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電車購置税補貼減半在即,這場兜底之戰誰敢不打?

2025-10-29 10:01

衆所周知,根據工信部、財政部、税務總局聯合發佈的公告,2026至2027年新能源車購置税,將從全額免徵調整為減半徵收。這意味着,自2026年1月1日起,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所需的成本,每輛要比以前多出1.5萬元。

而最近一段時間,中國車市儼然打響了一場愈演愈烈的「兜底之戰」。

以小米為例,考慮到部分車主擔心車輛因跨年交付可能導致其享受的購置税優惠減少,其正式官宣了跨年購置税補貼方案。

具體來看,凡在2025年11月30日前完成鎖單的車主,若因官方原因導致車輛在2026年交付,可享受購置税補貼,確保車主不因購置税政策變動,增加額外支出。

反觀深藍,同樣做出了類似的承諾。

即在11月30日24點前完成鎖單的全系車輛,非客户原因導致該鎖單配置的車輛在2026年開票交付,可享受跨年購置税差額補貼。

至於極氪,也針對剛剛上市不久的9X,推出了相關福利。

在2025年10月31日(含)前完成鎖單的訂單,若因官方原因在2026年開票交付,用户可享受購置税差額補貼,補貼金額將直接從用户的車價尾款中扣除。

補貼金額以用户的訂單在2026年與2025年分別需繳納的購置税的差額爲準,最高不超過15000元。

理想,則將官方助推的目標,框定在了i6身上。

凡在2025年10月31日前完成鎖單,如因官方原因,需在2026年完成開票交付,可享受跨年購置税補貼方案。將通過尾款現金減免的形式進行補貼,根據購車配置抵減相應購置税差額,以確保用户無需承擔額外的購置税支出。

相比之下,作為這場「兜底之戰」真正意義上的發起者,9月20日蔚來全新ES8的上市發佈會上,就給大家吃下一顆「定心丸」。

2025年12月31日(含)前完成鎖單的訂單,每單可獲得1張購置税差額補貼券。如因官方原因,2025年完成鎖單的訂單需在2026年開票交付,消費者可使用購置税差額補貼券抵減車價,至高可抵扣1.5萬元。

而除上述幾家以外,目前以身入局的參與者,還有啟源、問界、智界、奇瑞、坦克等品牌。本周,剛剛上市的騰勢N8L,以及Smart全系車型,同樣加入到了「兜底之戰」當中。

順勢,新的問題應運而生,這場仗為什麼要打?在我心中,無外乎有兩點原因。首先,還是爲了穩固基盤。

明顯能夠發現,購置税「兜底」,主要針對的還是一些熱門車型,交付周期普遍都非常之久。

以全新ES8為例,根據蔚來APP顯示,此刻鎖單要排到2026年4月才能提車。如此漫長的等待時間,必定會造成潛客的大批量流失。要知道,光是大三排SUV市場,眼下的中國車市就足足盤踞着十幾款同類型競品。

無獨有偶,小米YU7入門版,目前預計交付時間為42周-45周。理想i6鎖單后,預計交付時間為16周-19周。二者所處的中型SUV市場,同樣早已捲成一片紅海。

面對眼花繚亂的選擇,加之國家補貼退坡在即,大部分消費者必然會調整購車方案,最終出現跑單的情況。

而有了官方兜底,確實能一定程度上緩解鎖單用户的焦慮情緒,減少被友商「截胡」的概率。畢竟,對於爆款新車來説,維持源源不斷的訂單非常重要。

當然,付出的代價,肯定是「割肉讓利」。尤其是對於現金儲備並不充沛的新勢力造車來説,無疑是一次「豪賭」。

其次,主機廠們打響兜底之戰,根本目的還是爲了年末衝量。

過去,我們都説「金九銀十」。今年的中國車市,明顯10月的含金量更高。結合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10月上半程的集客情況,相比9月上半程提升35.4%,較9月下半程提升12.3,訂單情況相較9月上半程提升13%。

究其背后的「催化劑」,除了新能源車購置税免徵馬上減半,舊車報廢補貼、置換補貼的退坡在即,也讓不少長期處在觀望之中的剛需用户紛紛開始出手。

換言之,政策的不斷助推,疊加車企的紛紛發力,令四季度,整個大盤進入到一種十分亢奮的衝刺狀態之中,各個細分板塊都在加速放量。

而主機廠們選擇祭出自掏腰包的操作,完全稱得上順勢而為。

況且,2026年隨着各種補貼的減少,對於剛剛打贏「渡江戰役」的新能源車,到底會產生多大的影響,相信誰都不敢給出一個精準的預測。

在此之前,大家只能抓住2025年僅剩不多的「政策窗口」,最大限度的去積攢與儲備訂單,以應對后續未知的諸多挑戰。

也恰恰基於這樣的背景,完全能夠預見的是,接下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車企,主動參與到「兜底之戰」當中,甚至你可以認為是「價格戰」的全新表現。

而幾天前,寫下了一篇標題為《到底什麼人還在買油車?終於我悟了》的文章,評論區的激烈討論讓我十分意外。

匯總下來,中心思想直指,「在很多讀者眼中,新能源車依舊是政策推動的產物,並非市場與產品推動。」

由此站在另一個角度,主機廠之所以願意自掏腰包,補貼新能源購置税,本質上也是一種妥協,一種無奈之舉。

雖然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穩步邁過了50%大關,但當輔佐該羣體向前狂奔的「柺杖」被逐一丟掉,到底還能不能維持之前耀眼的加速度,儼然充滿着許多不確定性。

至於問題的答案,2026年馬上見分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汽車公社」(ID:iAUTO2010),作者:崔力文,編輯:何增榮,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