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9 13:11
金九銀十是招聘求職的傳統旺季,一些黑灰產從業者也開始「衝業績」,利用套路詐騙求職者。10月29日,針對誘導求職者參與「網絡刷單」、騙取錢款及倒賣簡歷等違法行為,BOSS直聘公佈了治理進展。
第三季度,平臺永久封禁涉刷單詐騙可疑賬號近2萬個,其中80%由系統主動攔截。向公安機關提供經覈查的詐騙團伙線索,協助破獲案件6起,抓獲嫌疑人144人。累計向求職者推送防刷單詐騙信息超3200萬次。
「簡歷工具人」出現
被倒賣的簡歷可能成為刷單騙局目標
據BOSS直聘公佈的信息顯示,不法分子通過「兼職」「副業」等名目模糊其違法行為實質,騙取求職者甚至部分HR為自己充當「簡歷工具人」,騙得其他求職者簡歷、聯繫方式等信息,並批量售賣給上游黑產人員。
根據公告提供的典型案例,某公司招聘賬號的管理者李某將正常招聘過程中獲取的簡歷,以3元一條的價格售賣給了在網上結識的黑產人員,獲利2萬余元。李某當前已被屬地公安機關立案調查;某團伙以「兼職」為名招募求職者,向求職者提供正規營業執照、對公賬户、公章等材料,讓求職者註冊實名招聘賬號,發佈虛假職位,並將獲取的求職者簡歷發給「老闆」。「老闆」收集簡歷信息后向黑灰產出售牟利。據警方提供的信息,涉事團伙獲利7萬元,當前已被抓獲。
利用李某這樣的「簡歷工具人」非法獲取簡歷,是黑產業的下游,而上游黑產人員獲得求職者個人信息后,則可能運用多種詐騙手段牟利;其中假借「刷單招聘」名義的詐騙行為,也被BOSS直聘重點提及:不法分子通過灰黑產渠道獲取求職者信息后,通過短信/郵箱發送「面試邀約」,誘導求職者「線上試崗」,試崗內容為下載不明軟件后充值刷單。
據悉,這類假招聘真刷單的騙局,不法分子往往會盡力誘導求職者離開招聘平臺到第三方平臺上進行溝通,繞開平臺監管。
BOSS直聘相關負責人建議,求職者儘量通過招聘平臺或官方渠道與招聘方溝通,不要相信不明來源的郵件、短信或電話,特別是自己沒有投遞某公司卻有面試/入職邀約。
如果招聘方執意要到第三方平臺上溝通,可通過平臺交換聯繫方式。一方面能夠覈實第三方平臺上的「溝通對象」確係平臺上的招聘者,另一方面如果后期出現糾紛,有利於求職者第一時間發起舉報。
AI提升治理效率
「簡歷工具人」識別準確率已達80%
在治理過程中,AI成爲了重要的「幫手」。
此外,在識別求職者被誘導充當「簡歷工具人」的場景下,AI模型第三季度的識別準確率已超過80%。
鎖定違規賬號后,平臺也能夠從風險源頭上有更多「着力點」。例如將HR的違規行為報至公司,督促公司進行整改。線索也可以被匯總提供至公安機關,配合執法。據悉,已有數十位「HR簡歷工具人」涉案接受調查。
BOSS直聘安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AI的支持下,風控系統一方面能看得更全面,綜合更多維度的招聘者特徵;另一方面能夠識別更準,讓人工的精力更多花在「刀刃上」。特別是在「簡歷工具人」的這類「噪聲」更多,人工複覈成本高的治理項目中,AI的價值更為突出。
此外,AI還能讓風控變得更敏捷,更快識別不同類型違規模式,構建精細化的風險識別模型,在短時間內完成違規賬號的識別與攔截,縮短違規賬號的存續周期。
招聘者倒賣簡歷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公示「簡歷工具人」有助提升求職環境對騙局「免疫力」
對於倒賣簡歷的犯罪行為,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岳屾山表示,在招聘求職場景下,求職者通常要提供求職簡歷,而簡歷中包含着求職者的姓名、聯繫電話、家庭住址或暫住地、求學或工作經歷等公民個人信息。一些不法分子根據「市場需求」瞄準特定對象,有針對性地通過獲取求職簡歷的方式,意在收集簡歷中的上述公民個人信息。其中不乏誘導招聘者以招聘為名收集求職者簡歷以獲取公民個人信息進行出售的情況。
此情形下,對於招聘者而言,招聘者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或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上述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甚至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個人信息的,均涉嫌構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祕書長陳音江表示,儘管從行業常識來看,「簡歷工具人」在絕對值和佔比上都屬於少數。但其潛在危害大,當前大眾認識度低,需要重點打擊並公示。
招聘平臺在治理過程中主動披露,核心原因在於透明本身就是治理的一部分——公示能夠提升整個鏈路中各個環節平臺的關注度、提升求職者與招聘者的警惕度。
同時,全行業應該在AI識別異常、企業共建治理、全鏈路風險提示等方向發力,提升求職招聘環境對騙局「免疫力」,讓「以招為騙」的灰色空間不斷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