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9 13:39
原標題:「配料表很乾淨」背后的隱祕
配料表透明,不是表面上的「配料簡單」,而是實質上的「成分公開」。每一種複合配料,都應該被拆解標註。
這兩年,胖東來的1升裝桃汁火了。
走進胖東來的飲料區,你會看到一個奇特的景象:消費者人手一瓶甚至一箱地往購物車里塞桃汁、橙汁。這些果汁售價13元一瓶,配料表簡單到令人心動——只有水、鮮榨果汁和濃縮果汁,而其打出的宣傳口號是「甜只來源於水果」。
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上,「配料表比我的臉還乾淨」成為這款果汁最高的讚譽。消費者們曬出配料表,紛紛感嘆終於找到了「良心產品」。
但與之相反的是,很多生產廠家卻在配料表上做起了文章,配料表並非像看起來的那麼簡單。
比如,當我們把「桃漿」、「果漿」這些看似天然無害的詞匯進一步拆解,會發現一個被精心隱藏的祕密——所謂的「配料乾淨」,可能只是一種巧妙的文字遊戲。
01、自有品牌狂歡
故事要從零售業的一場變革説起。
2024年,零售行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洗牌。根據壹覽商業的不完全統計,2024年,全國實體零售至少有超過12000家門店宣佈關閉,其中商超有782家。
2025年,洗牌還在繼續。壹覽商業的不完全統計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至少有1.71萬家門店宣佈閉店,涵蓋超過100家企業,其中不乏沃爾瑪、永輝超市、華潤萬家等大型渠道門店以及星巴克、必勝客、海底撈等頭部連鎖餐飲品牌。
從行業看,商超行業至少關閉720家門店,百貨關閉17家。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些零售商紛紛轉向發展自有品牌,尋求新的盈利和差異化路徑。
山姆會員店的自有品牌Member's Mark貢獻約40%的銷售額,截至2025年1月底,山姆在中國擁有53家門店,2024年其銷售額達到1000億元,會員費收入增長超35%。自有品牌產品成為山姆構建「別處買不到」競爭壁壘的核心武器。
盒馬鮮生、胖東來等渠道商也紛紛推出自營產品。根據《中國自有品牌發展研究報告(2024-2025)》,零售商開發自有品牌單品數逐年遞增。以華潤萬家新林大道店為例,在其更新的6000支商品中,900支為自有品牌,佔比15%。
這場自有品牌的狂歡,背后是零售商對利潤和差異化的渴求。相比銷售品牌商產品,自有品牌的毛利率要高出15-30個百分點。更重要的是,在消費者越來越追求「配料乾淨」的今天,自有品牌可以打造「健康」、「天然」、「0添加」的形象,獲取消費者的信任溢價。
山姆的小青檸汁就是一個經典案例。這款精選菲律賓小青檸,號稱「新鮮壓榨酸甜爽口」,全程冷鏈運輸的飲料,成為山姆的現象級產品。消費者評價「配料表賊乾淨」,主打一個「返璞歸真」。
胖東來的果汁更是將「配料乾淨」做到了*。據現場觀察,2024年1月,胖東來果汁銷量迅猛,不少顧客選購整箱帶走。配料表只有水和濃縮果汁,沒有白砂糖、香精、色素和防腐劑,這讓習慣了看到一長串化學名稱的消費者們,瞬間找到了「安全感」。
根據貝恩和凱度消費者指數合作的《2024中國購物者報告》,果汁品類里的NFC果汁、百分百果汁等概念正替代傳統低濃度果汁推動消費者升級。這些高端果汁在2023年銷售額增長40%,推動果汁品類的平均價格上漲8.9%。
消費者用錢包投票,告訴零售商們:我們願意為「配料乾淨」買單。
02、「桃漿」、「濃縮果汁」的祕密
但消費者可能不知道的是,「配料乾淨」這四個字,有多少文字遊戲的成分。
以某品牌的100%桃汁為例,配料表上寫的是:水、濃縮桃汁、桃漿。看起來很簡單,水是水,桃濃縮汁是把桃枝里的隨分蒸發掉,方便保存,但桃漿是什麼?
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GB 7718-2011),如果某種配料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其他配料構成的複合配料,應在配料表中標示覆合配料的名稱,隨后將複合配料的原始配料在括號內按加入量的遞減順序標示。
也就是説,「桃漿」作為一個複合配料,應該標註其原始成分。但胖東來的配料表上,只有「桃漿」兩個字,沒有括號,沒有進一步説明。
那麼,桃漿到底是什麼?
在食品工業中,果漿是一種半成品原料,通常由水果果肉、果汁、水和各種食品添加劑混合而成。爲了保證果漿的穩定性、口感和保質期,生產商會添加增稠劑、穩定劑、酸度調節劑等。
增稠劑,又稱膠凝劑,是一種食品添加劑,主要用於改善和增加食品的黏稠度,保持流態食品、膠凍食品的色、香、味和穩定性。根據國家標準GB2760-2011《食品安全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常見的增稠劑包括:果膠、黃原膠、卡拉膠、瓜爾膠、刺槐豆膠(又稱關華豆膠)。
這些增稠劑在食品工業中被廣泛應用。在乳製品加工中,果膠通常做作膠凝劑、增稠劑、穩定劑、懸浮劑、乳化劑;在果漿、果汁中能取到穩定及增稠的效果。
更關鍵的是,增稠劑往往不是單獨使用,而是復配使用。有較好增效作用的配合包括:CMC與明膠,卡拉膠、瓜爾膠和CMC,瓊脂與刺槐豆膠,黃原膠與刺槐豆膠等。這種復配可以產生黏度疊加效應,形成更高強度的凝膠,或者改善產品的穩定性和口感。
所以,當消費者看到配料表上的「桃漿」時,看到的可能不是單純的桃子果肉和汁液,也可能是一個包含了果膠、黃原膠、卡拉膠等多種增稠劑和穩定劑的複合配料。
按照食品標籤的規定,這些成分應該被標註出來。但現實是,很多企業利用「複合配料」的概念,把一長串添加劑隱藏在「果漿」「、濃縮果汁」這樣看起來很天然的名詞背后。
所以,配料表乾淨嗎?表面上看,確實很乾淨。但實際上背后卻一藏着大祕密。
不只是果漿,連「濃縮果汁」這個聽起來很健康的詞匯,背后也大有文章。
濃縮果汁的生產工藝,遠比消費者想象的複雜。簡單來説,就是把新鮮果汁中的大部分水分去除,得到濃縮物,然后在使用時再加水還原。這個過程看起來無害,但問題在於濃縮和還原的過程中,果汁的營養成分會大量流失。
更重要的是,爲了保證濃縮果汁的穩定性和還原后的口感,生產商會在濃縮果汁中添加各種輔料。根據食品工業的通行做法,這些輔料包括但不限於:檸檬酸、抗氧化劑、香精、穩定劑。
這些添加劑在國內來講合法嗎?合法。安全嗎?在規定劑量內,是安全的。但問題是——消費者知道嗎?
當配料表上只寫着「濃縮果汁」四個字時,消費者以為自己喝的是純粹的水果精華,實際上也可能喝的是一個包含了多種添加劑的複合物。
2024年3月,有媒體曝光,某些NFC果汁產品配料表*位竟然是水,而不是果汁。這引發了行業震動。消費者花高價買NFC果汁,就是衝着「非濃縮還原」「100%果汁」去的,結果發現配料表*位是水。
據Euromonitor預測,2025年亞太地區NFC果汁市場將突破100億美元。但巨大的市場潛力背后,就像現階段的預製菜——是標準的模糊和監管的缺失。
消費者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真相——在食品工業中,「天然」、「純淨」、「0添加」這些詞匯,往往只是營銷話術。
真正的配料表,遠比你看到的複雜。
03、清潔標籤背后的商業邏輯
有趣的是,就在「配料乾淨」成為消費趨勢的同時,一個新的概念在食品行業悄然興起——清潔標籤(Clean Label)。
清潔標籤的核心理念是:食品配料表應該簡單、透明,消費者能看懂每一種成分,不含人工添加劑、防腐劑等「化學成分」。這聽起來也確實很美好。
2022年10月,叮咚買菜正式提出「清潔標籤」概念,率先制定清潔標籤企業標準,倡導食品行業「拒絕多余添加、非必要不添加」的清潔理念。
山姆、盒馬、胖東來等零售商也紛紛有了新動作。2025年2月8日「新國標」正式實施后,胖東來烘焙全面停止使用脱氫乙酸鈉,對代可可脂、人造奶油和氫化植物油等存在潛在健康風險的原料一概説「不」。隨后,胖東來推出自營品牌黑豆醬油,配料表只有水、非轉基因黑豆、食用鹽和小麥,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
據Mordor Intelligence數據顯示,全球清潔標籤成分市場將在2025年至2030年間保持約6.51%的年複合增長率,到2030年達到624.3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對於商家來説,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但問題是,清潔標籤真的「清潔」嗎?
答案是——不一定。
清潔標籤的核心是「配料表簡化」,但簡化不等於沒有添加劑。事實上,爲了實現「清潔標籤」,食品企業往往會採取以下策略:
*,使用天然提取物代替化學添加劑:比如用甜菊糖代替阿斯巴甜,用檸檬酸(從水果中提取)代替人工合成的酸度調節劑。但問題是,這些「天然提取物」本身可能也經過化學加工,只是名字聽起來更「天然」而已。
第二,使用複合配料隱藏添加劑。就像前面説的「果漿」、「濃縮果汁」,把一長串添加劑包裝成一個看起來很天然的名詞。
第三,利用標準漏洞。根據GB 7718-2011相關標準,加入量不超過2%的配料可以不按遞減順序排列。一些企業就利用這個規定,把添加劑的使用量控制在2%以下,然后排在配料表的最后面,讓消費者誤以為添加劑很少。
第四,概念替換。不再使用「防腐劑」、「人工香精」這樣的詞匯,而是用「天然抗氧化劑」、「天然香料」來替代。本質上還是添加劑,只是名字換了。
清潔標籤不過是食品工業的又一次自我革命,或者説,是一場更高明的營銷遊戲。
04、行業需要真正的透明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度來看,確實很無奈。
一方面,消費者越來越關注健康,越來越在意配料表。根據《2024中國自有品牌發展研究報告》,認為品牌「非常重要」的消費者佔比回升到60.43%,「先看配料表,再做決定」的人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消費者發現自己根本看不懂配料表。那些化學名稱,那些複合配料,隱藏在「天然提取物」背后的添加劑,一無所知。
消費者以為看到「只有水和濃縮果汁」就是健康的,結果不知道濃縮果汁里可能含有多種添加劑。我們以為看到「桃漿」就是*的桃子果漿,結果不知道桃漿也可能是一個包含了增稠劑、穩定劑的複合物。
更諷刺的是,有些企業打出「無化學添加」的旗號,但其使用的「天然提取物」本身可能也經過化學加工。有的打出「低糖」、「低鹽」招牌,卻將其他甜味劑或鈉替代物添加進去,配料表寫得並不明朗。
這些都增加了消費者選擇的難度,也影響了消費信任。
根據食品標籤的相關規定,配料表屬於《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明確規定在預包裝食品標籤標識中強制標示的內容。食品配料表中的各種配料應按製造或加工食品時加入量的遞減順序一一排列,在配料表中排名越靠前,添加的量就越大。
但問題是,這個規定執行得如何?有多少企業在鑽漏洞?有多少「複合配料」沒有被進一步拆解?這不得而知。
2024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提出「大力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製菜明示,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但在零售環節,在自有品牌產品上,配料表的明示卻沒有做到位。
當然,問題的根源,不在於增稠劑、穩定劑這些添加劑本身。在合理劑量內,這些添加劑是安全的,也是食品工業必需的。
問題在於——缺乏透明度。
當企業用「果漿」、「濃縮果汁」這樣的複合配料名稱,把添加劑隱藏起來時,消費者的知情權就被侵犯了。
當企業宣稱「配料乾淨」,實際上卻含有多種添加劑時,這就是一種變相的「欺騙」。
對此,業內人士對《靈獸》表示,要想真正實現「配料乾淨」,企業必須在原材料採購、加工工藝及儲運環節做出全面升級,這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投入。但不少企業選擇的是另一條路——通過文字遊戲,營造「配料乾淨」的假象,既節省了成本,又賺取了溢價。
這種做法短期內可能有效,但長期來看,是在透支消費者的信任。一旦真相被揭穿,品牌形象將徹底崩塌。
行業需要的,是真正的透明。這種透明,不是表面上的「配料簡單」,而是實質上的「成分公開」。每一種複合配料,都應該被拆解標註,每一種添加劑,都應該被明確説明。
只有這樣,消費者才能真正做出知情的選擇。只有這樣,「配料乾淨」纔不會淪為一句空洞的營銷話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