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英偉達革命性入局,量子科技位列6大未來產業之首,如何投資?

2025-10-29 18:32

今天中美量子板塊都漲瘋了,最大熱點莫過於昨晚英偉達正式發佈NVQLink突然扎進了量子科技的圈子。

更巧的是,咱們國家剛定的「十五五」規劃里,量子科技直接被擺在了六大未來產業的頭一位,這是明明白白告訴大家:接下來十年,量子科技引領未來全球科技變革之關鍵力量,當然也屬於大國的頭部科技競賽。

可能有人會問,量子科技這東西不是一直待在實驗室里嗎?怎麼突然就成了投資熱點?

其實你要是留意最近的動靜就會發現,這行已經悄悄走到了「從實驗室到商用」的關鍵路口,尤其是英偉達這步棋,直接把產業化的速度提升一個檔次。

先説説英偉達到底干了啥。

英偉達在GTC2025大會上推出的NVQLink是一種開放系統架構,簡單講就是把量子處理器和自家的GPU超算連在了一起。

別小看這個連接,之前量子計算機最大的麻煩就是「嬌氣」——稍微有點環境噪聲就出錯,計算能力根本發揮不出來。現在有了GPU幫忙,一邊能實時糾錯,一邊還能分擔複雜的控制任務,黃仁勛説這東西是「量子時代的羅塞塔石碑」,倒也不算誇張。

更關鍵的是,已經有17家量子公司和9個美國國家實驗室表態要用這個技術,連能源部都下場支持,這生態一下子就起來了。

再看咱們國內的動作,一點也不慢。

「十五五」規劃直接把量子科技放在未來產業C位,目標很明確:要讓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未來十年再造一個高技術產業規模。

而且不是光喊口號,實際落地的事兒一件接一件——中科大和國盾量子剛推出全球首款四通道單光子探測器,這是量子通信的核心零件;中國移動更猛,啟動了「點亮百城」計劃,要把量子試驗網鋪到全國31個省市,還在合肥搞定了30公里的量子加密通話,解決了量子網和傳統通信網融合的難題。

這些事兒放在以前,可能要等個三五年,現在集中爆發,説明產業真的要動起來了。

我國量子科技產業規模:

可能有人還是覺得抽象,那咱們拿數據説話。

中研普華預測,到2025年全球量子科技市場規模能突破61億美元,中國市場也能到115.6億元,這五年的複合增長率超過30%——比全球量子總規模增速還要高,30%的增速意味着這是個實實在在的藍海。

而且這還只是開始,興業證券分析説,量子計算未來能解決的問題都是硬骨頭:比如模擬分子結構幫藥企加速新葯研發,優化物流路線幫企業省成本,甚至還能給AI算力提級,這些都是萬億級的市場。

技術優勢集中在三大領域:

•量子通信:中國QKD技術全球領先,已建成全長4,600公里的「京滬干線」,並實現與「墨子號」衞星的天地一體化組網。產業鏈覆蓋核心設備(國盾量子)、組網解決方案(神州信息)、終端應用(吉大正元)全環節。

•量子計算:超導路線以本源量子、國盾量子為代表,后者2025年9月獲中電信量子集團280比特超導計算機訂單(金額6,300萬元);光量子路線由科大國創主導,其量子測控系統已用於合肥實驗室。

•量子測量:西部超導的高靈敏度磁力計、禾信儀器的原子鍾芯片進入軌道交通、資源勘探領域,推動產業從單一科研儀器向多元化工業檢測擴展。

那怎麼去找產業鏈里最確定的環節。就像20年前投互聯網,先賺的是賣服務器、建網站的錢,現在投量子科技,也得先抓「賣水的」——也就是那些量子計算機離不開的核心硬件。

第一個要關注的是稀釋製冷機。這東西是量子計算機的「空調」,而且是能把温度降到接近絕對零度(-273℃)的超級空調——量子比特在常温下根本沒法工作,必須靠它創造超低温環境。

以前這市場被芬蘭Bluefors、英國OxfordInstruments兩家壟斷,佔了近90%的份額,而且從2024年開始歐美還禁運咱們。

但好在國內企業已經跟上了,國盾量子、禾信儀器(擬收購的量羲技術)的產品,在最低製冷温度上已經和海外龍頭持平,只是功率稍差一點,完全能滿足現在的需求。

按光子盒研究院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稀釋製冷機市場能漲到194億美元,中國也有54億美元,國產替代這波紅利肯定要吃。

第二個是測控系統。如果説稀釋製冷機是「空調」,那測控系統就是量子計算機的「手腳」——負責給量子比特發指令,還得讀取計算結果。沒有它,量子計算機就是個擺設。

國金證券算過,到2030年這市場規模能到217.4億美元,而且隨着量子比特數從幾百個漲到幾萬個,測控系統的技術要求會更高,價值量也會跟着漲。

國內的國盾量子、本源量子已經能做出支持500-1000個量子比特的測控系統,和海外的是德科技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沒有代差,這在高端製造領域已經很不容易了。

相關有幾家代表公司值得重點看。

首先是國盾量子,這是國內量子科技的絕對龍頭,沒有之一。2025年上半年,它的量子計算業務收入同比漲了283.92%,量子通信也漲了28.1%,這個增速説明業務是真的在落地。

而且它不只是做硬件,還深度參與了合肥超量融合計算中心,跟中國電信合作賣量子設備,光這一筆訂單就有0.77億元。

現在國內廣域量子骨干網二期要來了,QKD(量子密鑰分發)還在往小型化、芯片化走,它的三大業務能形成共振,長期看很穩。

然后是禾信儀器,這家公司原本是做質譜儀的,最近在推進收購量羲技術56%的股權。量羲技術不簡單,2024年在國內稀釋製冷機市場的份額排第一,有31%。

一旦收購完成,禾信儀器就成了A股里少有的稀釋製冷機標的,直接切入了量子硬件的核心環節,這算是個不錯的彎道超車機會。

還有兩家擬上市的公司也得盯着,一個是本源量子,技術來自中科大,已經推出了「本源悟空」超導量子計算機,雲平臺的訪問量很高,測控系統和稀釋製冷機都有成熟產品,甚至還拿到了國際訂單;

另一個是國儀量子,在離子阱路線上有優勢,已經交付了國內首臺離子阱量子計算平臺,多條技術路線並行的情況下,這種有特色的公司容易出機會。

另外信安世紀、華工科技、吉大正元及格爾軟件等相關概念股也有量子產業佈局、股權投資或核心技術優勢,建議關注后續政策或企業公告更新以獲取詳細分析。

當然,也得提醒大家注意風險。量子科技畢竟還在早期,技術路線還有不確定性——現在超導、離子阱、光量子都在爭,最后誰能勝出還不好説;而且商業化進程也可能比預期慢,畢竟這是顛覆性技術,從實驗室到大規模應用需要時間。

但話說回來,真正的大機會都出在這種「有點風險但方向明確」的領域,就像20年前投互聯網,沒人能確定哪家公司能成,但只要押對了賽道,收益就不會差。

現在的量子科技,就像2000年前后的互聯網,雖然還不完善,但已經能看到未來改變世界科技新格局的巨大潛力。

英偉達的入局、「十五五」的政策支持、技術突破的密集出現,這三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已經把賽道鋪好了。

對於投資者來説,不用糾結於「要不要投」,而是要想清楚「投什麼」——抓牢稀釋製冷機、測控系統這些確定性高的核心硬件,跟着賽道龍頭和細分環節核心股走,大概率能在這場科技革命里分到一杯羹。

后續我們還會持續跟蹤量子科技的產業動態,比如廣域量子骨干網的建設進度、本源量子的上市進展,有新消息會第一時間和大家分享。

市場瞬息萬變,宏觀擾動、政策催化、產業進展等都需要持續跟蹤,若想第一時間抓信號識別風險,瞭解更多投資機會,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獲取更專業更及時的投資策略: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