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9 15:06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壓力若能合理引導,便是成就的基石。以下方法可以助你將壓力化為卓越工作的動力。本文來自編譯,希望對您有所啓發。
[圖片來源:tatomm/Adobe Stock]
儘管公司高管們斥資數十億美元購買冥想應用、瑜伽靜修和健康項目,但員工們的壓力水平仍在持續飆升。最近一項針對90個工作場所健康干預措施的研究發現,大多數都沒有積極的效果,有時甚至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我們去年的研究表明,多數人試圖消除壓力時反而壓力倍增,這簡直是惡性循環。
我們正竭力消除壓力,但職場焦慮已經達到危機水平,恰逢人工智能顛覆浪潮將人們推向崩潰邊緣。
殘酷的真相是,職業生涯(乃至人生)中永遠無法徹底消除壓力。但作為壓力生理學家,我要告訴你這其實是好事。我的研究表明,人們對減壓的執念存在根本性謬誤。最成功的人士並非在對抗壓力,而是學會駕馭壓力。
唯一零壓力的人是死了的人,但我們的目標不該是這個。以下五項基於實證的策略,將重塑你與壓力共處的模式。
重要演講前心跳加速時,大腦會發出「危險警報」。但這種生理反應——心率加快、警覺性提升、能量增強——與興奮狀態完全相同。關鍵在於解讀方式。
哈佛研究發現,演講前聲明「我正處於興奮狀態」的參與者,其説服力與自信度評分遠超試圖「保持冷靜」者。儘管緊張情緒相同,表現卻顯著提升。
不要告訴自己要冷靜下來。壓力反應是天賦而非缺陷。要告訴自己:「這份能量正助我突破極限」。壓力反應並非破壞者,而是升級你操作系統的引擎。
將未讀郵件視為猛獸追擊,這是人類大腦進化出的機制導致的。這種本能曾造福祖先,卻在現代職場引發混亂。當壓力襲來時,請停下來問問自己:「這會在三分鍾內致我於死地嗎?」
若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這就是我所謂的「紙老虎」壓力源——看似危及生命實則虛驚一場的壓力誘因。一旦識破虛驚,你就能將能量轉化為生產力,而非陷入「戰鬥或逃跑」的癱瘓狀態。
面對看似無法克服的挑戰時,興奮感可能蕩然無存。此時憤怒將成為你的盟友。研究表明,相較於中性情緒狀態,憤怒能增強目標驅動力並激發更高創造力。
關鍵在於將怒火指向問題本身而非他人。與其對難纏的同事怒火中燒,不如將這股能量用於解決系統性問題。將「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轉化為「這個問題需要解決,而我要找出解決之道」。
憤怒能催生行動。但請將其指向正確方向。
壓力常源於被龐大目標壓垮的無力感。將令人望而生畏的項目拆解為微小行動,小到幾乎不可能失敗。每完成一個微目標,大腦就會釋放多巴胺,形成令人上癮的進步循環。
當我們以為必須一躍登頂珠穆朗瑪峰,或因人工智能而需徹底重學工作技能時,大腦會自然陷入無助狀態。但只要付諸行動,哪怕微不足道的舉動,我們便能重獲掌控感。這種「可行的希望」終將打破習得性無助的桎梏。
問問自己:「最小的前進步伐是什麼?」然后邁出這一步。勝利會形成神經系統的成癮機制。
最具變革性的思維重塑,是將視野拓展至個人利益之外。當目標錨定於服務更宏大的存在,比如團隊、客户、社羣時,大腦恐懼中樞便會沉靜下來。
回到工作場所健康研究,在90個工作場所壓力干預中,唯一能持續改善員工幸福感的是為他人服務。當壓力服務於超越自我的目標,它便會從負擔轉化為動力。
下次重要會議前,請將思維從「如何避免搞砸」轉向「如何服務聽眾」。壓力依然存在,但此刻它正驅動着更有意義的事物,並提醒你:壓力往往只是你關切程度的晴雨表。
奧運選手不會在訓練中打破世界紀錄。當壓力達到頂峰時,他們纔會成就偉大。你職業生涯中最重大的突破,往往發生在壓力最大的時期,而非最平靜的時刻。
這並非美化職業倦怠或毒性工作文化,而是説要認識到壓力若能正確引導,便是成就的基石。目標不在消除壓力,而在轉化壓力。
壓力無處可逃,但你與它的關係足以改變一切。別再試圖消除壓力,開始將其轉化為天生的高能燃料吧!關鍵不在於今日是否面臨壓力,而在於你是任其擊垮自己,還是將其化作騰飛的跳板。
譯者:Ter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