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9 09:57
前兩天,一個當年報社的老同事A女士突然想找我聊聊。
當年,我們前后腳從報社離職,她跑去某個快消品牌做出海市場,最近在意大利米蘭參加了一場奢華旅遊展,見到了很多酒店集團銷售負責人。
回來后,A女士感覺自己掌握了天大的商機,她和我神祕地説,「熙少,那些酒店和我說了,只要我能幫他們銷售酒店,可以給我10%-15%佣金,不需要提前買斷房,也不需要團隊,就看能不能拉來客户......」
她頓了頓,然后發來一句語音:「你説我是不是可以大干一場?」
我沒急着回覆,先翻了翻她朋友圈。
除了在米蘭展會上和某國際酒店集團銷售副總的那張合影,其余都是她日常出差的機場打卡、心靈雞湯,還有幾周前在東京迪士尼的自拍。
和旅遊一點關係都沒有。
我大概明白了,然后回了她一句話:「你先別衝動。」
這不是我第一次勸人,但很多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還是前幾天,一個做電商的朋友C小姐和我聊天,她很感慨地提到去年在桂林開了一家「村咖」。
她説,如果早點看見旅界那篇《第一批迴家開「村咖」的中產,重新上班了》,就不會跳進去了。
C小姐當時被閨蜜拉着投了20多萬,説是開一間小民宿+咖啡館。
她想到閨蜜是桂林人,桂林是全國有名的旅遊城市,又是國際山水名片,覺得項目穩贏,退一步説,哪怕不賺錢,將來退休了還能常住一陣子,也算提前鎖定一個生活方式。
但現實是節假日還行,一到平日就門可羅雀,她們扛不過連續兩三年虧損,房租水電又都是成本。
「你説,我怎麼就沒早幾年知道這行業這麼難做。」她后來對我説。
這種進場前一片藍海,開張后一地雞毛的故事,不只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就連頂級大佬也難免踩坑。
兩年前,俞敏洪也曾高調入局。新東方文旅剛掛牌成立時,他在公開場合講得最多的是要做中老年旅行市場,投了資源、組了團隊。
不到兩年,項目悄無聲息地換了營銷方向,業務重心又回到做研學去了。
「看不太懂為什麼。」我一位做定製遊的朋友非常不解,「他們資源那麼強,起點那麼高,怎麼也沉了?」
也許他們都沒錯,只是低估了這個行業的難易程度。
説起來,我那個想做高端酒店代理的朋友,一開始真的挺有熱情的。
她從米蘭旅遊展帶回一堆酒店宣傳冊,説是預訂佣金算下來比攜程還便宜,感覺抓到了剪刀差的機會。
但這個資源,其實根本不稀缺。
現在你只要去聯繫任意一家高星級酒店,基本都能拿到代理返點,可這並不是酒店對你青睞有加,只是默認的返點機制。
更別說現在這類代理人已經大量存在於閒魚、小紅書、微信羣、私域朋友圈,大家都拿着差不多的渠道價在卷生卷死。
一個杭州做中高端民宿分銷的朋友告訴我,現在小紅書上掛出「酒店代訂」的寶媽副業號都快比顧客還多了,「光價格比不過,你還得寫文案、拍美照、投放KOC去種草。」
一套佣金能跑得贏攜程的邏輯,交完小紅書「開口費」,落地之后往往一毛錢流量都搶不到。
這就引出另一個很大的錯覺,很多入局者一開始都覺得酒旅行業輕運營就能走單,但真正做到落地層面,會發現旅遊是一個操作密度極高的行業。
而一旦你進入拼服務拼內容的階段,又會發現用户遠比你想象的要挑剔。
很多旅遊創業者最初設想的消費人羣,是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喜歡徒步的、愛看展的、願意為精緻生活花錢的。
但現實卻是經濟上行時期,這類消費者確實大量存在,今天很多客人關注的是便宜、方便、安全、有保障,不是你設計路線時的用心良苦。
做旅遊又是重服務的產業,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一出問題就是差評,多來幾條差評直接進平臺黑名單。
所以,知易行難,當你終於在產品上做到接近用户,再往下就是真正的挑戰了——內卷的代價。
這不是一句空話,是寫進國家統計公報里的冷冰冰數字。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2024年文化和旅遊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旅行社數量達到64,616家,相比2023年新增了8341家,相當於每天有20多家旅行社新成立。
2024年文旅發展統計公報
營業收入確實漲了不少,2024年全年達到了5,657億元,但利潤呢?
2023年利潤是37.37億,2024年只漲到了37.8億。
這意味着什麼?
全國旅行社平均利潤從2023年的66,397元/家,下降到了58,505元/家,人均利潤反而下滑了11.9%,也就是每家旅行社平均少賺了近8000塊錢。
多開8000家旅行社,整體利潤只漲了4000萬。
大家都太努力了。
你拍視頻,他直播,你做返現,他送全程旅拍。結果是卷贏了流量,卷死了利潤。
酒店行業也一樣。
2024年全國星級飯店數量增至7716家,但平均出租率反而從50.69%跌到了49.2%。
房價基本沒漲,營收卻下降了,酒店是多了,但客人沒跟上來。
那些不掛星、做內容的寶藏民宿戰場更激烈,在沒有曝光,就沒有訂單的今天,「不卷等死,捲了白卷」成了共識。
旅遊業確實在增長,但增長的不是你。
增長的是頭部流量平臺、供應鏈掌控者、品牌強勢方、復購穩定團隊,不是剛入行、沒流量、沒資源、沒客户忠誠度的新人。
而説到底,旅遊業之所以讓外行覺得容易,是因為今天的它看上去是服務產業、內容產業,還有點文藝的混合體。
可它最本質的形態,其實是重組織、重履約、重協同、重風控的系統工程。
這些東西,恰恰是大多數新手最難看見,也最缺經驗的部分。
說了這麼多,我們並不是在否定旅遊業,而是想把話説清楚:旅遊可以做,但不能隨便做。
現在行業里的很多無意義內卷,都是這些新人小白們帶進來的,他們一窩蜂來,再一窩蜂走,來時信誓旦旦,走時甩鍋行業難做,中間還順手薅一波用户信任。
事實上,在這個行業里,不少人確實還在賺錢,但大多絕非靠運氣踩中風口,熬過周期纔是活下去的第一法則。
他們有的只做兩三條產品線,復購穩定,有的深耕小眾市場,建立了固定客羣,也有的把民宿服務標準寫成SOP,每一個環節都規避差評點。
上海養雲安縵酒店/旅界實拍
你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不是跑得快,而是扎得深。
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是第一次考慮做旅遊,不妨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一問,有沒有穩定、可控的產品?
哪怕只有一條路線,也得是自己跑過、踩過、能複製、能負責的。別想着靠別人的產品套牌跑單,那是早晚要翻車的。
二問,你能不能慢下來?
旅遊是慢行業。產品打磨慢,用户決策慢,復購建立慢,現金回籠更慢。
你如果抱着試試就退出,干一票就走人的心態,那這行業大概率不適合你。
因為很多人不是敗在產品不好,是敗在心太急,扛不住節奏。
而旅遊的最大壁壘其實是信任,一旦有人信任你,他可以一來再來,還會帶朋友。
現在靠種草和低價來的用户都不穩定,真正能沉澱的,是你願意花時間服務、溝通、復購的那一羣人。
所以,你要做的不僅是把用户拉進來,還要讓他們願意再回來。
最后一個問題,你能不能接受行業越來越難做這個現實?
旅遊行業未來不是沒有增長,而是增量很小,存量競爭很激烈。
做得下去的人,要麼是有組織能力的,要麼是做供應鏈整合的,要麼是在某條細分賽道里,成為別人無法替代的那一個。
說白了,這是一個認知密集型行業。
不是你看過很多風景,就能賣出很多行程,也不是你喜歡旅行,就能帶別人旅行。
它需要你懂服務,懂運營,懂風險,懂規則,懂人性,最重要的是懂得收斂、迭代和堅持。
我始終認為,旅遊這行業最不缺熱情,缺的是敬畏。
有熱情當然好,但請先把賬算清楚,把流程寫清楚,把退改條款、風控場景、用户預期都做明白。
真別急着大干一場。
畢竟這是個看起來詩與遠方,做起來全是彎彎繞繞的行業。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旅界」,作者:theodore熙少,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