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9 15:33
近期港股科技板塊經歷了一段震盪行情,這主要受到海外不確定性上升的影響,例如特朗普關税政策的搖擺、美國政府停擺的持續以及區域性銀行信貸風險等事件性衝擊。然而,這些外部擾動並未動搖板塊的內在根基——南向資金持續流入,年內淨買入規模突破萬億港元,上市公司回購總額超過千億港元,板塊估值更處於歷史相對低位。
隨着全球AI產業浪潮的持續推進與國內科技企業的創新突破,港股科技板塊中長期向好的趨勢並未改變。當前市場的波動更多源於情緒面的宣泄,而非基本面的惡化,反而為佈局AI產業鏈、智能駕駛等核心賽道提供了難得的窗口。本期我們將從基本面出發,深入剖析港股科技板塊中長期的產業發展脈絡。
從產業演進階段來看,第一階段「估值修復」已在年初基本完成。目前港股互聯網龍頭的12個月遠期PE普遍回升至20倍以上,市場交易邏輯從「極端悲觀情緒修正」轉向「合理估值中樞迴歸」。第二階段「盈利驗證」正逐步展開。自二季報以來,AI對主營業務的邊際貢獻開始顯現:雲業務收入增速回升、廣告與遊戲的運營槓桿改善、費用率逐步下降。與此同時,市場定價模式也迴歸到SOTP混合估值體系:那些競爭壁壘穩固的垂直領域龍頭率先獲得估值溢價,而高彈性的新業務(包括AI、雲服務、出海及即時零售等)則被拆分單獨估值,板塊整體從單一的EPS錨定,轉向「護城河深度+分部折現」的雙軌定價機制。第三階段「估值擴張」仍需等待覈心AI應用實現規模化商業化的明確信號。當前下游應用場景(如Agent、多模態、自動駕駛、企業級SaaS等)仍處於從0到1的探索階段,一旦在GMV、付費率或貨幣化強度等方面出現可複製的拐點,整體估值區間有望迎來系統性的上移。
在AI產業大趨勢不變的背景下,板塊未來的成長空間將主要取決於AI所能撬動的增量業務規模,以及這些業務該如何被合理定價。聚焦港股科技板塊,雲業務依然是當前最直接、最可量化的投資主線。從市場需求來看,參照美國市場的發展經驗,中國雲服務市場仍有數倍的成長空間。若以雲支出佔企業IT預算及GDP的比重作為參考,長期市場規模預計有望實現四倍以上的增長。在需求持續擴張的同時,互聯網巨頭憑藉其先發優勢與生態壁壘,有望佔據市場的主要份額。
圖:中國雲市場的長期空間:對標美國,仍有四倍上行空間

數據來源:JPM研究
中國雲業務生態:頭部互聯網企業具備較大優勢

數據來源:JPM研究
綜合來看,當前港股科技板塊的投資邏輯清晰:生成式AI需求持續爆發,互聯網龍頭企業「AI驅動+高毛利」的商業模式已經得到驗證,而估值仍處於歷史低位,具備情緒修復與價值重估的雙重潛力。短期來看,政策面持續釋放「支持健康發展」的積極信號,行業競爭格局趨於緩和,消費基本盤保持穩健,為企業盈利提供了安全邊際;中長期而言,AI雲服務、廣告及企業軟件等業務將開啟第二增長曲線,收入結構的優化升級疊加充裕的現金流,板塊估值中樞有望迎來系統性提升,當前配置價值顯著。
而投資者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隨着港股科技ETF產品數量快速增加,面對琳琅滿目的選擇,難免產生「選擇困難」:究竟哪一隻產品更貼合自己的配置需求?易方達指數團隊對此提出「一題三解」的策略思路:若希望一鍵配置橫跨港股與美股市場的中國互聯網龍頭,相關產品旗艦QDII產品——中證海外互聯ETF(513050),該產品騰訊、阿里等權重股佔比突出,歷史超額收益表現領先;若更看重AI產業鏈的全面佈局,從上游芯片至下游應用全覆蓋,恆生科技ETF易方達(513010,場外聯接A類:013308;C類:013309)是更精準的工具選擇;若受投資範圍限制,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513040)則通過分散均衡的港股通持倉,提供相近賽道的有效替代敞口。
綜上,三隻產品定位清晰、互為補充:追求龍頭集中度的可選513050,聚焦AI全鏈佈局的可選513010,聚焦軟件的則可直接關注513040。投資者不妨從自身需求出發,靈活選擇適配工具,把握港股科技板塊的配置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