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策劃人手記——2025年上半年A股數據解讀:板塊分化與中國經濟發展態勢

2025-10-29 16:00

(來源:何支濤)

我們每個人看待一件事物,都會有自己的立場、觀點及情緒。

但數據不會有立場、觀點及情緒,數據是冷冰冰的,也是客觀的,同時是藴藏着大量信息的。

A股上市公司總數量5400多家,僅佔中國6000萬家企業不到萬分之一,可以説是中國所有企業中質量最高、最具競爭力的羣體,所以這個羣體就提供給諮詢人觀察中國經濟的一扇窗子。

其最有價值的是,你可以透過這扇窗,大致看清中國目前的大盤、板塊、趨勢及底層動力。

根據公開信息,中國企業總數、增值税一般納税人企業數量及A股、創業板、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如下:

中國企業總數:截至2025年1月10日,中國實有登記註冊經營主體數量1.89億户,其中企業6086.7萬戶。

增值税一般納税人企業數量:根據國家税務總局2023年發佈的統計年報顯示,全國一般納税人數量約1200萬戶,佔全部增值税納税人的35%左右。

A股上市公司數量:截至2025年8月31日,境內股票市場共有上市公司5435家,其中僅發A股公司5195家。

創業板企業數量:截至2025年10月8日,根據數據庫查詢結果,創業板企業數量為2460家。

科創板企業數量:截至2025年10月8日,根據數據庫查詢結果,科創板企業數量為957家。

01

核心數據全景:各板塊業績表現

(一)A 股整體:營收微增,盈利修復態勢鞏固

根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發布的半年度報告,2025年上半年A股5432家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呈現「營收穩中有升、盈利增速回暖」的特徵,具體數據如下:

銷售額(營業收入):合計達35.01萬億元,同比增長0.16%;第二季度單季營收18.11萬億元,同比增長0.43%,環比增長7.15%,顯示二季度復甦動能增強。

淨利潤:合計實現3萬億元,同比增2.54%,增速較2024年全年提升4.76個百分點,盈利修復趨勢明顯。

研發投入:超8100億元,同比增長3.27%,凸顯企業在存量競爭中對「價值創造」的重視(契合德魯克「做對的事」的效能邏輯)。

歐賽斯點評:A股5432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同比增長 0.16%,基本上可以推斷中國6000萬家企業整體營收是下滑的,其中艱難的比例應該不少於20%。

(二)創業板:高增長領跑,科技屬性驅動效能釋放

創業板作為成長型企業聚集地,上半年業績表現遠超市場整體,印證「聚焦核心賽道(效能)+優化運營(效率)」的增長路徑:

銷售額:同比增長9.03%,顯著高於A股整體 0.16%的增速;

淨利潤:同比增長11.18%,增速為全市場核心板塊最高;

研發強度:達4.89%,高於A股平均水平,體現對「核心能力建設」的戰略投入(未陷入「砍研發降本」的誤區)。

歐賽斯點評:創業板2460家上市公司上半年銷售額同比增長9.03%,淨利潤同比增長11.18%,説明國家推動的新質生產力效果是明顯的,新質生產力板塊與常規行業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創業板及科創板的數量還不足以讓中國完成產業的升級換代。

(三)科創板:營收利潤雙增,硬科技效能轉化顯著

科創板以「硬科技」企業為核心,上半年業績延續增長態勢,3家已披露業績快報的公司均實現高增長,板塊整體數據如下:

銷售額:同比增長4.90%,雖低於創業板但高於 A 股整體;

淨利潤:未披露整體增速,但樣本企業表現亮眼 ——百濟神州營收增46.00%、淨利潤增115.63%,天德鈺營收增43.35%、淨利潤增50.89%;

研發強度:11.78%,為全市場最高,印證「硬科技研發(效能投入)→ 產品競爭力(效率落地)→ 利潤增長」的傳導邏輯。

02

行業分化:雙增與雙降領域的效能差異

19個門類行業中,7個行業實現營收正增長,10個行業實現淨利潤正增長,分化背后是「是否找準價值方向(效能)」的核心差異。

(一)銷售額與淨利潤「雙增」行業:聚焦效能,創造增量價值

這類行業均精準抓住「用户需求、技術升級或全球化機遇」等「對的事」,再通過效率優化實現盈利增長,典型代表包括:

製造業:營收增4.73%、淨利潤增7.75%,細分領域表現突出——有色金屬(淨利增36.55%)、塑料製品(淨利增19.59%)受益於價格上漲與需求回暖,光模塊(淨利翻倍)、PCB(淨利增近50%)依託海外訂單高增長實現效能轉化;

新能源汽車:淨利潤增長超30%,通過「技術迭代(效能)+ 供應鏈優化(效率)」突破存量競爭;

家電行業:營收與淨利潤均增超9%,聚焦「智能化、健康化」核心需求(效能),避免「低價內卷」 的低效競爭;

消費電子:營收增24.82%,依託「終端升級需求」 與「全球化佈局」實現價值增長;

新型消費場景:寵物經濟(淨利增 40.29%)、IP 經濟(淨利增 54.90%)精準捕捉年輕羣體情緒需求(效能定位),成為消費復甦新引擎;

船舶製造:淨利潤增135.33%,依託「全球訂單轉移」的效能機遇,出口交貨值增38.6%;

創新葯:未披露具體增速,但「出海BD交易總額超去年全年」,體現「研發管線建設(效能)→ 海外授權(效率)」的價值轉化。

(二)銷售額與淨利潤「雙降」行業:效能缺失,陷入低效循環

這類行業多未找準「存量競爭中的價值錨點」,或陷入 「盲目降本(砍效能投入)→ 競爭力下滑→ 業績低迷」 的陷阱。由於公開數據未明確列出全名單,結合市場特徵與存量競爭邏輯,推測包括:

傳統零售業:部分企業未轉型「社區化、數字化」(效能缺失),仍依賴「線下擴張+促銷引流」的低效模式,導致營收利潤雙降;

部分傳統制造業:未聚焦「高端化、綠色化」轉型(效能模糊),反而砍研發、降品質以控成本,陷入「低價競爭→ 利潤壓縮」循環;

低端服務業:未挖掘「細分場景需求」(如未轉向 「體驗式服務」),僅靠「裁員降本」維持運營,導致用户流失與營收下滑。

03

數據背后的中國經濟發展態勢:效能驅動的

「結構性復甦」

結合德魯克「效能優先於效率」的邏輯與A股數據,中國經濟正呈現「總量穩、結構優、效能引領增長」的核心態勢:

(一)增長動力:從「規模擴張」轉向「效能創造」

A 股整體營收微增(0.16%)但淨利潤增速(2.54%)顯著更高,創業板、科創板高研發投入+高增長的特徵,印證經濟增長動力已從「粗放式規模擴張」轉向「精準化效能創造」——企業不再依賴「擴產能、搶份額」的低效競爭,而是通過「聚焦核心客羣、打磨核心產品、佈局核心技術」(效能)實現增長,契合存量競爭的本質規律。

(二)結構優化:「硬科技+新消費」成為效能增長雙引擎

硬科技引領產業升級:科創板(研發強度11.78%)、創業板(研發強度4.89%)的高增長,疊加光模塊、創新葯等細分領域的爆發,顯示「科技研發(效能投入)」已成為製造業升級的核心動力,避免陷入「低端內卷」;

新消費激活內需潛力:新能源汽車、寵物經濟、IP經濟等雙增領域,精準捕捉「品質化、個性化、情緒化」的消費新需求(效能定位),而非依賴「價格戰」的低效刺激,體現內需市場的「高質量復甦」。

(三)全球化:從「產品出口」到「效能輸出」的進階

上市公司境外收入達4.90萬億元,同比增長4.50%,佔比連續三年提升,且增長集中在「高附加值領域」——船舶製造依託「技術優勢」搶全球訂單,創新葯通過「研發成果」實現海外授權,印證中國企業全球化已從「低成本代工(效率)」轉向「技術+品牌(效能)」輸出,抗風險能力與利潤空間顯著提升。

04

結語:效能是存量時代的「增長通行證」

2025年上半年A股數據清晰印證德魯克的論斷:在存量競爭中,「做對的事(效能)」是增長的前提,「把事做對(效率)」是盈利的保障。創業板、科創板及雙增行業的高增長,均源於對「核心技術、用户需求、全球化機遇」等效能方向的精準把握;而雙降行業的低迷,則多因陷入「盲目降本、忽視價值創造」的低效循環。

對中國經濟而言,這種「效能驅動的結構性復甦」更具可持續性——它意味着經濟增長不再依賴「總量刺激」,而是靠「每個企業找準價值錨點、優化資源配置」的微觀活力。

這也為企業提供了明確啟示:在存量競爭中,與其糾結「先降本還是先增效」,不如先找準「能創造價值的事」,再圍繞它優化效率、精準控本,這纔是穿越周期的核心邏輯。

歐賽斯服務過的新冠軍品牌有:

1.料酒大王:老恆和

2.醋大王:恆順香醋

3.黃魚大王:裕鮮舫

4.甲魚大王:明鳳甲魚

5.OTC之王:華潤三九

6.東北冰激凌大王:德氏

7.中國掛麪大王:克明面業

8.中國麪食領導品牌:白象

9.中國電動車領導品牌:愛瑪

10.中國船舶動力領導者:中船集團711所

11.中國門窗行業隱形冠軍:好博窗控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