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9 12:24
當今零售業中,奧樂齊的一舉一動,都是關注的焦點,尤其是1000平米1500支單品單日銷售100萬,更是創造了業界神話。有人覺得匪夷所思,也有人認為是「造神」運動,但奧樂齊新店接二連三屢創新高后,好奇的探店者爆出其極致性價比的商品,所有的質疑之聲全體失語,繼而其極簡商品組合瞬間成為熱議焦點,商品配置寬類窄品的概念,繼調改、裸採后,成為2025年最熱專業術語。寬類窄品,是否適用於每個零售企業的每個階段,筆者與處於不同層次的多位零售老闆溝通,回答是肯定的。
衆所周知,零售業一貫以來被冠以類金融行業,原因是幾乎所有的商品都是有賬期的,在合同中大部分都有「經銷月結,次月15號對賬,25號結款」。從這一條款我們就可以看出,本月底結算上月貨款,實際零售企業賣場、庫房的商品,都是供應商的,對於商品的動銷、貢獻,其實零售企業不是特別在意,因為銷售不好的商品,在下次結算前退貨,零售企業就沒損失,甚至有的零售企業因商品周轉不佳,延后付款的情況也屢見不鮮。而供應商,在供貨前,把資金成本、退貨成本都已精確的計算過了,將此全部加在了供貨價中,因為為此類費用和成本買單的,既不是零售企業,也不是供應商,而是顧客,在電商平臺還不甚發達的時候,因信息差顧客付出了遠超於商品價值的價格溢價。
電商平臺和社區團購的興起,用粗暴簡單的去除溢價,打破了20多年的來形成的零供平衡,這也是零售企業所稱的「卷」,當正常的毛利無法支持運營費用時,改變結算方式就成爲了必選題,供應商將合同費用、資金成本、退貨成本都讓出來,以裸價形式供貨,零售企業先款后貨,將降低的採購成本一部分以應對競爭,一部分支持門店費用的時候,突然發現,自有資金的周轉速度,成了生存的關鍵,貨架上用更多的商品滿足不同需求的顧客需求,成爲了零售企業最大的負擔,相近功能、規格、價格帶、多品牌商品的大量存在,周轉率高啟,逼迫零售企業不得不舉起減品的大刀,砍向貨架上的商品。
寬類窄品,並非零售企業自動自發的行為,而是在競爭中求得生存的必要手段,同時是零售效率提升的必由之路,這是一次零售企業從經營貨架到經營商品的一次覺醒和革命。有些企業用給採購下指標,與KPI掛鉤等方法,強制減品,是否就能達到寬類窄品的效果呢?回答是否定的。
現在有人説,1990年代后期,由寶潔等國際一線快消品牌引入國內的品類管理概念,是以搶佔貨架的為驅動的輸出,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帶來了最先進的商品管理理念,2000年代開始,零售領域ERP 系統、CRM 系統的逐步成熟,先進技術開始廣泛應用,商品組織結構表成為標配,每一個最小分類的商品,代表了一種消費喜好,是成熟零售企業搭建商品組合的依據,此種方法,距今已過了20多年,但在很多零售企業中,部分中分類中銷售最高的小分類是「其它」,串類單品比比皆是,在如此粗放的商品管理基礎之上以寬類窄品為口號的減品行動,無異於矇眼大漢揮刀亂砍,不僅無法殺敵,最大的可能是自殘。
寬類窄品的先決條件,是根據服務客羣設定有效寬度,對商品組織結構表進行修正,此后本着嚴謹的態度,將正在經營的單品,歸類到商品組織結構表中正確的位置,審覈我們正在經營的商品是否存在缺類商品,有缺類商品的,對照可比的優秀企業,先將今后確定經營小(細)類中有代表性的商品引進。在實施寬類窄品行動中,先增品是保證后續動作不變形,目前經營不滑坡的關鍵步驟。
寬類窄品,是一個方法論,永遠不可能有一個包打天下的模版。門店面積不同、客羣不同、經營優勢不同、目標性品類不同,每個零售企業根據自身的經營需求,在最小類別中設定不同價格帶、功能、品牌等要素的商品,通過對同小(細)分類中商品數量的調節展示經營特點,這個時候,那些沒有特點、與目標客羣不符、完全能夠被其它商品替代的商品,自然而然就被篩選出來了,它們就是在窄品行動中需要剔除的商品,入選的商品也就能夠覆蓋更寬的適用人羣。
體系中多個門店且面積不同,商品結構骨架不變,小(細)分類中單品數量調節,是保持經營、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當然,在選擇商品中,供應商配合度等問題也是選擇需要考量的維度之一,選擇供應穩定的商品是重要的評判依據。
在奧樂齊的門店中,從來不會有同功能的商品重複出現,因為其精選的每一支商品,都是這個分類中表現優秀的商品,我們暫且放下對奧樂齊爆品的關注和驚歎,細細分析其商品的構成,會帶來比爆品更大的震撼和感悟。
有很多商超採購在溝通中對筆者説,寬類窄品,對於他們工作壓力巨大,對於商品認知的缺失,在寬類窄品中充分暴露,原來在多單品的經營中,只要將市面上表現較好的品牌、單品引進了,只要價格不高於競爭對手,工作就完成了,賣不動,那不是採購的事。當推行寬類窄品后,發現對於類別、商品的研究,在以前的工作中,基本上沒做,而對商品的研究和配置,恰恰是一個稱職採購最應該做的事。
讓每支單品,能展現其最大的價值,產生最好的經營成果,是寬類窄品的表象展示。在零售行業中,房租、人工成本是最大的兩項費用,我們的經營者可以審視,員工每天的工作中是否存在巨大的勞動力浪費,在零售業務活動中,訂單的發送,即啟動了業務流程,跟蹤訂單、收貨、陳列、入庫、退貨、結算,每一個流程都需要員工花費時間來完成,冗余的無效商品越多,員工的無效工作就越多,拋開聚焦有效單品談提高人效,就是無稽之談。
缺貨就是犯罪,這句話在行業中已無人否認,暢銷商品是最容易缺貨的商品也是各類營運培訓中的重頭戲,很多零售企業,銷售額50%的商品,佔單品總數不足5%的情況不在少數,每個暢銷品漏下訂單、供應鏈反應或自採不及時,都會對銷售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讓無效商品搶佔了暢銷商品的展示面,暢銷商品因露出不足影響銷售,基礎陳列量不夠形成斷貨所造成的經營損失,很多無法用量化表現,但據筆者對一個零售企業的跟蹤,通過寬類窄品的實際應用,將一箇中分類減少了32%的單品,有效單品擴大陳列,有貨率提高至96%,商品零售價格未做調整,類別同比銷售額增長了13%。
筆者對這個企業的負責人採訪中,她告訴筆者,她們做了一件「正確而困難的事」。打破一套老模式,推行一個新方法,對於一個傳統企業來説,是逃離了長久生存的舒適區,而此行動,一定是一把手工程,在決策層達成共識才能夠推行,決定一個公司命運的事,絕非是採購部或者一個採購能干成的。
自有品牌,現今很多零售企業將此作為樹立價格形象、獲取更高毛利、形成差異化的重要手段,但開發哪些自有品牌,很多的企業並沒有明確的系統規劃,看到了胖東來做啤酒,也去做啤酒,看了奧樂齊做食用油,也去做食用油,模仿和照搬,是目前很多零售企業做自有品牌的邏輯,自有品牌同質化,今年下半年也呈蔓延趨勢,如何創造符合自己企業適用的自有品牌,給顧客獨特的認知,已經是很多零售企業考慮的問題,寬類窄品,就給出了創造自由品牌明確的指向。
寬類窄品,可以將分散的單品需求在一支單品中集中體現。筆者對一家零售企業的走訪中,負責人鄭總表示:我們準備選擇自己企業中銷售量較大類別中的明星單品,通過自有品牌的形式表達,既能夠保證基礎的銷量,也能給顧客帶來更好的性價比感受,還能夠有較為精準的訂單降低資金風險,是我們認為最安全打造自有品牌的方式。也許,鄭總的選擇也能給希望打造自由品牌的企業一些參考。
零售的白熱化競爭已經進行了兩年多的時間,品質零售、折扣化零售、即時零售,已經成為經過驗證能夠跑通的模式,無論哪種模式,效率是生存的根本。寬類窄品,看似是商品結構的調整,其實是零售企業顧客洞察、效率提升的關鍵,奧樂齊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有理想的企業可以循序漸進,但不能漠然處之。既然是必須經過的過程,趁現在大多數企業還在同一起跑線,早做比迟做不僅僅是一個身位的領先,也許是不同走向的分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零售圈」,作者:零售荊言,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