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調研了49家歐美機構,花旗梳理出外資當前最關心中國科技股的核心話題

2025-10-29 15:15

10月26日,花旗發佈中國科技與通信行業專題研究報告。花旗稱在過去兩周中,通過與49家歐美機構投資者展開深入交流,梳理出當前圈內對中國科技行業最為核心的關注點。報告顯示,長期機構投資者對中國科技的興趣持續升溫,優質港股科技標的上市、AI供應鏈及消費電子創新都成爲了討論的焦點。

 

 

Part.01全球AI供應鏈

1. 投資者核心關切

歐美投資者主要聚焦兩大問題:一是AI相關預期在股價中的反映程度,二是港股/中資股中供應鏈標的的優選方向。部分投資者計劃增配中資股以平衡持倉,也有觀點擔憂市場對OpenAI提出的2.5萬億美元AI資本支出前景過度樂觀。

2. 花旗觀點:上行空間與風險並存

花旗指出,2026年財報季中雲服務提供商/AI領域資本支出上調、2027年需求可見性提升,或為市場帶來潛在上行。從細分領域看,2027年高速光模塊的擴產機遇尚未被充分定價,2026年PCB供應緊張格局將延續,積極佈局的企業有望同時承接英偉達與ASIC領域需求。

3. 標的優選順序

花旗給出明確排序:具備擴產機遇的光模塊企業(如中際旭創)> Rubin/ASIC 系列技術升級的PCB企業(如勝宏科技)> AI 服務器/交換機需求增長的 ODM企業(如工業富聯)

 

Part.02中國AI需求
投資者對中國AI的關注集中於三點:

阿里巴巴數據中心10倍擴容所需資本支出

AI 芯片供應能力

AI 投資的商業化變現路徑

花旗分析認為,中國在計算機/數據科學領域已展現領先能力,是全球少數能與美國競爭AI發展的國家,但AI 芯片受限仍是核心挑戰,軟件突破或成縮小差距的關鍵。不過,當前無法判斷兩年后本土AI芯片能否實現技術突破,屆時現有產能將完全用於AI芯片與高端移動芯片生產。

值得注意的是,萬國數據與世紀互聯因股價波動及回報表現令外資失望。儘管理論上二者將受益於中國 AI 資本支出,但短期B30規格數據中心供應、下半年客户入駐進度仍存不確定性。

 

Part.03消費電子產業鏈

1. 可摺疊iPhone銷量預期升溫

相較於2025年4月,投資者對可摺疊iPhone的興趣顯著提升,主要得益於iPhone 17銷量超預期。花旗預測,2026年下半年至 2027年可摺疊 iPhone 表現將優於此前供應鏈預期,售價或達2500美元以上,但突破 3000 美元的可能性較低。

核心受益標的為藍思科技,其在可摺疊 iPhone 中的產品價值量達140-150美元,涵蓋蓋板玻璃、玻璃支架及鉸鏈液態金屬底座;此外,立訊精密作為蘋果供應鏈優質標的,關注度也同步上升。

2. 小米:工廠進展與股價支撐位引爭議

投資者聚焦小米三大議題:北京工廠二期進展、汽車事故影響、智能手機存儲價格波動。長期機構投資者認為 45港元以下或為股價支撐位,若市場情緒惡化,不排除下探 40-45港元區間;對衝基金則更擔憂IoT業務增速放緩、二期工廠量產許可受阻對電動汽車業務的衝擊。

花旗判斷,短期內小米股價或在45-50港元區間震盪,電動汽車交付量提升、YU7 GT車型發佈及SU7改款上市將成為關鍵催化劑;而盈利兑現是應對存儲價格上漲挑戰的核心 —— 類似2024年初的應對邏輯。

 

Part.04新興賽道機會
1. 智能眼鏡:AI 邊緣設備屬性獲認可

市場對智能眼鏡的興趣持續升溫,投資者一致認為其作為 「為 AI 設計的終端設備」,是 AI 商業化的重要邊緣設備。Meta與依視路陸遜梯卡的合作有望推動更多產品型號落地,歌爾股份舜宇光學成核心受益標的。

其中,舜宇光學因非手機業務(佔利潤 50%)的增長潛力獲長期機構青睞 —— 其 ADAS、手持相機、機器人等業務未來有望實現兩位數增長。

2. 半導體國產化:產能與設備齊發力

花旗指出,當前7納米級晶圓產能可滿足2026年本土 AI 芯片需求,但本土光刻設備最多僅支持14納米工藝且良率不足。不過,中微公司90:1 堆疊蝕刻設備的突破,將加速2026年存儲產能擴張;同時長江存儲長鑫存儲計劃 2026 年上市融資,或緩解移動存儲供應緊張。


Part.05中國AI商業化進程

投資者普遍認為,AI大語言模型在ToC領域難以變現;ToB領域則聚焦中小企業軟件產品,但具備較強選擇性。隨着 「AI+」 政策落地,中國AI智能體數量將呈指數級增長,但因軟件行業分散性,未來5-10年難形成市場集中度。

外資關注的核心標的仍是金蝶國際,同時部分投資者提及網絡安全及 AI 軟件企業,如科大訊飛、商湯科技

 

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