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9 13:34
(來源:中國建設新聞網)
轉自:中國建設新聞網
今年重陽節前夕,貝殼公益與《人物》雜誌聯合舉辦「人生的午后」銀齡生活主題沙龍,雙方共同打造的《老去,我們準備好了嗎?社區銀齡生活觀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佈。這份基於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的《報告》,勾勒出中國當代老年人具體而微的真實生活圖景,並圍繞「如何體面老去」這一命題展開探討。
沙龍現場,多位學者、公益實踐者等齊聚一堂,從身體、心理、家庭及社區等多個維度,對《報告》的核心議題進行了解讀和探討。
《報告》揭示:衰老包括身體功能衰退以及缺失自我價值的恐懼
《報告》由415份公眾徵集內容和麪向全國55歲及以上人羣的4273份問卷訪談構成。《報告》發現,衰老不僅是身體功能的衰退,更伴隨着「薛定諤的記憶」和對自我價值失落的恐懼。一位58歲的受訪者坦言:「樣貌的改變,越老越難看,不被人喜歡。」另一位63歲的受訪者則道出了更深層的悲哀:「不管在日常生活上,還是心理情感上,如果事事需要依靠別人,是一種悲哀。而這種悲哀不是老人所願,纔是最大的痛點。」
《報告》揭示了照護關係中的困境。獨生子女一代成為承受壓力最重的羣體,他們分散在各大城市,最怕深夜來自老家的電話鈴聲。同時,「年輕老人」照顧「年老老人」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現實,代際關係在養老重任下經歷着新的考驗。
《報告》指出,在空間與科技層面,家庭內部因缺少適老化設計而充滿隱患;外部世界因數字鴻溝而變得步履維艱。從不會操作手機,到難以快速適應新事物,許多老人有「被拋棄」感。
沙龍現場:多元對話,尋求「老去」的更多可能
針對《報告》揭示的複雜圖景,沙龍現場的討論提供了多元的視角與出路。
主持人、演員倪萍在演講中分享了她的「人生午后」。66歲的她,依然活躍在綜藝舞臺,學習新知識,堅持寫作和繪畫。她認為,年齡不應當是界限。她以自身的活力證明,老年可以是又一個探索自我、揮灑色彩的階段。
在「看得見和看不見的老年疾病」對談中,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中心主任孫曉紅表示,隨着人越來越長壽,「年輕老人」照顧「年老老人」越來越普遍。孫曉紅認為,「年輕老人」同時面臨體力上和心理上的壓力,身心俱疲,「我們更需要培養專業的、能夠照護老人的、有技能的羣體。」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山大學特聘教授景軍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從照護者困境與社會認知角度,探討了在生命長度與尊嚴之間尋求平衡的艱難與必要。胡泳提出,公眾對於「老去」存在幾個較大誤區,比如把老去和衰弱、疾病混為一談,或者把養老當做純粹的個人問題。景軍表示,AI(人工智能)的研發和應用,對於老齡化服務會有突破性的進展。但他提醒,公眾對技術的期待不要過高,「社會更需要一個多元的養老系統。」
關於居住空間,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燕珉強調,適老化改造的核心是「精細化和人性化」,其最終目的就是「讓老人能儘量自己照顧自己,維持自尊,讓老人自立生活的時間更長」。
貝殼公益:從社區實踐到系統性迴應,讓困境「被看見」
本次《報告》的發佈與沙龍的舉辦,是貝殼公益在社區助老領域深耕七年的一次系統性總結與呈現。
貝殼找房副總裁、貝殼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賈生平在《報告》序言中寫道:「2018年貝殼公益在社區調研時,一個原本不在問卷設計中的需求——‘學習智能手機’——卻被老人們主動提及最多。這讓貝殼公益意識到,老年人真實而迫切的聲音此前並未被真正聽見。」
基於這一洞察,貝殼公益從「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為起點,逐步將服務範圍擴展至「我來教您防跌倒」「穩當當計劃」(樓道扶手安裝)及「獨居守護計劃」(為獨居老人安裝跌倒報警器),迴應着老年羣體在數字鴻溝、居家安全、社會價值與親密關係等方面的需求。這是貝殼作為居住領域服務商,在社會責任履行和美好社區建設中交出的答卷。
貝殼公益表示,「老年困境」是一個羣體的困境,是不同個體具體問題的總和。貝殼公益能力所及的僅是其中一部分,而發佈《報告》、舉辦沙龍,正是希望搭建一個平臺,讓銀發羣體的真實生存狀態被更多人「看見」,從而推動更多社會力量加入到問題的解決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