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成智能眼鏡增長最快市場,誰能成為扛旗者?

2025-10-29 17:58

Meta的AI眼鏡又賣斷貨了。

10月21日,Meta專為高強度運動員設計的Oakley Meta Vanguard正式開售,至此,其在今年9月份Meta Connect年度開發者大會上公佈的3款產品已經全部問世。其中,升級后的第二代Ray-Ban Meta AI眼鏡和內置顯示屏的Meta Ray-Ban Display引發搶購潮。

據外媒報道,9月底上市的Meta Ray-Ban Display 在線下零售店已賣斷貨,11月前的試戴預約爆滿。根據測算,Meta全系列智能眼鏡在今年第二季度的銷量約75萬副,較一季度增長了50%。

今年上半年,Meta智能眼鏡累計銷量達126萬副;去年全年,其銷量突破了100萬副。另有機構測算,截至目前Meta智能眼鏡產品的總銷量已接近300萬副。

Meta的熱銷引得國內廠商紛紛入場。10月24日,阿里巴巴首款自研的夸克AI眼鏡在其天貓官方店鋪正式首發;百度的AI眼鏡項目「小度AI眼鏡」則將於11月1日開啟預售;小米AI眼鏡也早於今年6月份發售。加之早已入局的雷鳥、Rokid、影目等新鋭品牌,「百鏡大戰」的圖景正徐徐展開。

儘管玩家越來越多,但當下國內智能眼鏡市場仍處於早期階段,並未有絕對頭部品牌出現。換言之,在智能眼鏡的「IPhone時刻」到來之前,任何品牌都有機會成為扛旗者,會是誰呢?

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增速喜人

從銷量來看,彷彿人人都是扛旗者。

今年618期間,雷鳥創新官方戰報顯示其在大促周期內銷量同比增長3.36倍,3款智能眼鏡均奪得所屬品類Top 1的市場戰績,市佔率達到了52%,並喊出了「每賣出兩款智能眼鏡,就有一款來自雷鳥創新」的口號。

但雷鳥並未公佈具體銷量,且今年618期間小米、Rokid的AI智能眼鏡產品尚未面世,沒有銷量數據支撐的「Top1」難免降低了其可信度。

小米則公佈了具體銷量,今年6月份其產品發佈后,小米官方公佈了首周設備激活數,3萬台的成績創下了國內AI眼鏡品類銷售速度的新紀錄。

后續呈現高開低走的態勢,蟬媽媽數據顯示,在經歷了發售首周的高峰后,小米眼鏡在抖音的銷量日漸走低,截至10月28日,日銷量已跌至25副至50副區間,截至目前其在抖音總銷量為2.5萬至5萬。

Rokid是目前對外宣佈銷量最高的品牌,今年7月份,Rokid創始人祝銘明透露, Rokid Glasses 銷量已達30萬台。

值得注意的是,祝銘明公佈此數據時產品還未正式發售,作為其首款AI智能眼鏡的Rokid Glasses在經歷跳票、漲價等一系列事件后,直到今年9月份才全渠道上市,除了公佈首銷5日突破4萬台的成績后,Rokid再未對外公佈過具體銷量,30萬台的説法也不免引起外界懷疑。

「30萬台應該是基於定金訂單統計出的數據,實際的交付的數量遠不及此,考慮到其交付周期,最終的銷量應該與30萬有不小的出入。」行業觀察人士向鰲頭財經表示。

電商平臺的銷售數據或許更能反映真實的市場情況,據鰲頭財經統計,Rokid Glasses在天貓、京東雙平臺旗艦店截至目前的累計銷量為9000+;小米眼鏡為6萬+;雷鳥V3則為15000+。以此數據看,小米的市場反響最好,「Top1」的雷鳥和「銷售30萬台」的Rokid與之相比存在不小差距。

「當下國內智能眼鏡仍處於市場早期,公佈不同維度的、有利於自身的銷量數據有利於加深用户認知,類似於早期的手機營銷一樣。」前述行業觀察人士表示,「但實際上行業遠未到爆發階段,銷售數據也存在‘虛標’情況。」

事實上,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增速喜人,但整體規模並不高。

IDC發佈的報告顯示,今年季度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激增82.3%,達到148.7萬台,其中中國市場出貨量49.4萬台,同比增長116.1%;到了第二季度,中國市場出貨量達到66.4萬台,同比增長145.5% 。

這一數據意味着,上半年國內累計115.8萬台的出貨量,仍不及Meta一家賣的多。同樣是IDC的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1%,達到2.952億部。相比之下智能眼鏡仍是小眾需求。

供應鏈環節仍待加強

事實上,廠家「虛標」銷量除了製造市場聲量外還有另一目的,那便是在供應鏈談判上拿到更多的主動權。

「目前還沒有一家廠商能打通光學、材料、硬件、算法等全部環節。」行業內人士向鰲頭財經表示,「單一廠商的出貨量很難讓供應商開闢專門的生產線或部門去配合研發和生產,一些關於產品的設想也會因供應鏈問題而無法實現。」

這很現實,當行業沒有足夠的訂單量時,供應商便沒有動力去做技術突破和產能投入。

以Rokid供應商藍思科技為例,今年上半年,其實現營收329.60億元,其中智能頭顯與智能穿戴類業務營收16.46億元,總營收佔比僅為4.9%。

試想一下,供應商能為不足5%總營收佔比的業務投入多少精力?Rokid延迟發貨和漲價的風波,似乎說明了這一點。

鰲頭財經梳理發現,Rokid一開始對外表述的發售時間為今年第二季度,今年5月份,有傳言稱Rokid Glasses將推迟發貨,祝銘明則在採訪中公開回應「6月下旬開始發貨」。事實卻是,截至今年7月,仍有大量預定了產品的用户未收到設備,全渠道的公開發售也推迟到了9月份,進入了第三季度的最后一個月。

更令消費者們氣憤的是,該產品預售期間宣傳價格為2499元,但正式發售時價格漲至3299元,漲幅達800元。

「推迟發貨、發售以及產品漲價,最大的可能性便是供應鏈出了問題,可能是良品率達不到標準堆高了成本,亦或是其對自身供應鏈整合能力沒有充分預估。」前述行業內人士向鰲頭財經表示。

當下的業界共識是,智能眼鏡面臨着「不可能三角」,既性能、輕量、續航難以兼顧。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廠商與供應鏈共創,而單一廠商的銷量並沒有打動供應商的能力,「不可能三角」的破除便也無從談起。

除了供應鏈尚不成熟,行業還面臨着發展路徑不清晰的問題。產品的發展方向是成為高性能智能硬件還是成為生態載體?

「就前者而言,AI智能眼鏡缺乏‘殺手級應用’,其目前提供的翻譯、導航、拍照、錄像等功能,手機都能完成,智能眼鏡在單一功能上表現也不如成熟設備;就后者而言,在生態和場景上大廠更具有優勢,如小米眼鏡是其‘人車家戰略生態’的一部分,而Rokid等中小型廠商只能仰人鼻息。」行業分析人士向鰲頭財經表示。

事實如此,在Rokid此前的宣傳中,搭載通義千問大模型、與支付寶合作的看一下支付都是其宣傳的賣點,但當夸克AI眼鏡問世,通義千問大模型、高德導航、支付寶支付、淘寶拍立淘等阿里生態的功能都成為「基礎設施」,與阿里的「親兒子」相比,Rokid此前宣傳的生態優勢將無從體現。

在外界看來,隨着大廠的進入,智能眼鏡在國內市場的扛旗者還未出現便會經歷一輪洗牌,而以往的行業案例則告訴我們,洗牌中,中小型廠商往往先下牌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鰲頭財經」(ID:theSankei),作者:張飛濤,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