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9 17:27
在會被AI輕易取代的行業中,翻譯長期被列為高風險領域之一。
眼下,這一觀點不再是人們對於未來的臆測,而是有數據和案例印證的事實:「翻譯界哈佛」蒙特雷明德國際研究學院宣佈關停,帶來的震動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翻譯界炸開,這所久負盛名的學院走向衰敗與AI浪潮的衝擊密切相關;網易有道詞典「AI同傳」用户量突破2000萬,引發外界對AI翻譯商業化落地的廣泛關注,原來AI的悄然下場已經將翻譯的價格捲成了「白菜價」……
現實是,如今的AI翻譯工具,不僅能夠實現多語種之間的快速轉換,還能在翻譯過程中自動識別並調整語境,使得翻譯結果更加準確、流暢,這種技術上的突破,疊加來自互聯網大廠、AI巨頭以及初創公司這三方玩家積極下場佈局,已經為翻譯行業的市場競爭格局打開了新天地。
「AI翻譯都已經發展到能提供同傳的水平了,感覺對於大多數人來説,以后都不需要學外語了,甚至對於少數人來説,以后完全可以把學外語當做一門業余愛好,就像書法、繪畫那樣。」
「其實國外大出版社已經在試用AI翻譯了,他們有自己專門的AI,雖然現在還不太好用,但今后很有可能不需要專門的人工翻譯,只需要做好審讀工作就行了。」
「別和AI比速度和精確度了,現在的翻譯從業者應該考慮往AI暫時沒辦法替代的方向走,比如將遊戲、歌詞、品牌廣告本地化的創譯工作,或者法律、醫療這些有專業壁壘的高端需求,又或是直接成為評判AI翻譯質量的審覈員。」
……
其實在AI大規模爆發的2025年之前,坊間就對AI翻譯是否會大規模替代人工有過非常激烈的討論,隨着這段時間業界接連迎來蒙特雷明德國際研究學院宣佈關停,以及網易有道詞典「AI同傳」用户量突破2000萬這兩大標誌性事件,讓相關討論再次甚囂塵上。
毫無疑問,在AI翻譯的衝擊下,翻譯與語言專業正經歷一場結構性的寒冬——有關數據顯示,AI翻譯效率提高近9倍,成本平均降低90%,「大模型初譯+人工保障」逐漸成為主流。根據《人工智能與翻譯報告》的數據,目前中國97.1%的翻譯企業已採用翻譯技術,其中26.0%的項目採用「全機器翻譯交付」,另有33.2%採用「機器翻譯+譯后編輯」模式。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與智聯招聘聯合報告指出,編輯、翻譯工作最易受大模型影響,崗位招聘量下降明顯,要求也提高了很多。
如此從業現狀,反映到人才培養的源頭,帶來直觀結果就是:在北京語言大學在2025年度碩士研究生招生中,停止了俄語筆譯、日語口譯、德語筆譯、朝 鮮語筆譯、西班牙語筆譯等7個翻譯專業招生;在2026年研究生招生調整中,東南大學擬停招俄語語言文學和西班牙語語言文學,河北大學擬停招英語口譯和日語口譯。
看起來,人工翻譯的生存空間似乎正被AI極速侵佔着,尤其在同傳這個翻譯行業中最具挑戰、也最具潛力的一環上,AI堪稱勢不可擋。
根據《2025年遠程同聲傳譯平臺市場報告》,今年中國遠程同傳市場規模預計達到2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近 30%。在 AI 翻譯的百億級市場中,這一增速顯著高於行業平均。
網易有道詞典的用户量迎來突破,證明AI翻譯的商業化落地腳步也加快了。相較於傳統同傳高昂的價格,AI模型的邊際成本更低,從兩者的市場價格即可窺見其中端倪。
同傳作為翻譯行業的高端服務,其價格受到譯員資質、會議難度、語種稀缺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人工收費價格普遍較高。以英語同傳為例,單日收費價格在幾千至上萬元不等,而在同等需求條件下,小語種的同傳價格普遍比英語高50%左右。
而市場上的網易有道、百度翻譯、訊飛同傳等軟件服務商,AI同傳的商業模式基本都是提供一定時間的免費試用服務,進而吸引用户開通其月費或年費會員,儘管部分服務商限定了用量,可日均低至幾毛錢的價格,也幾乎被AI砍到底了。
AI同傳價格普遍不高
但要是粗暴將AI翻譯與人工譯員認定為非此即彼的關係,卻又顯得太過武斷。不久前,在由中國翻譯協會指導,北京外國語大學主辦,中國翻譯協會口譯專業委員會等承辦的「AI賦能口譯教育與實踐國際研討會」上,多位業內專家分享了AI時代口譯職業實踐的新機遇與新挑戰,並強調了人工譯員的主導作用和AI的工具屬性。
上述業內共識,足以説明AI為翻譯行業帶來的顛覆性變革,意在優化行業生產力結構,而非單純取代人工環節。
換句話説,能被AI輕易替代的那部分人工,本身在翻譯工作中就承擔着較為基礎、重複且缺乏創造性的任務,而那些需要深厚語言功底、文化背景知識和創造性思維的環節,仍然是人工譯員的「主戰場」。
若是將AI翻譯的工具屬性拉滿,決定其推廣和應用速度的關鍵,還要看現階段的「白菜價」是否長期可持續。
迴歸到市場層面,如今既有像網易有道這樣的互聯網大廠,憑藉強大的技術實力和龐大的用户基礎,在AI翻譯市場迅速佔據一席之地;也有如科大訊飛這樣的AI巨頭,靠着在語音識別與合成領域的深厚積累,不斷優化AI翻譯的語音交互體驗,讓AI翻譯在實時場景下的應用更加流暢自然,進一步拓展了AI翻譯的應用邊界;還有依託於DeepSeek等通用大模型的創業公司,或聚焦於特定語種、特定領域的深度優化,或致力於開發具有個性化特色的翻譯功能,試圖在這片藍海中分得一杯羹……
在「多強爭霸」的格局下,它們各自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和戰略定位。
先來看互聯網大廠,其核心優勢在於擁有龐大的用户基礎和豐富的數據資源。這些海量的用戶數據對於訓練和優化AI翻譯模型至關重要,能夠讓AI更好地理解不同語境下的語義和表達習慣。而且,大廠具備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和資金實力,可以投入大量資源進行AI算法的研發和升級。
AI巨頭的核心優勢無疑是技術。它們在人工智能領域深耕多年,擁有頂尖的科研團隊和先進的技術架構。在AI翻譯方面,能夠不斷推出創新性的算法和模型,提升翻譯的準確性和流暢性。例如,在端到端的同傳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使得AI翻譯在準確度、響應速度還有播報自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質的飛躍。
初創公司作為其中的新鋭力量,通常以其靈活的創新機制和對用户需求的敏鋭洞察為優勢。它們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推出一些具有特色的AI翻譯產品,比如,面向特定行業或場景開發定製化的翻譯解決方案,滿足對應用户的個性化需求。
在商業化探索方面,這三類玩家的運營策略也各有千秋,呈現出多元化且富有針對性的特點。
互聯網大廠以網易有道為例,其將AI翻譯功能嵌入網易有道詞典內的做法,其實是一種「生態融合」的策略,可以通過提供一站式服務來增強用户黏性;AI巨頭以科大訊飛為例,其更注重技術創新,旗下AI翻譯耳機作為軟硬件服務相結合的產品,可以助力開拓高端商務市場;初創公司則主要聚焦於特定語種、特定領域或特定用户羣體的需求,面向B端(企業端)開發具有高附加值的翻譯服務或面向C端(消費者端)推出具有創新性和差異性的翻譯產品。
AI商單廣告
由此可以看出,AI翻譯行業其實正處於大浪淘金的初級階段,使得這一時期充滿了機遇與挑戰。憑藉快速、便捷以及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AI翻譯無疑能夠迅速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成為眾多企業和個人解決語言障礙的首選工具。然而,初級階段也意味着行業尚未成熟,存在着諸多需要克服的問題。
一方面,儘管AI翻譯技術在不斷進步,但在處理複雜語境、文化差異以及專業術語等方面,仍難以達到人工翻譯的精準度和細膩度。這導致在一些對翻譯質量要求極高的領域,如法律、醫學、文學等,AI翻譯的應用仍受到一定限制。而這一市場空檔,也是留給相關從業者繼續掙扎或轉型發展的最后一點騰挪空間。
另一方面,AI翻譯市場的競爭必然會日趨激烈。隨着技術的普及和門檻的降低,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湧入這一領域,這雖然促進了市場的繁榮,但也帶來了價格戰、同質化競爭等不良現象,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以當前呈現出來的市場均價,在陷入盈利焦慮的情況下,難保該行業在未來不會出現大規模「漲價潮」。
面對這些挑戰,或許將AI翻譯作為工具,由人工進行統籌使用纔是當下翻譯領域的最優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鋅刻度」(ID:znkedu),作者:孟會緣,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