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9 15:18
「富二代」創業未成的例子雖不鮮見,但「速生速死」者並不多。
而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之子李星星,就經歷了這麼一遭。其於今年5月初創辦的具身智能公司OneStar一星機器人,不久前被曝已原地解散。有接近一星機器人高管的知情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該消息屬實。
這幾乎是一場閃電式的興衰。短短5個月間,一星機器人組建了豪華配置的團隊,拿下兩輪數億元融資,發佈產品「星輪1號」輪式雙臂機器人,然后突然人去樓空。
沒人能料到,這個明星公司竟沒能活到員工轉正。
豪華配置出場
年僅五個月的一星機器人,不差人,也不差錢。
作為項目發起人的李星星,在投資和管理上有自己的成績。2022年,其以5.17億元入主實控人被拘、陷入債務危機的磷化工企業澄星;兩年間,澄星在李星星的帶領下走回正軌、扭虧為盈,並摘掉了ST的帽子。去年底,其投資的晶科電子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一星機器人董事長潘運濱,一直在科技領域做管理者,曾擔任吉利衞星板塊總裁,現任吉利旗下半導體公司晶能微電子CEO。
這家俱身智能初創企業的科研團隊也堪稱豪華。公司聯合創始人、CTO丁琰,是上海AI Lab的明星研究員,曾在Ford、Meta等機構從事機器人感知與控制研究;國內頂尖大學的知名團隊,以及國際知名的FastUMI數採團隊,也被一星機器人納入麾下。
資本響應得也十分迅速。今年8月,一星機器人官宣完成「親友輪」融資,由來自吉利生態體系的曹操出行、晶能微電子等投資;9月,其完成數億元種子輪融資,囊括了BV百度風投、同創偉業、銀河通用、藍黛科技、中新集團等不同類型投資者。
在具身智能的熱潮中,這樣的陣容被外界寄予厚望。彼時,一星機器人也被視為吉利加碼機器人的又一重要佈局。
但好景不長。
種子輪融資一個月后,有消息稱一星機器人已原地解散,其公眾號內容也已被清空。有媒體隨即前往其辦公室所在地,發現公司名稱和logo已被拆除,僅剩部分員工留守。丁琰的社交媒體自我介紹中,一星機器人CTO/聯創這段經歷,也已被其標註了結束時間「25.10」。
據未來汽車Daily援引內部人士消息報道,一星機器人突然解散的原因是「基於《台州宣言》(吉利控股戰略轉型文件)和‘一個吉利’的大整合策略,吉利認為一星和千里科技的定位有衝突,會存在內耗」。
公開資料顯示,千里科技前身是吉利此前收購的力帆科技。去年底,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出任董事長,今年初公司正式更名。9月底,千里科技舉辦品牌發佈會,提出「AI+車+機器人」的願景,李書福親自為這場活動站臺,並對印奇説:「這是屬於你的時代。」
「戰略重疊確實是原因之一。」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表示,一星機器人與千里科技存在直接競爭關係,比如二者均瞄準具身智能的工業場景應用。「一星機器人傳出解散消息的同時,千里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顯然,在集團整體戰略中,千里科技已被提升至更高的優先級。」
事實上,大公司早期採取內部賽馬、多點佈局的策略激發創新,在行業不確定性開始降低、商業化窗口尚未打開時收攏火力,集中資源支持主線公司的做法並不鮮見。在張孝榮看來,這可能正是一星機器人快速迎來終局的背景。
倉促謝幕背后
不過,在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看來,李星星在創辦一星機器人時便清楚千里科技的發展方向,因此將一星機器人解散歸因於吉利必須放棄一方的説法並不準確。
張毅認為,核心的原因在於資金難以為繼。「(人形機器人)這條路線過於漫長,需要很多的資金、很長的煎熬,面對很多的不確定性。這對於李星星來説,恐怕難以承受。」
這折射出的也是當下具身智能賽道的共同困境——商業化元年從去年喊到今年,但行業距離真正的商業化仍然很遠。
這並不意味着人形機器人賣不出去。相反,今年以來,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優必選均先后刷新了訂單金額,單筆最大達2.5億元。
但綜合國內外多份研究報告,目前來看,全球大多數人形機器人仍主要應用於科研、展示和原型測試階段,還沒有哪款真正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當前技術成熟度與規模化商業應用之間依然存在巨大落差,或者説,還沒有真正落地。目前的產品主要是研究工具,而非生產力工具。」張孝榮表示。
張毅則更直白地形容,當前的人形機器人仍停留在「花拳繡腿」階段。「我不否定其未來潛力,然而無論是從零部件、智能程度、續航能力等軟硬件角度考慮,還是從成本等經濟角度來考慮,人形機器人的技術成熟度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若要實現真正商業化,恐怕需要上百億甚至千億的資金與長期積累。」
在張孝榮看來,行業想要實現真正的產業化落地,必須跨越三道鴻溝:其一是成本,需要通過核心零部件的進一步國產化和規模化來不斷降本;其二是通用性,當前具身大模型尚未成熟,機器人缺乏泛化能力;其三是工程化鴻溝,需要行業在系統集成度、穩定性、壽命和維護成本上向工業級標準不斷靠攏。
今年7月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騰訊論壇上,騰訊首席科學家、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主任張正友也對媒體談及,目前具身智能尚未進入價格高昂但用户量較多的「大哥大時代」,更遑論「iPhone時代」。
簡而言之,如今的具身智能創業,仍是一場燒錢買未來的遊戲。這也就解釋了,隨着資本與流量的湧入,快速組隊、空降明星科學家、高調融資為何能成為賽道常態。
然而如今一星機器人的驟然退場提醒着人們,這場遊戲的入場券並不便宜,且拐點尚遠,誰能抵達終點,誰又在下一秒就會被淘汰,實難預測。
作者:石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