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十年蝶變,中國充換電行業織就「綠色能量網」

2025-10-29 18:02

(來源:汽車縱橫AutoReview)

以十年積澱為跳板,中國充換電行業正描繪出一幅關乎能源革命與低碳出行的未來宏圖。

當時間的指針回撥至2015年,中國廣闊大地上零星的充電樁如同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前程。當時無人能精準預見,這條由理想鋪就的賽道能否承載起換道超車、產業轉型的重擔,但產業鏈上下游的參與方十年磨一劍,從破解「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產業困局,到頭部運營商跑馬圈地、奠定格局;從單一充電服務,到換電模式破繭、智能運維普及;從立足國內,到中國技術、中國方案揚帆出海……中國充換電行業用十年時間,織就了一張支撐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綠色能量網。

如今,行業正朝着更遼闊的天地加速前行。充電樁不再只是簡單的能源補給器,而是成爲了連接車與網、車與電的關鍵節點,同時作為虛擬電廠的「細胞」,開始融入國家新型電力的龐大系統。以十年積澱為跳板,中國充換電行業正描繪出一幅關乎能源革命與低碳出行的未來宏圖。

破局與突圍:

從「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2015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達到33.1萬輛,同比增長3.4倍,年產銷量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同樣在這一年,我國充換電行業不再只被簡單視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配套的一部分,而是成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開始單獨在政策層面得到更多的重視與支持。

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3號),提出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強統籌規劃,統一標準規範,完善扶持政策,創新發展模式,培育良好的市場服務和應用環境,形成佈局合理、科學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此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與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等各部委陸續發佈了關於行業的整體規劃、財政補貼、推進居住區和停車場以及單位內部停車場等場景充電設施建設相關文件或政策。2016年1月,財政部等發佈了《關於「十三五」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獎勵政策及加強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通知》(財建〔2016〕7號);2016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關於加快居民區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通知》(發改能源〔2016〕1611號);2017年2月,國家能源局等三部門下發了《關於加快單位內部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通知》。

與此同時,國家層面啟動了系統性、成體系的標準化工作。在2015年~2017年間,我國集中發佈電動汽車傳導充電系統(GB/T18487系列)、連接裝置(GB/T 20234系列)及通信協議(GB/T 27930)三項基礎國家標準,首次統一了車樁接口和通信語言,奠定了充換電設施互聯互通的制度基石,還啟動了換電技術預研,初步構建起充換電行業的標準框架,實現了產業從「無序起步」到「有標可循」的關鍵轉折。

在行業起步的關鍵時期,為更好的匯聚產業力量,形成電動汽車充換電領域的共識與合作,同時支撐充換電設備研發標準化和產業化,有效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2015年10月,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以下簡稱充電聯盟)正式揭牌成立。藉助充電聯盟的平臺,我國充換電行業的數據統計與信息整理工作也得以同步展開,並實現了規範化管理和定期發佈機制。2017年5月,由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和中國充電聯盟聯合編制的《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年度報告》(2016-2017版)首次正式發佈,並形成年度發佈機制;同年9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充電聯盟收到《國家統計局關於批准執行機械工業統計報表制度的函》(國統制〔2017〕119號),確定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負責充電樁行業數據統計,具體由充電聯盟執行。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成立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標準體系的初步建立后,國內充換電市場也迎來了可喜的變化。在2015年之前,投資投建充電場站的是以國家電網、南方電網、普天等為代表的國央企,他們率先投建了高速服務區場站,為行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而隨着新能源汽車的逐漸興起,私人充電樁的需求進一步顯現,許多充電樁安裝服務企業應運而生,包括特來電、華商三優、星星充電等不僅佈局全國社區充電網絡,還開始推廣「私樁共享」模式,踏出了充電網絡走進千家萬戶的第一步。

福建首座高速服務區電動汽車快速充電站通電運行(2015年)

得益於充換電企業隊伍的多元化發展,充電樁和換電站也從「星星之火」成長為「燎原之勢」。據充電聯盟統計,2015年至2017年間,我國公共充電樁保有量從5.7萬個增加至24.4萬個,私人充電樁更也從4.9萬個猛漲至23.2萬個,換電站保有量也從最初的10個增加至100個。至此,我國新能源汽車的補能網絡初具雛形,為下一階段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在充換電站規模擴張的同時,市場化運營且從中盈利成爲了這一階段行業的最大課題,這推動着充電運營商不僅開始選擇投建更優質的資產,還積極通過移動終端、移動支付、遠程監控、平臺運營、智能運維等互聯網手段,實現成本的降低與效率的提升,這一階段的探索與實踐也為行業此后的商業化運營奠定基礎。

格局初定:

風口下競賽加劇

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再次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當年產銷量首次突破了100萬輛,分別完成127萬輛和125.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9.9%和61.7%。但次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卻讓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年產銷同比增速跌至近十年的最低點,到2020年才稍有回升。不過,市場增速的放緩,反而促使我國充換電產業在短暫的「陣痛調整期」內實現了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同時也推動相關企業的經營理念開始從「重建設」向「重運營」轉變,步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在經歷了早期「跑馬圈地」的快速擴張后,2018年,我國充換電行業成果斐然。一方面,我國充電樁建設在數量方面成績顯著。據充電聯盟統計,截止到2017年年底,我國公共充電樁保有數量達到24.4萬個,私人充電樁數量為23.2萬個,車樁比為3.8:1,繼續保持了充電設施建設運營數量全球第一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充電難的現象依然突出,除了數量相對市場需求仍不足外,利用率低、佈局不均衡、位置不匹配等均成爲了當時行業發展不容忽視的問題。

基於此,2018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工業與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提升新能源汽車充電保障能力行動計劃》的通知,明確提出:「推動充電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提供堅實能源保障,為新能源汽車用户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充電服務。」作為推動充電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我國充換電行業的標準體系進一步成熟並完善,在短短三年時間里形成了覆蓋計量、接入、運營、無線、安全和國際互認的完整標準鏈,為規模建設與技術多元並行奠定系統基座。據瞭解,2018年至2020年間,我國充換電行業以JJG 1148/1149率先把充電樁/機納入國家計量強制檢定,隨后GB/T 36278、37293分別規範併網與運營服務,四項無線充電國標和首部動力電池強標GB 38031補齊新技術安全短板,中國主導的IEC63119系列實現了充電漫遊標準「零」的突破。

標準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充電聯盟的傑出貢獻。2019年1月10日,由工業與信息化部指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中國充電聯盟聯合組織編制的《電動汽車安全指南》在北京發佈。該文件就當時社會極為關切的電動車安全問題,設立了新能源乘用車、客車、電池單體和模組、充電安全等十一個安全專題,從電動汽車全產業鏈條和全生命周期入手,系統梳理了電動汽車的各種安全風險。

《電動汽車安全指南》發佈會

標準體系的完善大幅提升了我國充換電行業的規範化程度,但同時也加劇了市場的優勝劣汰和競爭態勢。有媒體統計稱,在2019年底,全國的充電樁企業從此前的300多家鋭減到100多家,深圳容一電動和科技網等公司遺憾退場。根據充電聯盟披露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國充電運營企業所運營的充電樁數量超過1萬台的共有8家,包括特來電、星星充電和國家電網等,這8家充電運營商的市場份額達到了90.2%。行業集中度逐漸提升,頭部運營商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形成了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然而,部分企業「出局」的同時,卻仍有新企業「躬身入局」。2018年3月,小鵬充電成立,同年4月,首個自營充電場站落地廣州,小鵬汽車成爲了國內自主品牌首家自建自營的車企。傳統車企積極跟進,2019年,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萬幫數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開邁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這是全國首家中外車企合資的公共充電運營商,專注服務於私家電動汽車市場。到2020年,充電樁被納入「新基建」領域之后,一時間充換電行業風頭更盛,資本市場熱度驟增。不僅頭部運營商獲得鉅額融資,開始通過兼併收購擴大網絡規模,而且一些能源企業、出行公司、跨界造車者、電子支付企業、科技公司和通信企業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爭先享受「新基建」帶來的「春風」。

量質齊升:

從「中國速度」到「中國方案」

2021年,在經過了長期不懈的堅持和努力后,我國新能源汽車終於步入了從政策驅動轉向為市場拉動的新發展階段。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當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54.5萬輛和352.1萬輛,同比均增長1.6倍,市場佔有率達到13.4%。而隨着新能源汽車產銷暴漲帶來的大量充電需求,這一階段的充換電行業也進入了「量質齊升」的新時期。

一方面,市場空前繁榮,補能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據充電聯盟統計,全國公共充電樁從2021年的114.7萬個增加到2023年的272.6萬個,私人充電樁的保有量則從147萬個增長至587萬個,充分彰顯了高效的「中國速度」。除了本土的充換電運營商不斷增加以外,國際能源巨頭也在這一時期加速進入中國市場,BP投資電享科技,殼牌與蔚來合作建設換電站,這些國際品牌帶來先進的運營經驗,同時也加速自身的本土化進程。

為更好地尋求充電體驗的提升,換電再次受到熱捧,超充技術路線異軍突起,私樁共享模式也得到進一步推廣。2021年,工業與信息化部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佈了《關於組織開展新能源汽車企業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鼓勵在公交、出租、城市物流配送、港口、礦山等公共領域率先試點,在私人領域推動商業化運營。2022年1月,寧德時代正式宣佈入局換電市場,並於當年6月宣佈在合肥啟動EVOGO換電服務。商用車領域的換電商業模式,在這一階段取得了更為亮眼的創新發展成績。2021年9月,奧動在北京展示了共享極速換電站,首次實現單一換電站為多品牌多車型提供換電服務;上海啟源芯動力在2022-2023年間通過多項創新項目,推動了重卡換電技術的商業化與低碳化應用,同期建成全國首座光伏直供換電站,實現綠電直供。

寧德時代換電站

在私人乘用車市場,爲了更好地服務用户、提升使用體驗,包括比亞迪長城汽車廣汽集團、吉利汽車、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等在內的汽車企業紛紛開展了快充平臺的佈局。根據充電聯盟統計,截至2023年底,車企自建充電基礎設施數量已佔公共充電基礎設施總量的25%,成爲了推動充電網絡升級的重要力量。值得一提的是,華為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大力推廣超充技術與方案,還在2024年9月實現了華為318川藏超充綠廊全線貫通。

另一方面,中國充換電企業開始走向更廣闊的天空,試圖通過尋求藍海來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其中,部分企業選擇「向外走」,通過技術輸出與產品創新,積極融入全球新能源產業生態,貢獻「中國方案」。到2023年,國內充換電設備商產品已出口至歐美、東南亞等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2022年1月19日,上海蔚來汽車有限公司的歐洲首座換電站在挪威上線,中國企業正式開啟歐洲換電商業化運營服務。另一部分則着眼於佈局農村市場。2023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加快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和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快實現適宜使用新能源汽車的地區充電站「縣縣全覆蓋」、充電樁「鄉鄉全覆蓋」。充電運營商立刻響應政策、行動起來,特來電積極在全國各地的縣鄉鎮區域推進充電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運營,打造城鄉一體化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星星充電則深度參與縣域補短板專項行動,協助多個區縣進行全域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通過星星充電智慧選址平臺構建縣域一張網。

作為行業發展的重要參與者與貢獻者,充電聯盟也在這一時期實現了更長足的發展,不僅持續完善行業的標準體系建設工作,而且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研究的相關內容和方向,並搭建更多促進行業交流與合作的共同平臺。2021年10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充電聯盟)《電動乘用車共享換電站建設規範》團體標準順利通過審查;同年12月,充電聯盟首次正式發佈《2021中國電動汽車用户充電行為白皮書》,並形成年度發佈機制;2023年12月,以「迎接新挑戰 全面推動充換電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2023中國汽車充換電生態大會在浙江杭州富陽舉行。

融合共創:

打造「車網互動」的新生態

2023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佈了《關於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新能源汽車在電化學儲能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鞏固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發展優勢,支撐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構建。2024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等又印發了《關於推動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全國開展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自此,我國充換電行業不再只是單純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礎設施,而是以車電能量信息互動平臺的新身份,翻開了融合創新的發展新篇章。

隨着綠色電力交易機制的完善,充電基礎設施成為連接新能源發電與終端消費的關鍵節點,開始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尤其是綠電交易。2024-2025年,虛擬電廠概念在充換電領域得到應用與發展。2024年夏季,深圳、上海、浙江等地的虛擬電廠平臺多次成功調度聚合的充電樁負荷,頭部充電運營商作為參與虛擬電廠的首批試點企業表現優異,包括國網智慧車聯網、南網電動、蔚來、小桔、特來電、星星充電等企業,尤其在報量報價準確度方面,星星充電依託在充電運營方面積累的深厚數據能力,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並實現了在虛擬電廠業務上的盈利,為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理論和事實依據。

在行業探索已經取得一定進展的基礎上,2025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等4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公佈首批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的通知》,確定了上海市、常州市、合肥市、淮北市、廣州市、深圳市、海口市、重慶市、昆明市9個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城市,以及北京市基於新型儲能的V2G車網互動協同調控試點項目、無錫市「源網荷儲」全要素協同車網互動綜合試點項目、車網多能低碳融合V2G試點項目、「交能融合」虛擬電廠有序調控規模化車網互動試點項目等30個試點項目。以此為標誌,我國車網互動領域進入規模化應用新階段。

在探索新技術和新模式的同時,充換電行業的規模也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增長而保持了向上擴張的態勢。據充電聯盟統計,2024年1-12月,國內充電基礎設施增量達422.2萬台,新能源汽車國內銷量為1158.2萬輛,樁車增量比為1:2.7。充電基礎設施與新能源汽車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且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基本能滿足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需求。充電聯盟預計,2025年新增隨車配建充電樁361.9萬台,其保有量將達1285.8萬台;同時預計2025年新增公共充電樁103.8萬台。

在這一階段,充換電企業也實現了在多個領域的新突破。在商用車領域,超充技術得到規模化推廣和應用。2024年9月,華為山東青島-臨沂重卡示範線落地,該項目為全球首個兆瓦級超充物流乾線;2024年10月,雲南省首個全液冷重卡超充站在彌渡縣正式投入運營,這是雲南省首個全液冷重卡超充站;2025年8月,全球首個「百兆瓦」級超充站——華為元啟星光重卡兆瓦超充場站正式投運。

在海外市場,整車企業與充電運營商繼續深入歐洲等地區,向外走的步伐不斷加快。2024年7月,蔚來宣佈在挪威、德國、丹麥、瑞典、荷蘭累計佈局了50座換電站和19座充電站,同時接入了超過60萬台第三方充電樁;2025年4月,施耐德和星星充電成立歐洲合資公司;2025年3月,比亞迪宣佈計劃在歐洲部署「兆瓦閃充」技術;今年4月底,小鵬汽車宣佈與歐洲最大充電服務商Plugsurfing達成合作,成功接入歐洲27國超85萬台充電樁。

此外,科技企業和能源企業的跨界進入給行業帶來新的競爭活力。華為在2024年推出了全液冷超充解決方案,最大輸出功率720kW;寧德時代發佈「麒麟換電」方案,與多家車企達成合作,推動換電標準統一;傳統能源企業例如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海油、中航油等已建成超過5萬座充換電站,成為公共充電市場的重要參與者。隨着格力、海爾、得力、公牛、小米等更多新「玩家」的參與,行業技術不斷迭代,商業模式推陳出新。

伴隨着產業的快速發展,充電聯盟也站上了更高的平臺,為行業貢獻更多力量。2024年5月,由中國充電聯盟與中汽研新能源檢驗中心牽頭,聯合行業企業及平臺機構等共同制定的《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及場站測試評價規範》團體標準正式發佈,中國充電聯盟正式開啟全國充電場站星級評價活動;同年11月,充電聯盟在2024中國汽車充換電生態大會上發佈首批星級充電場站,並攜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及其下屬單位眾鏈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推出了「中國充電聯盟充電驗證平臺」;2025年5月,「中國充電聯盟2025年度工作會議」在杭州召開,聯合行業重點單位共同發起「陽光充電」倡議,旨在推動價格透明、設備質量分級、數據安全等舉措,構建用户信任機制;2025年7月,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發佈「中國充電聯盟開放服務平臺」,旨在進一步提升聯盟會員服務水平,推動充換電行業各類生產要素高效流通。

「近年來,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充電技術快速提升,標準體系逐步完備,產業生態穩步形成,建成世界上數量最多、輻射面積最大、服務車輛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平均每5輛電動汽車就有2個充電樁;同時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佔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為全球低碳轉型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充換電分會、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執行祕書長鄒朋在總結充換電行業過去十年的發展歷程時表示,作為行業組織,「十五五」期間,充電聯盟也將持續發揮橋樑紐帶作用,推動充電服務品質提升,深耕車網互動模式創新,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其中,在服務品質提升方面,中國充電聯盟將助力國家主管部門發佈相關政策,持續開展星級場站評價工作,抵制行業內卷,穩定健康發展秩序;在車網互動方面,中國充電聯盟將推動車網互動標準體系建設,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在國際合作交流方面,中國充電聯盟將搭建中國企業出海交流合作平臺,推動國內先進產品、技術、模式向海外輸出。

中國充換電行業的十年,不僅是基礎設施的鋪設史,更是一場深刻重塑汽車產業格局、推動能源結構轉型、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的系統性革命。未來,隨着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發展進程的加速,電動汽車將深入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而隨着新型電力系統朝着清潔低碳、安全可控、靈活高效、智能友好和開放互動的方向發展,充電基礎設施也將成為鏈接電動汽車和電網的關鍵節點,從汽車產業的「配套者」,成長為聯動「車-能-路-雲」的重要一環,在電動汽車與電網深入融合發展過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站在車能互動的新浪潮上,中國充換電行業的故事,正從一部篳路藍縷的基建奮鬥史,升級為一曲協同共創、融合共進的華麗交響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