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解鎖完美記憶力:3個真正有效的簡單技巧

2025-10-29 18:00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情感、空間與結構」能讓你擁有超級記憶力。本文來自編譯,希望對您有所啓發。

乍看之下,擁有完美記憶力似乎是上天賜予的禮物。

但深入思考后你會發現,完美記憶力實為詛咒而非恩賜。吉爾·普萊斯(Jill Price)就是例證,這位被確診為「超常自傳體記憶症」(HSAM)的首例患者,自14歲起便無法遺忘任何生活細節。這般記憶力看似優勢,卻被她形容為腦中永不停歇的「電影放映」,常令人不堪重負、情緒耗竭。

事實上,遺忘是我們迫切需要的功能。大腦的設計初衷是篩選與捨棄,而非儲存與回溯。我們真正需要的並非記住所有事物,而是在恰當時刻精準喚醒關鍵記憶。

好消息是,通過適當訓練,我們完全能以合理投入和正確方法實現這種精準記憶。

1. 引入突顯性與關聯性

坦白説,我們拼命想記住的多數內容枯燥乏味,與日常生存毫無關聯。

從律師資格考試的法律條文到高數晦澀的公式,這些知識都無法以有意義的方式刺激大腦。這正是癥結所在。

我們的記憶系統並非為存儲瑣碎知識而進化的,更不是爲了滿足考官隨時要求我們複述的需要。它進化的初衷是銘記背叛者、記住優質漿果的生長地、牢記上次經過洞穴時潛伏的掠食者。

情感突顯性與關聯性始終是記憶的燃料。研究表明情緒能強化記憶,但具有選擇性(如Kenzinger, 2009)。負面情緒常能鋭化細節記憶,而正面情緒則易形成概括性印象,讓我們掌握主旨卻遺失細節。情感如同聚光燈,照耀之下的記憶鮮活,其余則漸趨模糊。

若你正苦讀税法條文,這聽來或許令人沮喪,但考慮到我們能主動製造記憶突顯性,這其實相當自由。記憶運動員正是如此操作的。為記憶數千位隨機圓周率數字,他們不將其視為數字,而是轉化為敍事:9可能變成氣球,4可能是帆船,無意義的數字串很快被轉化為生動的卡通序列,牢牢佔據大腦記憶。

這便引出了最著名的記憶技巧。

2. 借用空間系統:記憶宮殿

希臘人不僅創造了令人驚歎的民主制度,更開創了至今仍被廣泛運用的強大認知技巧,即記憶宮殿法。

傳説詩人西蒙尼德斯(Simonides)在一次宴會廳坍塌后倖存下來,發現了這種方法,當時他能夠通過回憶每個人的座位來識別受害者。由此他領悟到,人類對空間的記憶具有非凡的持久性,抽象的概念可以「放置」在大腦結構中,以便於回憶。

現代科學證實了這種方法的有效性。德雷斯勒(Dresler)團隊2017年發表於《神經元》期刊的研究顯示,普通人僅需六周訓練即可掌握地點記憶法。訓練后參與者的記憶容量翻倍增長,大腦活動模式更與世界記憶冠軍呈現相似特徵。

該機制簡單卻精妙,因其源於人類進化史。我們的大腦天生具備精準導航物理空間的能力,何不借此係統記憶抽象數據?通過想象自己穿梭於熟悉的建築中,在每個房間放置鮮明怪誕的圖像,便能建立牢固記憶錨點,使信息近乎永存。

將信息存入記憶宮殿后,只需「漫步」其中即可檢索。通過反覆練習,宮殿可無限疊加,使大腦蜕變為堪比亞歷山大圖書館的檔案系統。

3. 分塊法與數字「3」的魔力

即便不用記憶宮殿或情感技巧,你也每天都在運用另一種記憶捷徑:分塊法。

想想我們如何處理電話號碼,絕不會逐位背誦,而是將其歸納為3-3-4的模式。歌詞、密碼、甚至購物清單亦是如此,大腦會自動將信息壓縮為更小、更具意義的單元。

還有一種奇妙的「3的魔力」。無論在哪種文化中,「3」總是更容易被記住,也更讓人感覺完整。雖然尚無確鑿證據解釋其原理,但我們不禁推測:這或許源於人類進化出的認知傾向——當某種模式重複三次后,我們會開始感知規律性。一兩次重複可能顯得隨機,但三次重複便會讓人覺得有意為之。

因此,若想讓信息牢牢紮根記憶,不妨將其拆解為3的組合,並在可能時採用三重框架呈現。

這些技巧並非新發明,也絕非高深學問。但當它們協同作用時,便如同記憶的作弊碼。你無法記住所有事物,但這恰恰是最好的結果,因為這樣一來,你記住的,就正是你選擇要記住的。

參考文獻

  • Kensinger EA. Remembering the Details: Effects of Emotion. Emot Rev. 2009;1(2):99-113.
  • Dresler M, Shirer WR, Konrad BN, Müller NCJ, Wagner IC, Fernández G, Czisch M, Greicius MD. Mnemonic Training Reshapes Brain Networks to Support Superior Memory. Neuron. 2017 Mar 8;93(5):1227-1235.e6.

譯者:Teresa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