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人形機器人賽道現「三化」趨勢,第二輪數據閉環正式開啟

2025-10-29 13:35

隨着以AI大模型、傳感器、靈巧手等為代表的技術的成熟,以及商業化場景落地拐點的到來,人形機器人正呈現出顯著的「擬人化」發展趨勢。

近日,特斯拉CEO馬斯克在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宣佈,2026年一季度(預計2—3月)將發佈第三代Optimus,這款新品被描述為「形似人類套上機器人外殼」,真實度足以讓人「想戳一下驗證」。

國內方面,宇樹科技近日發佈UnitreeH2 機器人。據官方演示視頻,該機器人採用仿生人臉設計,搭配可穿戴服飾形態更接近真人,具備舞蹈、功夫表演等運動控制能力。

10月27日,國信證券發佈報告表示,特斯拉和宇樹機器人發佈新品動態,同時機器人設計和能力上也將更擬人化,表明人形機器人能力仍在快速提升,且朝着擬人化方向進步,持續看好人形機器人的長期投資機會。

作為AI技術最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具身智能正展現出巨大發展前景,並重塑相關企業的估值邏輯。目前,除特斯拉、宇樹科技之外,聯想集團、立訊精密、智元機器人、越疆科技等科技巨頭及具身智能企業,均在人形機器人「擬人化」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有力促進了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進程,形成「產業加速-企業價值升維」的正向循環。

「擬人化」突破背后的商業化轉折

特斯拉與宇樹科技產品的「擬人化」並非孤例,而是近來行業普遍發生的系統化突破,涵蓋設計、能力、個性化交互等諸多方面。

3月11日,智元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兼CTO彭志輝發佈靈犀X2的演示視頻,其不僅能走、能跑、能轉、能跳、能使用滑板車、平衡車及自行車,還能與人對話。

5月7日,聯想集團發佈首款搭載聯想樂享超級智能體的機器人「聯想樂享壹號」,並現場表演了一套太極拳動作,展現出媲美人類的肢體協調能力。該機器人在聯想集團線下門店部署時,不僅能像人一樣與顧客握手、打招呼,為顧客進行產品講解、推薦,還能「貼心」地與觀眾比心,引起外界廣泛關注。

此外如Figure AI的Figure 03、越疆科技的Atom、傅利葉智能的GR-3、立訊精密的智能家庭陪護機器人等,亦展現出類人的行動能力或情感化交互能力。

人形機器人的「擬人化」,對其產業化應用意義重大。數字華夏研究院院長劉迅分析稱,機器人「擬人化」的交互能力「不是單純爲了‘像’,而是爲了實現更順暢的交互體驗」。其進一步指出,展廳導覽、教育陪伴、情感陪護、家庭陪伴等場景中,對人形機器人的「擬人化」要求尤為突出。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CAAI)人機融合智能專業委員會主任張立華亦表示,機器人以人的形態「進化」,與現實世界更加適配,在技術上更具可操作性,也方便人類與機器人和諧相處。

國泰海通認為,人形機器人行業已經超越「能否行走」的初級階段,進入「為何人形」與「何以好用」的深層探索,其價值正從炫技的技術演示,轉向特定場景下的實用效能與作為通用研究平臺的開源價值。

正因如此,與人形機器人的「擬人化」並行的,是產業商業化拐點的到來。

今年以來,智元機器人與上海龍旗科技、原力無限與時華文旅、聯想集團與中策橡膠等億元級訂單,以及聯想創投增資維他動力拓展家庭服務場景,與星動紀元合作推動具身智能多行業場景落地應用,均普智能將具身智能機器人年產能從1000臺大幅提升至3000台以上等案例,已從零星個案,發展爲每個月均發生多起的密集事件。京東物流近日更是宣佈,未來5年將採購300萬臺機器人,全面投入物流供應鏈全鏈路場景,成為備受關注的超大規模機器人商業化案例。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機器人減速器的產品產量猛增1.2倍,增幅超過其他所有規模以上工業產品;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量則分別達到為59.48萬套、1350萬套,增長29.8%、16.3%,在統計局給出的細分表單中,分別位列第二、第五。

如果説機器人產量的高速增長,展現的是行業商業化落地的加速,身為機器人重要零部件的減速器的更快增長,則進一步預示着行業未來更快的發展。

人形機器人以「擬人化」為代表的技術突破與商業化落地,正吸引資本給予前所未有的關注,並重塑相關企業的資本市場估值。

根據IT桔子的統計數據,截至10月19日,今年該領域已發生投資事件132起,接近去年全年(69起)的兩倍。在二級市場,人形機器人亦在市場眾多熱門板塊中表現突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今年股價累計漲幅達到155.32%,越疆年內上漲超1倍。

聯想集團作為「技術+商業」雙突破的代表之一,亦開始引發投資者對其估值的重新審視。今年5月間,有投資者指出,聯想集團憑藉IDG的現金流、ISG的算力基建和SSG的高毛利服務,構建了完整的AI價值鏈。然而,當時股價對應2025年PE僅10倍,顯著低於科技巨頭平均25倍,這表明市場對聯想集團的價值可能存在低估。目前,隨着聯想集團股價震盪上行,其市值達到1432.74億港元,但PE仍僅為13倍。

市場分析認為,市場對聯想集團的低估,主要源於三大認知偏差,其中之一即是PC硬件標籤固化,忽視其SSG(方案服務)和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的科技屬性。公司最新財季中,PC外業務營收佔比已近半,證明聯想集團從PC硬件廠商到AI全棧服務商的深度轉變。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突破和行業轉折,有望進一步釋放聯想集團AI潛能,加速其估值邏輯的轉變。

技術與應用的雙螺旋邏輯

儘管行業成功開啟商業化進程,但要實現規模化的擴大和可持續性,仍存在一定瓶頸。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系統實驗室王堯認為,目前人形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還無法實現大部分的非結構化任務,完成任務的泛化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距離真正進入工業、服務業的諸多應用場景還存在一定差距。同時,具備實用功能、全尺寸的人形機器人整機產品價格還普遍較高,還需不斷控制成本。

近日,馬斯克在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宣佈,原計劃於2025年實現5000台Optimus人形機器人的量產目標擱置,量產時間推迟至2026年底,其解釋的原因即包括五指靈巧手的研發、電池續航、關節電機過熱以及軟件效率低等技術問題。同時,人形機器人尚未形成如汽車、電腦等成熟的供應鏈,特斯拉必須高度垂直整合,以降低產品成本,這意味着更長的籌備周期。

但行業普遍選擇在此時推進商業化,有其更深層次考量。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總監邢伯陽分析:「現在算剛剛啟動人形機器人第二輪數據閉環,核心是數據和具身智能驅動,即將人形機器人放在真實場景中去做初步的驗證和數據採集,這一輪完成之后機器人的效率會有明顯提升。此前,頭部公司已經差不多完成第一輪閉環,即用傳統規劃決策方式做,在模擬場景里實現閉環。」

上海某券商分析師亦表示,明年預計將有大批量人形機器人進入工廠環境應用,雖然屆時其經濟性價比可能尚未完全超越人力,但無論是本體廠商還是應用方,都有強大動力去大規模部署,目的是在真實場景中採集數據,不斷迭代模型、硬件和算法,加速技術飛躍。

「聯想樂享壹號」即是這樣一個顯例。作為聯想集團企業級智能體落地的關鍵「探路者」,有分析認為,「聯想樂享壹號」通過讓機器人在門店真實環境中運行,使「擎天」智能體平臺與終端場景實現連接,積累了大量真實場景數據,從而不斷優化模型算法,使其更適應終端設備的算力與存儲限制,推動大模型從「雲端」走向「終端」,讓未來的智能體更加智能、高效。

除AI智能體大腦之外,聯想集團機器人產品的靈巧手等關鍵零部件,也在實際應用中得到持續優化。如聯想最新一代晨星足式機器人GS搭載的100kg負載靈巧手,可靈活執行按鈕操作、斷路器復位、螺栓旋緊等高精度任務,真正實現「操作有度、作業有感」。其在220KV變電站中實現了自主巡檢與應急操作,重複定位精度達±5cm,已入選上海市智能機器人標杆應用。

近日,宇樹科技發佈UnitreeGo2實訓平臺,聚焦具身智能教育領域痛點,構建「理論-仿真-實操」全流程教學體系,目前平臺已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10所高校達成合作。國金證券表示,教育設備市場需求穩定,且客户粘性高;平臺為具身智能產業培養專業人才,解決「人才短缺」痛點。長期看,若公司能持續佔據教育場景入口,有望形成「人才-技術-生態」的正向循環,為后續拓展工業、服務場景奠定基礎。

智參智庫特聘專家袁博表示,不同於日本、美國等市場更偏重技術突破的發展路線,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遵循「市場驅動、小步快跑」的實用主義路線,聚焦從1到100的迭代突破。「背靠製造業體系和完整供應鏈,在明確的政策支持與‘機器換人’需求推動下,產業能夠快速試錯、持續優化,實現從原型到商用的高效轉化。

聯想集團、宇樹科技等案例亦向市場證明:從「擬人化」等技術突破,到商業化落地嘗試,再到商業化應用中積累數據、需求,進一步促進技術突破,人形機器人行業成功形成了「技術-應用」雙螺旋上升邏輯,從而進入新一輪加速發展階段。

此外,在成本方面,人形機器人企業的商業化佈局,亦融入了對中短期發展預期的考量。一些企業憑藉其先進的工程製造能力、資源整合能力與AI技術應用能力,已具備顯著降低人形機器人量產成本的條件。

比如,近日聯想集團南方智能製造基地通過「火種計劃」「光明計劃」,幫助戴盟機器人的Sparky1與跨維智能的DexForceW1Pro人形機器人實現量產,生產效率提升20%以上,製造成本降低10%。此前,聯想集團還幫助本末科技TITA輪足機器人實現量產,單位制造成本降低8%,效率提升30%。

中銀證券表示,未來兩年,人形機器人賽道有望呈現出「三化」趨勢:一是智能化深化,AI驅動的動作生成與認知控制將取代預編程邏輯;二是場景化拓展,從教育科研向製造、物流、安防等領域延伸;三是產業化提速,資本、政策與生態的合流將推動產業鏈標準化與規模化量產。仿生機器人的崛起代表着智能硬件正進入「具象表達」階段,有望為中國AI產業帶來新的增長引擎。

在此過程中,能更好實現估值邏輯重構與估值提升的,顯然更可能是聯想集團、宇樹科技等率先建立並完善「技術-應用」雙螺旋閉環,並在成本控制上獲得突破的企業。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