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9 09:27
昨日(10月28日)滬指一度站上4000點,能讓指數突破10年高點的,科技是第一大功臣,現在科技幾乎是串連上了AH市場,從而讓中國資產整體表現的都非常不錯。
但整體來説,港股表現相對來説更好一些,年初至今(2025年1月2日至2025年10月25日),滬深300指數的漲幅是18.44%。恆生指數的漲幅是30.41%。
港股表現更好,有幾個因素。比如,港股的估值確實會低一些,上漲空間更大。以及南向資金持續流入。
我整理了一下2019年至今,南向資金淨流入數據。可以發現,自2024年四季度開始,南向資金的流入速度明顯加快。
A股投資者的積極參與,也給港股貢獻了更多的流動性。
01 把握低估值的港股科技股
當然,港股市場能吸引大量資金南下,也離不開一些特點鮮明的「優質資產」。
比如估值相對更低的芯片公司。
其實芯片這種科技行業本身,投資邏輯是很硬的,首先,政策支持力度高。
剛剛結束的會議,多次提到「科技自立自強」,而芯片行業,作為科技國產替代進程中最關鍵的一環,確實承載了很多經濟、甚至戰略上的價值。
其次,技術持續突破,比如,新凱萊宣佈可量產28nm光刻機。
並且多款芯片製造環節的設備,比如外延沉積設備EPI,原子層沉積設備ALD以及薄膜沉積設備CVD等等,也可以實現100%的國產化。
所以,芯片既有政策方面的支撐,又有較強的產業化預期。
但問題就是,A股芯片產業鏈的估值,確實太高了,個股方面,我統計了一下目前同時在AH兩地上市芯片股的估值情況。
可以看到,A股估值確實貴,甚至部分個股的市盈率超過1000。
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25.10.24
而指數方面,截至2025年10月24日,科創50指數的市盈率,也超過180倍,處於歷史極值水平。
反觀港股,大家比較熟悉的,國產芯片代工龍頭公司,在A股的市盈率接近250倍,而港股只有140倍。
在一些比較特殊的個例中,A股的估值甚至比港股估值貴接近1倍。
現在港股還有哪些指數是聚焦「半導體芯片」且估值還算合適的呢?目前發現的一隻是中證港股通信息技術指數。
這隻指數聚焦於港股芯片半導體,目前的市盈率,大概是40倍左右,處於近3年51.92%分位點,同時也低於創業板、納斯達克等全球主要科技指數。
另外這隻指數很有意思,就是港股科技相關的指數中,多少會包含阿里、騰訊、美團等這類大市值互聯網企業。
但這隻其實是完全沒有互聯網企業的,指數是由「70%硬件+30%軟件」構成,主要是投向港股「半導體+電子+計算機軟件」這類AI硬科技行業。
目前這隻指數好像公募並沒有扎堆去發產品,唯一掛鈎的ETF是最近新上市的港股信息技術ETF(159131),另外這隻還是T+0交易,對於這類彈性較高的行業來説,應該還是比較吸引人的。
02 投資體驗更好的港股科技資產
另外公募現在對於港股科技資產佈局的不少,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是恆生科技,以及港股通互聯網這兩個指數。
我也對比了一下,港股通信息技術,與恆生科技、港股通互聯網的歷史收益。
數據統計時間:2023.1.1-2025.10.24
自2023年1月3日,至2025年10月24日,港股通信息技術指數的區間收益為92.76%,跑贏恆生科技46.77%的收益,以及港股通互聯網32.5%的收益。
展現出更強的進攻屬性。
這也跟指數的持倉風格息息相關,我整理了一下指數的前十大重倉股, 可以看到,指數的集中度還是比較高的。
比如第一大重倉股中芯國際,最新的權重超過20%,而前十大重倉股合計權重也超過70%。
所以,相比於恆生科技等指數,港股通信息技術指數集中度更高,平均市值更低,且對於港股AI硬科技,有更高的鋭度。
比較適合專注於港股AI賽道的投資者。
當然,可能有人會説,鋭度高,彈性大,那麼在行情不好的時候,回撤也會更大。
我做了一個數據統計,自2023年1月3日至2025年10月24日,港股通信息技術指數的最大回撤是-36.31%。
這個表現,好於恆生科技指數-37.55%以及港股通互聯網-48.49%的最大回撤。
半導體芯片,是今年市場的一條強主線,這點毋庸置疑。
但是A股的高估值,也是事實。
其實對投資者來説,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上車芯片半導體投資機會的同時,也能留出一定安全邊際的產品。
所以對於半導體芯片繼續看好且又希望估值適中的,那麼港股首隻聚焦「半導體芯片」等硬科技賽道的港股信息技術ETF(159131)倒可以看看。
畢竟T+0、又是少數不含「騰訊、阿里」等大市值互聯網企業的港股相關科技指數真的太少了。
(來源:硬核姬老闆)
責任編輯:楊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