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全球智駕,三分天下

2025-10-29 18:47

自動駕駛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經歷了技術路線的反覆試錯、資本潮漲潮落的大浪淘沙,如今已經邁入規模化量產的新周期,形成兩大統治級陣營:一極是特斯拉FSD/谷歌Waymo的自研陣營,定義了當前智駕的天花板;另一極則是以Mobileye為代表的傳統Tier 1供應商,深度綁定全球車企搶佔智駕市場份額。

在這樣的格局下,中國智駕能否佔據一席之地,三分天下有其一,變得格外重要。

科技行業早有前車之鑑,蘋果、高通在端側AI芯片雙足鼎立,安卓、iOS在操作系統市場分庭抗禮。試想一下,如果中國智駕不主動出海,任由兩大智駕陣營在全球市場持續攻城略地,極有可能復現在芯片、OS領域的命運,未來只能被動補課。

所以,中國智駕出海,已經不再成為一個問題。真正的問題應該是:國產智駕到底能不能挑戰第一梯隊?誰能扛起全球智駕第三極的大旗?

中國智駕,即將進入關鍵的賽馬期,本文來為大家分析一下這場突圍戰的賽點與看點。

賽點已現

中國智駕,憑什麼出海,又為什麼是現在?要從自動駕駛行業的大背景去看。

回溯智駕發展歷程,曾長期存在多種技術路線,其中主流的是特斯拉主導的純視覺方案,以及Waymo代表的高清地圖+激光雷達的融合感知方案。

在大模型的推動下,當前業內已經達成了共識:端到端架構是高階智駕的標配,模型在系統中的權重(「含模量」)成了衡量技術水平的核心指標。

當前,技術路線的高度收斂,意味着全球智駕終於結束了各説各話的路線混戰,有了一條統一的起跑線,業內共識是:做好智駕,必須有好的端到端大模型。

這就像一條清晰的技術跑道,讓智駕有了同台賽馬的可能。那很多人就好奇,中國智駕在全球到底是一匹上等馬、中等馬,還是下等馬?

田忌賽馬

單論技術參數,中國智駕並不遜色。中國自動駕駛的研究起步較早,與美國幾乎是同一時間開始,積累了大量路測數據和裝機量。有業內人士估算,中國汽車智能化速度、城市NOA的發展速度,相比於國外領先了三年。

不過,真實的商業競爭,並不是單點技術的絕對碾壓,更像是田忌賽馬,比拼的是一種結構化優勢。正如全世界賣得最好的iPhone,並不是參數最高、堆料最狠的手機。

要理解中國智駕的全球機會,首先得看清智駕的商業模式。

一套能落地的智駕解決方案,必須軟硬件高度集成,包含完整的軟件算法,傳感器、激光雷達、域控制器、計算芯片等硬件設備、這樣才能保障用户體驗的連貫性與未來升級。更關鍵的是,智駕系統不是「交付即結束」的靜態產品,它需要持續的安全驗證、工程化優化,以及基於真實路況的數據迭代。

也就是説,要把智駕解決方案賣給整車廠(OEM),必須與車企深度綁定,把一系列軟硬件方案變成「交鑰匙工程」,並改變傳統供應鏈單一快節奏的交付模式,提供長期服務。

在這一商業模式下,中國智駕的真正機會,其實是結構化優勢:特斯拉FSD僅服務自身車型,Mobileye等算法公司與車企的合作模式偏輕,難以滿足海外OEM對交鑰匙方案的偏好;而博世等傳統供應商的端到端架構落地慢,軟件創新力不及新興玩家。

中國智駕不僅在技術上能滿足高端車企的嚴苛要求,如寶馬與華為車BU合作、奔馳入股千里科技,更在成本控制、全產業鏈協同、TOB 服務響應速度等方面形成綜合優勢,正是中國智駕突圍的關鍵。

誰是黑馬

總結一下全球智駕技術底座趨於統一,賽點首次變得清晰。中國智駕的突圍邏輯,就是田忌賽馬,發揮結構性優勢,從而躋身全球市場第三極。其中,很多智駕玩家都有黑馬潛質,也揹負着各自的絆馬索。有三類選手都在全球市場、海外合作上具備潛力:

一類是巨頭派。

科技巨頭憑藉深厚技術積澱,成為中國智駕賽道的核心玩家。以百度Apollo為例,作為國內智駕老兵,很早就佈局自動駕駛技術和L4級Robotaxi領域,當前運營着國內規模最大的無人出租車隊。《時代》雜誌的2025年最佳發明榜單中,將蘿卜快跑(百度)、谷歌Waymo、特斯拉列為全球無人駕駛「三大家」。不過,當前百度戰略重心向大模型傾斜,且Apollo長期聚焦L4技術研發,而乘用車市場主流需求集中在L2.5-L3級,導致其智駕方案在乘用車市場的推進速度大不如前。

與之對比,華為在智駕領域的推進節奏更快。憑藉硬件、車機OS、ADS 算法等全鏈路自研閉環,華為車BU的智駕解決方案快速崛起,其ADS 3.0已實現無圖化城區NOA,在中國複雜路況下的通過率、絲滑度穩居行業第一。通過「Huawei Inside」模式和智選車模式,華為智駕已經與長安、廣汽、北汽、奧迪等展開合作,在「X界」車型上搭載。但也有業內人士透露,海外車企與華為智駕的合作多限於國內市場,深層顧慮在於地緣政治風險。由於智駕系統與芯片、5G、雲服務等高度集成,海外車企擔心未來受到地緣政策波及,這影響了華為智駕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推進速度。

第二類是算法派。

自動駕駛算法公司,在技術上別有優勢。但受制於商業模式模糊、投資巨大而回報不清晰的狀況,導致2024年不少算法公司一夜倒下。其中,Momenta憑藉獨特優勢成為例外,與國內外頭部車企合作,也被認為是「智能化下半場幕后推手」。

Momenta的出海動作,縱向是技術升級,其智駕方案從L2升級到L3、L4,寶馬集團也選擇聯合Momenta打造中國智駕方案;橫向是規模擴大,用一條主線適配不同客户、不同車型,加速量產。

但智駕的商業成功,取決於軟硬件深度集成、長期交付,這會給算法公司造成一定壓力。Momenta 創始人曾公開表示,汽車行業要敲門敲三年,與合資/外資品牌從建立聯繫到量產合作,周期通常要兩年以上,甚至三四年。

所以,當智駕進入端到端大模型研發的高投入與長周期賽道,對其現金流和團隊穩定性構成壓力,或成為隱形約束。

第三類是融合派。

智駕圈流行一個梗,當前的研發模式有三種:華為智選車、Momenta共研、車企自研。還有沒有其他方式?作為成立僅一年多的新玩家,千里智駕靠吃百家飯的模式異軍突起。

很多人是通過「千里走8D」的實景挑戰,知道千里智駕的。前不久,在歌樂山急彎,國內結構最複雜的盤龍立交橋,人流密集的解放碑商圈等場景下,千里智駕以全程零接管的絲滑表現,打破只有特斯拉/華為能做高階智駕的認知。深入挖掘才知道,千里智駕並非業界主流的研發模式,融合了算法公司、主機廠、智駕團隊的綜合優勢。有曠視的AI視覺基因,含模量 85%保障高階智駕體驗,還繼承了吉利(極氪)智駕團隊的量產經驗。同時,千里智駕採用開放模式,不綁定單一車企、單一模型或單一芯片,有助於打消海外OEM的顧慮。在全球化進程中,依託吉利的出海經驗和全球化網絡,千里智駕也能夠有效規避一些本地化的坑。

當然,千里智駕的挑戰也比較顯著,一是市場知名度還有待提升,相比華為、博世、Mobileye、Momenta等第一梯隊仍有差距,需要持續在整車車型落地證明實力。同時,作為Tier1廠商,要強化獨立性,讓全球客户感受到中立纔會願意接納。

總的來説,中國智駕在全球賽場,確實能拉出不少好馬,但贏得最終勝利,或許不是靠單一廠商完成的。

各類廠商佔據不同生態位,比如華為智駕從高端市場撕開缺口,上攻豪華車供應鏈,Momenta憑藉先發優勢和數據飛輪,加速海外方案落地,千里智駕搭吉利量產車的順風車出海……在不同細分賽道完成佔位,那麼中國智駕不僅能必然躋身全球第三極,速度也會比預想中更快。

隱形跨欄

如今的國內智駕市場,早已紅海一片。L3級別的高階智駕被限制宣傳,部分核心功能下線,直接削弱了C端用户的軟件付費意願,而整車廠為搶佔市場推出的智駕終身免費策略,又進一步壓縮了智駕方案商的毛利率。這種背景下,要撐起端到端大模型研發的高投入,出海是智駕方案商生存的必由之路。

智駕出海的價值,一方面在於利潤。海外市場有成熟的軟件付費土壤,歐洲、北美海外車主有為高階功能付費意願,智駕方案的利潤空間可觀。同時,智駕出海可以繞過國產電動車整車出口的貿易壁壘,靠純技術方案敲開全球大門。

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戰略安全。

如果中國廠商長期缺席,未來L3責任認定、V2X協議這些全球智駕標準,由海外企業主導,中國淪為跟隨者,這樣的全球智駕供應鏈一旦定型,未來再想切入高端市場將毫無機會。只有出海,才能帶動激光雷達、芯片等國產供應鏈走向全球,通過多領域專利、標準的交叉,系統性掌握行業話語權。

在汽車智能化浪潮的初興之際,就把中國智駕融入汽車的DNA,是一次隱形的跨欄,帶來的不僅是幾家企業的商業成功,更是中國汽車產業從製造出海到技術出海的質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腦洞汽車」,作者:藏狐,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