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9 16:43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鄭松毅
編輯|楊錦
馬斯克要搭建的「人類知識庫」,真的成了?
數小時前,馬斯克預熱已久的百科全書網站Grokipedia正式上線,目前免費向公眾開放測試。意外的是,Grokipedia上線第一天就遭遇服務器崩盤,但很快恢復運行,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或許還處於測試階段,Grokipedia暫被謙虛地命名為「0.1」版本。但馬斯克的自信毫不掩飾,「1.0版本會比現在再好十倍,但即便是0.1版本,也比維基百科好太多了。」
力壓維基百科?Grokipedia被疑「抄襲」且「夾帶私貨」
勢要力壓維基百科的Grokipedia,實用效果究竟如何?
搜狐科技測試發現,進入網站頁面,相較於維基百科,Grokipedia的設計更給人一種「簡明扼要」的風格感受。
頁面顯示,Grokipedia目前共擁有約88.5萬個百科條目,而維基百科的條目數量是800萬個,目前有近10倍的差距。
爭議往往與熱度同步爆發,最尖鋭的質疑指向其內容原創性。
搜狐科技同時在Grokipedia和維基百科搜索了多個相同詞條發現,二者回答內容存在大量相似性,有的還會標註「內容改編自維基百科」。X平臺也有不少網友評論質疑,「Grokipedia難道就是照搬了維基百科?」
對此,維基百科發言人Lauren Dickinson也做出諷刺迴應:「即便是Grokipedia,也需要依賴維基百科才能存在。」
但從回答篇幅和內容細節來看,二者存在明顯差別。Grokipedia的回答更為詳盡,篇幅較維基百科長不少,在關鍵數據處還會加以圖表解釋説明,整體閲讀舒適感更強。當然,如果再多些配圖用户體驗感可能會更好。
具體到內容呈現上,很難不懷疑Grokipedia沒有「夾帶私貨」。比如在兩個平臺同時搜索「埃隆·馬斯克」詞條,Grokipedia的回答明顯更符合老馬胃口,讚美之詞比較多,着重突出了其企業家、工程師、及商業巨頭的豐富身份和成就。
但Grokipedia上也存在錯誤信息。例如Grokipedia提到印度裔企業家維韋克·拉馬斯瓦米在馬斯克離開美國政府效率部(DOGE)后在該部門擔任重要職務,而事實是拉馬斯瓦米早在今年1月就離開了該部門,而馬斯克今年5月底才離開。
當搜索其競爭對手「山姆·奧特曼」時,Grokipedia則會更頻繁地強調對其任職能力的擔憂。
與維基百科的人人可編輯不同,Grokipedia的用户無法直接編輯內容,只能「請求Grok修改」。從馬斯克的角度思考,這是爲了更高程度地保障信息的中立性。
為什麼要重做「人類知識庫」?
維基百科建立於2001年初,前身是1999年啟動的「Nupedia」線上百科全書計劃,后定位為非營利性的開放知識平臺,在美國、德國等多個國家深受用户青睞。
很多人好奇,既然維基百科已被大家熟知,為什麼馬斯克會想到另外再建一套知識庫?
事實上,馬斯克對維基百科的知識體系並不認可,甚至頻繁吐槽其存在內容不客觀、意識形態有嚴重偏見等問題,認為其根本不是人類真正需要的知識庫。
早在2019年,馬斯克就曾公開吐槽自己的維基百科條目「像幾十億次編輯的戰場」,核心不爽點在於條目對其身份的「片面定義」——只將他稱為投資者,弱化了工程師、創業者等身份,讓他覺得自己被過度定義為資本角色,而非實干者。
老馬的嘈點並非無據,維基百科採用的是開放編輯機制,意味着任何人都可參與修改條目,導致在名人條目、地緣政治、社會議題等方面常出現不同立場的編輯博弈。
馬斯克認為,這會導致現有知識庫存在大量未被修正的錯誤、衝突信息,甚至AI模型會因使用這些數據訓練而產生「幻覺」。
他認為,人類真正需要的是「去偏見、高可信、動態迭代、開放可及」的智能知識體系,而非如維基一樣的人工協作百科。
為實現這一目標,需依賴Grok模型與Grokipedia協同作業,核心是讓AI的信息檢索能力與知識庫的結構化需求相互賦能,搭建一個AI全自動生成的百科。
其中,Grok承擔基礎內容的查找與生成任務,基於多信源交叉分析,生成不同於傳統百科的結構化信息表述。同時基於Grok的接入實時互聯網數據的能力,支持Grokipedia內容的動態更新。
而Grokipedia會扮演「老師」的角色,對Grok生成的內容進行校驗與呈現,並將結合用户反饋數據,反向為 Grok 模型提供優化訓練數據樣本,從而形成「生成-反饋-優化」的閉環。
如今,馬斯克將 Grokipedia的定位提升至xAI核心戰略層面,視其為「理解宇宙」這一終極目標的必要一步。他期望平臺不僅是零散知識點的集合,更是結構化的「人類知識索引」。
從長遠來看,Grokipedia還將深度整合Grok的聊天系統,實現「個性化交互檢索」,方便普通用户探索複雜知識,推動人類整體認知效率的提升,這也正是馬斯克對「知識服務於人類探索」的核心期許。
至於增強十倍的Grokipedia 1.0能否有更驚喜的表現,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