,她整合資源,從拿地、購設備到建廠,逐步將宏勝打造成為涵蓋食品飲料、配料研發、裝備製造等全產業鏈的企業。

2009年到2012年,宗馥莉執掌的宏勝集團年營業收入增長率超過30%,利潤率比娃哈哈還高4個百分點。兩年后,宏勝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這讓宗慶后對宗馥莉很是稱許。

2021年12月,宗馥莉就任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全面接手公司日常事務,真正走向娃哈哈權力中心。2022年初,宗慶后對媒體稱,「宗馥莉比我還厲害,很放心,過段時間如果成熟了,考慮把董事長交給她。」

實際上,「守江山」比「打江山」並不輕松。全球數據顯示,家族企業能成功傳承到第二代的僅有約30%。接班后,二代們不僅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還要處理企業內部新舊勢力的磨合,難度「無異於創業」。

創一代在推動二代接班的進程中,幾乎都秉持着「先扶上馬,再送一程」的智慧。其中最關鍵的一環,便是讓繼承人在真實的商戰中經受錘鍊。只有當他們深入基層,在關鍵崗位上獨當一面,並通過實實在在的努力創造出公認的功績時,才能在內心中積攢起足夠的底氣。

這份底氣,源於對業務的精通、對團隊的駕馭,以及對自身能力的確信,是其未來能夠服眾、真正執掌帥印的最硬核的資本。因此,二代接班不是簡單的一紙任命,而是一個在實戰中建立威信、用成果證明價值的動態過程。

二代接班,沒有「教科書」

接班人問題,始終是個困擾全球企業家的難題。而對於中國民營企業家而言,由於家族企業傳承的時間很短,幾乎沒有「教科書」可以照抄,很多家族企業還沒準備好。調研數據顯示,僅有約16%的家族企業制定了明確的接班規劃,真正嚴格落實的不足3%。

許多創一代常陷入一個認知誤區:認為孩子尚需「再學習」,或出於對事業的極度珍視與對子女的過度保護,迟迟不願放手。他們往往等到自己精力不濟或健康告急時,才匆忙將權柄交出。這種「倉促接班」模式潛藏着巨大風險。 

趁早放權歷練,是創一代必須具備的智慧。比如,劃撥一個項目、一個部門或一家分公司,讓二代獨立負責,從預算制定、團隊組建到戰略執行,全程主導。在此過程中,父輩的角色應從「指揮官」轉變為「教練」,在旁觀察、指導,而非事事干預。 

與此同時,子女如何繼承家業也是一個大問題,也需要創一代提早進行設計。宗馥莉接班后陸續經歷了停產維權、遺產風波、辭職風波等事件,根源不在於其是否具有執掌企業的能力,而是源於宗慶后在子女財產繼承上的倉促佈局。 

(宗馥莉&宗慶后) 

而杉杉股份的案例,也展示了傳承失序的后果。2023年創始人鄭永剛猝逝后,前妻子女與現任配偶就其持有的29.36%股權展開爭奪。這類糾紛的核心矛盾在於未設立一致行動協議或委託投票權安排,以及公司治理結構失衡。 

如何處理子女問題?方太集團創始人茅理翔提出「口袋理論」,認為家族企業內部人的股權必須清晰,以防止糾紛。他建議,如果子女都能力強,最好分開經營,交叉持股,但在各自領域都處於控股地位。茅理翔還強調「淡化家族制」的重要性,為此他讓女兒持股但不參與經營,甚至讓妻子辭去管理職務。 

而在福耀集團,曹德旺家族通過三益發展有限公司(持股14.97%)與河仁慈善基金會(持股6.50%)掌控股權,合計控制約21.47% 的股份,始終是福耀玻璃的實際控制人與最大股東。 

在管理層安排上,福耀集團則實現了家族成員與職業經理人的合理搭配。曹暉任董事長,女婿葉舒任總經理,副董事長何世猛等職業經理人分管核心業務。這種安排既保證了家族對企業的控制,又充分發揮了職業經理人的專業能力。 

時至今日,在創一代的安排下,農夫山泉鍾墅子、七匹狼周力源、特步丁佳敏、特步丁佳敏等已經開始頻繁出現在公司的重要場合,正在逐步完成權力交接。 

總體來看,企二代的接班歷程,遠不是簡單的位置更替,而是一場精心設計、貫穿數十年的系統工程,其核心在於通過接班人選擇、紮實的內部外部實踐磨練,以及老一輩的徹底信任與放權,共同確保企業在時代的變遷中能夠持續穩定地發展。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藍鯊消費」,作者:楊碩,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