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新晉女首富誕生,1400億

2025-10-29 16:51

最新發布的《2025胡潤百富榜》顯示,鍾慧娟以1410億元的財富取代宗馥莉,成為新晉女首富。

鍾慧娟,醫藥圈並不陌生——她是港股上市公司翰森製藥創始人、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早年畢業於化學專業,鍾慧娟從教師崗位轉戰醫藥圈,最終坐擁一家上市公司。

而她的丈夫孫飄揚,同樣大名鼎鼎,如今管理着市值5000億港元的恆瑞醫藥。夫妻兩人分別做出了一家千億上市公司,即便放眼整個中國創投圈也是絕無僅有。

鍾慧娟身家大漲背后,是她所執掌的翰森製藥今年市值從900億一路上漲到2000多億港元,成為生物醫藥集體爆發的一抹縮影。

市值2000億,她成為新晉女首富

一切始於三十年前。

鍾慧娟是江蘇連雲港人,1982年從江蘇師範大學化學專業本科畢業后,成為連雲港延安中學的一名化學老師。后來鍾慧娟從人民教師轉型創業,進軍醫藥圈,這離不開她的丈夫孫飄揚。

1995年,孫飄揚和一名香港投資人組建一家新企業——豪森藥業,也就是翰森製藥的前身。但當時孫飄揚已經是連雲港製藥廠廠長,抽不開身。於是,鍾慧娟便辭掉老師的工作,加入翰森製藥,承擔起管理公司的重任。

起初,翰森製藥以仿製藥起家。1997年,公司拳頭產品、抗生素藥「美豐」投入市場,當年實現收入3000萬元。2003年,公司成為全國醫藥百強企業。

但鍾慧娟並未止步於仿製藥,而是未雨綢繆——加大對新葯物的研發投入。官網顯示,翰森製藥已成為一家創新驅動型製藥企業,重點關注抗腫瘤、抗感染、中樞神經系統、代謝及自身免疫等重大疾病治療領域。2019年6月,鍾慧娟站上了港交所IPO舞臺。

鍾慧娟財富大漲離不開創新葯行業的爆發。

今年初,翰森製藥市值約900多億港元,此后不少創新葯企迎來估值修復,股價翻倍上漲。如今,翰森製藥最新市值超2000億港元,公司股價年內累計漲幅超100%。根據最新發布的「胡潤百富榜」,鍾慧娟財富比去年增長600多億元,憑藉1400億元財富,首次問鼎中國女首富。

在這個月,鍾慧娟拿下一個大單——公司將一款在研CDH17靶向抗體偶聯藥物(ADC)HS-20110在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權益,授權給跨國醫藥巨頭羅氏。翰森製藥將獲得8000萬美元的首付款、最高14.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也就是説,僅一款藥翰森製藥就賣出百億。

儘管執掌着千億醫藥帝國,但鍾慧娟為人低調,鮮少露面。

醫藥圈最牛夫妻檔

醫藥圈的「夫妻眷侶」不在少數,但像鍾慧娟和孫飄揚這樣,各自執掌一家千億上市公司的並不多見。

孫飄揚和鍾慧娟同是江蘇老鄉。1958年,孫飄揚出生於江蘇淮安金湖,本科就讀於中國藥科大學化學制藥專業。畢業后,兩人都被分配到連雲港。孫飄揚來到連雲港製藥廠擔任技術員,也是恆瑞醫藥的前身。

1997年,連雲港製藥廠改制更名為江蘇恆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孫飄揚擔任董事長一職。2000年10月,恆瑞醫藥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為A股「藥王」。

今年5月,孫飄揚帶領恆瑞醫藥正式登陸港交所,實現「A+H」兩地上市,最新市值超5000億港元。上半年,創新葯行情走高,疊加恆瑞醫藥實現營收、淨利潤雙創新高,再次帶動一波漲幅。

兩人已年過花甲,此前孫飄揚還曾短暫「退休」。現在,家族二代悄然走向臺前。

女兒孫遠,同樣低調,只能從翰森藥業公開年報看到她的成長軌跡——出生於1987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生物醫學專業。有意思的是,畢業后孫遠曾在知名投資機構弘毅投資任職分析師。2015年,她擔任翰森製藥執行董事,主要負責集團研發戰略、業務發展、投資戰略及科學發展提供指引。

根據公司年報,鍾慧娟通過家族信託持有翰森製藥的股份。而該家族信託的受益人正是孫遠。不過目前她尚未在恆瑞醫藥任職,孫飄揚也曾透露,恆瑞醫藥今后運營將選擇職業經理人模式。

今年,醫藥盛產富豪

這場醫藥財富盛宴,來得實在猛烈。

不止鍾慧娟、孫飄揚夫婦,今年創新葯賽道,尤其是涉及抗癌藥領域的幾位企業家財富同樣增長顯著。比如,來自四川的企業家朱義,憑藉一筆現象級License-out(對外授權)受到追捧,他執掌的百利天恆今年股價一度漲至超380元,個人登頂四川首富。

還有康方生物,今年股價一路走高,從年初的58港元一度上漲至179港元,創下歷史新高,這一幕也為創始人夏瑜帶來超級財富。

目之所及,今年醫藥圈涌現一波富豪。

這背后,離不開生物醫藥爆發。隨着中國資產重估,A股、港股市場均迎來不同程度回暖。其中又以創新葯板塊表現突出——歌禮制藥、德琪醫藥、科濟藥業、和鉑醫藥……十倍股頻現,「趕上這波行情的人都賺翻了」。

細究下來,推動這輪行情的核心動力,正是密集發生的超級BD交易。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葯BD交易總額達635.5億美元,已超2024年全年,其中單筆超10億美元的交易達16筆。就在上周,信達生物宣佈與武田製藥達成總金額高達114億美元的合作交易,再次刷新中國創新葯出海的金額紀錄。

用投資人的話來説,中國生物醫藥終於迎來厚積薄發的一幕。

沒人想錯過這場盛宴。港交所門前,等候聆訊的公司早已排起長龍。僅9月,就有14家醫藥企業宣佈赴港上市。而昨天,科創板就迎來兩家生物醫藥公司,禾元生物和必貝特。

不過,隱憂也開始浮現——最近幾個月,創新葯板塊悄然進入調整期,部分頭部創新葯企業也出現明顯調整。翰森製藥宣佈與羅氏BD交易后,股價上漲並不如預期中明顯;9月16日,藥捷安康一天之內從2600億港元跌回700多億港元,令人心有余悸。

我們都在見證着這些激盪景象。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投資界」(ID:pedaily2012),作者:吳瓊,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