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的的新競爭對手,為什麼是小米?

2025-10-29 20:06

美的和小米,一個是製造業的王者,一個是互聯網的翹楚,合作的余溫尚未遠去,競爭的寒光已經亮劍。

2024年,美的清倉所持有的小米集團全部股份,結束了雙方始於2014年的「聯姻」。資本層面友好「分手」伴隨着產品層面的直接競爭。2025年上半年,美的集團營收2523.31億元,同比增長15.58%;小米以家電和可穿戴產品為主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710.51億元,同比增加50.7%,其中智能大家電成為增長的核心引擎。

雖然體量尚有差距,但是小米的增長速度遠超傳統家電品牌。「2030年進入大家電頭部品牌,空調業務做到中國市場前二。」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如是説。

中國家電市場並不是一個站在風口上的性感的領域,三十年的競爭洗牌,形成了美的、海爾、格力為主導的格局(CR1約25%-40%,CR3約60%-80%)。其中美的年營收約等於后二者之和,成為市場絕對的霸主。而當下,美的最擔心的不是昔日對手的追趕,而是小米這個闖入者會使出什麼招數。

一場正在發生的商業奇襲,將如何改變穩固了十年的家電競爭格局?

美的的對手為什麼不是海爾格力

以風扇工廠起家的美的,從1980年涉足家電行業,到2008年營收規模超越海爾,2014年市值超越格力,營收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2.3%,全球份額7.1%,用四十年時間成長為中國製造業的優秀樣本。

其所在的家電行業,90年代初的萌芽起步期、2000年后的擴張洗牌期,在2010年前后進入龍頭主導且市場集中度較高的階段。美的、海爾、格力三巨頭在技術積累、渠道建設、品牌認同和供應鏈管理等方面構築的綜合壁壘,使得新進入者難以撼動其市場地位。

從規模上看,美的絕對領先,但是海爾、格力也各有所長。

美的如同裝備精良、多航線並進的航母編隊。

在C端,美的通過多品牌矩陣覆蓋不同客羣:COLMO對標高端市場,美的品牌主攻中端,華凌則瞄準性價比市場。企業官網數據顯示,美的擁有空調產品568款;冰箱505款;洗衣機523款;廚房小電器1069款;廚房大電器277款;生活家電608款;熱水/淨水385款。

在B端,美的佈局新能源與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三大板塊,2024年to B營收首次突破千億元規模,佔公司總收入的25.7%,成為第二曲線。

據產業在線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美的家用空調壓縮機、家用空調電機、洗衣機電機的全球市場銷量份額均穩居行業第一,冰箱壓縮機的全球市場銷量份額亦位居行業前列。

海爾是走高端路線,以卓越體驗著稱的豪華郵輪。

海爾智家在過去10年收購了美國GE、日本三洋、新西蘭斐雪派克、意大利Candy、南非Kwikot,加上自有高端品牌卡薩帝與場景品牌三翼鳥。在中國市場,通過卡薩帝、海爾、Leader等三個品牌實現對高端、主流、細分市場人羣的覆蓋;在美國市場,通過Monogram、Café、GE Profile、GE、Haier、Hotpoint等六大品牌,覆蓋高中低端各細分市場。在全球形成7+1(Haier、Casarte、Leader、GE Appliances、Fisher&Paykel、AQUA、Candy+三翼鳥)的世界一流品牌集羣。

海爾智家旗下擁有空調產品256款;冰箱299款;冷櫃192款;洗衣機517款;電視69款;廚電201款;生活家電394款;電腦及外設180款(企業官網數據)。

格力則深耕空調主航道,擁有"專業聚焦+渠道控制"的巡洋艦。

格力旗下有格力、TOSOT、晶弘三大消費品牌及凌達、凱邦、新元等工業品牌。格力具備核心零部件研發製造能力,有凌達壓縮機、凱邦電機、新元電子、格力電工及格力模具等子公司處於行業前列,對產品承諾「十年免費包修」。

格力擁有空調產品109款;中央空調28款;冰箱40款;冰櫃8款;酒櫃1款;洗衣機24款;熱水器33款;智能產品25款;生活電器56款(企業官網數據)。

格力對銷售渠道掌控力強,同時與企業家形象深度綁定,通過「董明珠健康家」線下門店和線上自營及第三方電商平臺協同佈局,提升格力全屋智能家電的曝光度和關注度。但格力產品單一,2024年78%收入仍來自空調。

從財報數據看,2024年,美的集團營收4071億元,同比增長9.47%。智能家居業務佔比65.9%,營收2695億元,同比增長9.41%。海爾智家營收2859.81億元,同比增長4.29%,白電佔比超70%。格力電氣營收1900.38億元,同比下滑7.31%,空調業務佔比超 70%。 

2025年上半年,美的集團營收2523.31億元,同比增長15.58%;海爾智家營收規模突破1500億元關口,同比增長10.22%;格力電器營收973.25億元,同比下滑2.46%。美的全面領跑,海爾高端突圍,格力則面臨承壓轉型。

美的的增長更多來自市場份額的擴張和產業鏈效率的持續提升,海爾依賴於品牌價值的持續提升和高毛利產品的成功推廣,格力則受困於產品單一,多元化受阻。

作為沒有短板的全能選手,美的的領先優勢不斷擴大,海爾和格力及其他第二梯隊的家電品牌,已經很難超越它。

美的對手為什麼是小米

上半年,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讀了十幾萬字的小米研究報告,並對媒體表示,「我們所有的領域小米都進入了,空調、洗衣機全做了。戰術上我重視小米,但戰略上我並不害怕小米進來。」同時,美的要改變策略,往下走。「我不能坐視小米蠶食這個市場而不反應,我要往下走,拼成本,要跟他們干」。

美的對小米的警惕,源自過去五年小米在家電領域高歌猛進。2018年,小米推出空調、洗衣機進入家電領域,瞄準年輕化與科技愛好者,採取爆品策略+低價高配+小米生態組合拳,以接近成本的價格銷售硬件,快速獲取用户,並將消費者納入「手機×AIoT」生態,通過后續的互聯網服務和生態產品實現長期盈利。

2024年小米IoT與生活消費品業務收入達1041億元,同比增長30%,成為公司第二大收入來源。空調出貨量超680萬台,同比增長超50%。冰箱出貨量超270萬台,同比增長超30%。洗衣機出貨量超190萬台,同比增長超45%。均創歷史新高。

2025年小米半年報顯示,智能大家電成為推動該業務增長的核心引擎。第二季度,小米空調出貨量超540萬台,同比增速超60%;冰箱出貨量超79萬台,同比增長超25%;洗衣機出貨量超60萬台,同比增長超45%。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的毛利潤達到168.76億元,超越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潤115.02億元,成為小米集團利潤貢獻的首要主力。

小米對家電業務野心勃勃。小米集團董事長、CEO雷軍表示,「家電業務已經變成了小米的戰略業務。」小米集團合夥人兼總裁盧偉冰則在Q1財報會上表示,米家空調2030年在中國大陸市場要做到數一數二,今年中國大陸公開市場銷量目標第三,技術全面對標全球頭部品牌。

曾經,分屬家電和互聯網兩個行業的美的和小米,也有過一段你儂我儂的甜蜜合作時期。

2014年,美的與小米各自投資約12.7億元進行交叉持股,方洪波當時將此稱為「製造思維與互聯網思維的化學反應」。雙方希望實現優勢互補,美的提供全品類家電產品與製造能力,小米貢獻互聯網思維、移動互聯網入口和智能生態經驗。

隨着小米在家電領域持續發力,美的逐步減持小米股票。美的2024年財報顯示,美的清倉小米股票,套現9.02億元。幾次套現美的從小米股票上回籠的資金近20億元。儘管美的聲明是一次正常的財務投資,但市場不少觀點認為,這標誌着家電供應鏈從「合作」走向「博弈」。

10月22日,國家知識產權局信息顯示,美的集團旗下負責美的IoT全屋智能解決方案的子公司——廣東美創希科技有限公司(統稱「美的」)——已經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一件名為「智能家電控制方法、裝置及終端」的發明專利201410112307.0發起了專利無效挑戰,並定於2025年11月26日在國家知識產權局進行口審聽證。這也是今年3月美的徹底清倉小米股票后,雙方之間爆發的首次專利糾紛。

在股東大會,方洪波對「戰略上不害怕小米進來」做了進一步闡述:一是家電行業門檻較低、高度競爭,已經經歷過多次紅海競爭,打法固定,也沒什麼新的招數;二是家電行業的增長空間也比較小,價值鏈的降本增效你能做到,別人也能做到;三是即使有哪家企業可以勝出,都是一場巨大的消耗戰,無論是小米還是追覓,或者是原來幾個頭部玩家。

對家電行業來説,小米帶來了一套完全不同增長路徑。小米的互聯網打法是一套高度協同的「組合拳」,通過論壇、社交媒體深度互動圈定用户,用高性價比的硬件產品(主要是手機)吸引流量,持續為用户提供高性價比的消費硬件(包括但不限於:平板、耳機、AI眼鏡、插排、空氣淨化器、熱水器、空調、冰箱、洗衣機、汽車等),通過互聯網增值服務實現盈利。

圖:小米家電全部品類

小米家電SKU數量較少且產品線清晰,以爆品為主,通過供應鏈和生態鏈企業,快速推出高性價比產品;通過米家APP和小愛同學語音助手,提供全屋智能解決方案。

在渠道上,小米憑藉線上渠道優勢和粉絲經濟高速增長,線上市場份額一度超越格力。今年8月中旬,盧偉冰轉發了奧維雲網數據「小米空調線上銷量超越格力」的消息,力證小米要當「空調二哥。」

小米也在補足自身在製造及品控的短板。10月28日,小米智能家電工廠一期竣工,這是小米空調的主要生產基地,預計每6.5秒即可下線一臺高端空調,每平米年產能達51台,峰值年產能可達700萬套,預計年產值140億元,將於明年開啟空調產品的大規模量產。

在增長見頂的家電存量市場中,小米作為強勁的「分食者」,每一口增長,都意味着其他玩家碗中的份額在減少。

截至2023年末,我國城鎮空調、冰箱、洗衣機及彩電的百户保有量分別為148.3台、102.5台、99.2台及122.8台,農村相應品類的百户保有量分別為71.3台、98.6台、91.6台及117.6台。考慮到冰箱、洗衣機及彩電多數情況下為「一户一機」,這三類產品基本已經實現普及。

但是,空調有「一户多件」屬性,可對標的日本及中國臺灣地區當前空調百户保有量分別約為280台及240台,空調及廚電仍有一定普及空間。這是為什麼小米強勢進入空調領域,「手撕」格力,追趕美的。

以小米為對手,對美的來説意味着什麼

就像曾經在手機領域的策略一樣,小米在家電領域先打出了「性價比」牌。

盧偉冰認為,一些傳統家電品牌利用高利潤驅動,將價格高昂的產品推向市場,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小米空調的利潤率僅為10%左右,遠低於傳統家電行業普遍存在的30%至40%的利潤空間。

過去十年,家電企業忙於高端化,海爾在全球「買買買」,美的也收購COLMO進入高端市場,小米則憑藉極致性價比,在2500元以下價格段如魚得水。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4年小米空調線上均價為2364元,顯著低於格力(3544元)和美的(3191元)。

美的也在2025年半年報中表示,空調行業均價明顯下探,中高端需求承壓,其中線上市場的2200元以下的價格段銷售份額提升至35.2%,而2200-3000元的中端價格段份額則快速收窄。

面對小米的性價比攻擊,美的並未讓主品牌與小米直接血拼,而是派出子品牌「華凌」在線上市場與小米正面交鋒,同時利用製造優勢,給出具有殺傷力的價格。小米1.5匹空調價格集中在1699-2399元,華凌則強調「性能不輸高端,價格更親民」,1.5匹空調價格集中在1699-2799元。

小米的另一張牌是「互聯網思維」和生態鏈。

截至2025年6月底,小米AIoT平臺已連接的IoT設備數(不包括智能手機、平板及筆記本計算機)增長至989.1百萬台,同比增長20.3%;AIoT平臺連接的IoT設備總數9.89億台,創歷史新高。

而美的也有對應的智能家居生態(M-Smart)。截至2025年6月底,美居APP註冊用户規模突破8000萬,月度活躍用户超過2000萬。美的物聯網平臺累計聯網設備超過1.2億台,月均在線設備數達4300萬。已應用於空調、冰箱、洗衣機、烤箱等產品,為用户提供語音控制、家居知識問答、場景生成等服務。

以高性價比硬件為起點圈定用户,以后續互聯網服務持續轉化用户,這是小米不同於家電企業的商業策略,但是互聯網模式追求"快速迭代"和"流量變現",並不能補足工業製造注重"技術沉澱"、"品控一致性"和"供應鏈韌性"。

消費保投訴平臺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家電行業總投訴量為4576件,小米2404件,其中Q3環比增長690%。格力、美的、海爾分別有投訴量725件,美的477件,海爾163件。投訴主要主要聚焦於產品質量,其次是售后服務。

從方洪波對小米競爭的闡述可見,美的並未跟進小米的方法論,而是在製造這一主航道上堅持深化佈局,以不變應萬變。

2025年上半年,美的在全球新增18個海外製造基地,目前全球製造基地總數達到63個,並深入推行「區域供區域」模式,以應對貿易壁壘和供應鏈風險。同時,美的力推DTC模式轉型,旨在縮短與消費者的距離,更快速地響應市場。

家電同時具有工業品和消費品雙重特徵。作為工業品,家電有一定的製造門檻,但技術壁壘不高,核心技術迭代速度較慢,供給端具備規模經濟和較高集中度,一旦競爭格局成型,馬太效應將會持續顯現。作為消費品則意味着,如果製造不構成瓶頸,銷售就成為首要問題,關注需求、品牌和渠道就尤為重要。

隨着小米業務從3C擴展到家電、汽車等更為複雜的領域,"人車家全生態"戰略創造了協同效應,但不同品類有其專業壁壘。如何在推動生態互聯的同時,確保每一款產品在各自領域都能達到頂尖的專業性能,而非止步於"生態入口",是小米需要持續證明的。此外,不同業務線的風險疊加,小米經典的粉絲經濟也面臨新的挑戰。

能打敗的美的的,或許並不是小米,而能打敗小米的,只有它自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億邦動力」,作者:胡鏷心,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