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9 20:45
股市是否已抵達短期高點?一個值得警惕的新數據或許能給出線索:企業內部人士——即公司高管與董事——的看空情緒已達到1974年以來的峰值。這一信號疊加投資者情緒分化與估值高企的現狀,讓市場短期走向充滿變數。
Vickers Insider Weekly追蹤的數據顯示,全市場所有交易所的一周內內部人士賣出/買入比率近期觸及17.32。在該指標體系中,數值高於6即視為看空信號,低於2則為看漲信號,17.32的讀數已遠超正常區間,凸顯內部人士的謹慎態度。
作為最瞭解公司經營狀況的羣體,內部人士憑藉其獨特的信息優勢(在合規前提下)進行交易決策,其行為往往反映對行業景氣度的真實判斷。當前這種謹慎情緒已蔓延至經濟各領域,其中信息技術、公用事業和醫療健康行業尤為突出。
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一周賣出/買入比率更創下27.25的驚人紀錄。對比歷史數據,2007年2月該指標曾達到16.15,而不久后便爆發了全球金融危機,引發了近代史上最嚴重的熊市之一。
內部人士的極端謹慎並非孤立信號,它與另外兩個警示性數據形成呼應。
其一,投資者情緒極度樂觀。從逆向投資角度看,這恰恰是危險信號——市場往往在大眾情緒走向極端時出現反轉。
10月15日,Investors Intelligence的看多/看空比率為3.5,前一周更是達到3.7。歷史經驗表明,當市場情緒觸及此類高位時,往往伴隨股市回調和投資者熱情降温。
散户投資者成為當前市場反彈的主要推動力,截至2025年4月末,其市場份額已達36%,遠高於長期平均的12%,且連續22周保持淨買入態勢。
其二,估值處於歷史高位。標普500指數的遠期市盈率近期達到22.5倍,而市場長期平均水平遠低於這一數值。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英國央行均警告,美股估值和結構性集中度正接近歷史峰值,標普500指數前五大科技企業市值佔比已達30%,為50年來最高水平,這種高度集中使市場在預期逆轉時極易遭受衝擊。
牛津經濟研究院更是指出,當前AI主題推動的市場表現具備典型泡沫跡象,包括股價快速上漲、行業權重過高及估值脱離真實價值等。
儘管警示信號頻現,但將內部人士的看空情緒簡單等同於「清倉信號」並不妥當。
首先,內部人士的極端謹慎更多反映對高估值的擔憂,而非預判災難性下跌。其賣出/買入比率創下極值,主要源於內部人士買入意願低迷,而非拋售規模激增。
Vickers Insider Weekly分析師賈斯珀·赫爾韋格(Jasper Hellweg)明確表示:「這並非預示熊市即將到來,而是表明市場容錯空間極小,股票對意外事件的敏感度正不斷上升。」
對於科技公司而言,內部人士減持更是常態——由於科技行業高管薪酬多以期權和股票形式發放,賣出股票往往是其兑現薪酬的方式,本身並非股價即將回調的信號。
其次,精準擇時幾乎是不可能的。股神巴菲特等資深投資者早已警示,試圖預測市場拐點是徒勞的。事后看,擇時似乎簡單,但實際上需要準確判斷賣出和買回兩個節點,稍有不慎便會陷入「賣太早」或「買太迟」的困境。Vickers Insider Weekly的姊妹刊物Argus Market Watch指出:「這一信號作為短期交易指標更為有效,不宜作為長期投資策略的依據。」
面對當前市場格局,「全盤拋售」並非明智之舉,內部人士的行為實則在提示投資者:避免追高,耐心等待更優入場時機。市場分析師普遍認為,短期內股市出現回調的概率正在上升。
William Blair經濟學家理查德·德沙扎爾(Richard de Chazal)在研報中提醒,近期關税政策波動和區域銀行相關消息引發的市場波動,已凸顯「股市估值的過度擴張以及投資者情緒的易變性」。儘管人工智能相關鉅額投資、美聯儲降息預期和強勁的企業盈利增長暫時支撐着市場,但這一局面將面臨越來越多的考驗。
橡樹資本管理公司聯合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Howard Marks)也建議,在當前高估值環境下,投資者不應期望過高回報,應適當獲利了結並採取更具防禦性的投資策略。
而華爾街機構則呈現分歧,奧本海默將標普500指數年終目標上調至7100點,摩根士丹利更是看到7200點,其依據包括AI應用普及、企業盈利彈性提升及降息預期等因素。
從減持主體來看,近期內部人士拋售最為集中的是表現亮眼的熱門科技公司,包括Carvana、CoreWeave、Atlassian、Meta Platforms、戴爾科技、Snowflake和Cloudflare等。但正如市場分析所指出的,此類減持更多與行業薪酬結構相關,投資者需結合公司基本面和行業趨勢綜合判斷,而非單純依據減持行為做出決策。
綜上,當前市場正處於「謹慎信號與支撐因素並存」的複雜格局。內部人士拋售潮、高估值與投資者情緒分化構成了短期風險點,但AI產業發展、寬松貨幣政策預期等因素仍在支撐市場。對投資者而言,理性的應對方式是:放棄追高衝動,保持倉位靈活性,利用可能出現的回調機會佈局優質資產,在風險控制與收益追求之間尋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