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全球CXO巨頭為何接連出售子公司?

2025-10-29 09:13

近期,藥明康德的兩組動作形成強烈反差,引發行業廣泛關注。

一方面,其發佈的《2025年第三季度報》交出最強成績單:單季度收入首次突破120億元大關,達120.57億元,同比增長15.26%;淨利潤51.3億元,同比增幅高達82.89%,業績表現超出市場預期。

另一方面,藥明康德同步披露《關於出售資產公告》,擬以28億元出讓康德弘翼、津石醫藥100%股權。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標的均為國內CRO(合同研究組織)領域的龍頭企業,是藥明康德旗下負責臨牀研究服務業務的主要企業。

事實上,資產出售並非個例。今年以來,藥明康德已先后出售Advanced Therapies、Oxford Genetics等多家海外子公司及美國醫療器械測試業務,資產調整動作頻繁。

一邊是單季業績創歷史新高,一邊是出售子公司,藥明康德「一增一減」背后藏着怎樣的戰略邏輯?為何出售這些子公司?其整體戰略規劃有何變化?接下來,我們一探究竟。

01

接連出售子公司,藥明康德背后的意圖是什麼?

出售子公司,可能是藥明康德主動優化業務結構的戰略選擇,也可能是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無奈之舉。

第一,受美國《生物安全法案》影響,藥明康德迅速調整海外資產佈局。2024年1月25日,美國參衆兩院以「保護基因數據和國家安全」為由,分別提出針對華大集團、藥明康德等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的《生物安全法案》。消息一出,藥明系、華大系等生物醫藥企業成了市場關注的焦點,股價連續多日跌停。直至2月19日,藥明康德A股和港股的股價已分別下跌31%和46%,市值累計蒸發近千億元。

儘管藥明康德發佈超10份公告,強調自身業務不會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風險,但依然沒能扭轉美方濫用藉口打壓公司的行為。2024年9月9日,美眾議院投票通過《生物安全法案。不過,該法案因未走完獨立立法流程而暫時擱置。同月,美國參議院議員又向參議院提交了一份S.3558修正案。該修正案仍聚焦于禁止美國公司與指定的生物技術供應商簽訂合同,並增加了大量和基因業務相關的內容。

就在這一背景下,藥明康德於2024年12月底以現金對價方式出售負責WuXi ATU業務的美國運營主體Advanced Therapies和英國運營主體Oxford Genetics,受讓方為美國股權投資基金Altaris。WuXi ATU是藥明康德的細胞和基因療法部門(藥明生基)。

關於藥明康德出售WuXi ATU業務,里昂證券在公告前就曾披露出售意圖,並指出出售是因為該業務對美國《生物安全法案》高度敏感,且過去幾年的增長速度低於預期。

這可能真的是無奈之選。從市場格局看,藥明康德的WuXi ATU業務在全球細胞和基因治療領域佔有重要地位,且其於2024年2月獲得了全球首款TIL療法AMTAGVI的商業化生產訂單。2024年1-11月,兩家被出售的標的公司合計營收約9.8億元(未經審計)。雖僅佔藥明康德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2.4%,對其整體財務狀況影響極小,但其前景不容忽視:細胞和基因治療領域TIL、TCR-T、CAR-NK等新型免疫細胞療法不斷涌現,即將放量。可惜,美國《生物安全法案》的出現增加了藥明康德在美運營此類業務的風險。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藥明康德多次發佈公告強調其業務不涉及數據收集,沒有人類基因組學業務,但美方置之不理。出售細胞和基因治療業務可以消除美方對藥明康德業務安全性的疑慮,減少其在美國市場面臨的政策風險和不確定性。」

此種情況下,雖然美國參議院於2025年10月9日以多數票表決通過夾帶了新版《生物安全法案》的2026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但出售了WuXi ATU業務美國和英國運營主體的藥明康德已安全落地:2025年1月-9月,其來自美國客户的收入達221.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1.9%。

第二,主動調整全球業務佈局,出售非核心業務,強化一體化CRDMO業務模式。2025年1月,藥明康德宣佈將其位於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和明尼蘇達州聖保羅的兩個工廠出售給醫療器械CRO服務龍頭NAMSA。

此前,藥明康德在美國的醫療器械業務主要通過全資子公司AppTec開展。AppTec在美國費城、聖保羅和亞特蘭大三地設有實驗室,提供醫療器械檢測服務及境外精準醫療研發生產服務。藥明康德還通過位於明尼蘇達州的cGMP和GLP研發生產基地,為客户提供全面的檢測服務。

本次交易使NAMSA擴展了服務能力,能夠為客户提供臨牀研究和測試解決方案組合。藥明康德則獲得出售收益,併成功優化戰略業務組合,使公司更加專注在美國及其他地區對核心CRDMO業務的進一步投資,加強公司在藥品領域的獨特CRDMO模式。

CRDMO業務模式指的是藥明康德一體化平臺能夠提供新葯從早期發現和研究(R)、到開發(D),再到生產(M)的全流程服務。其核心優勢在於強大的引流、洞察及協同能力,創新葯物分子能在藥明康德各業務部門內部流轉,形成強大的競爭壁壘。例如,藥明康德的小分子藥物發現(R)業務2024年成功交付超過46萬個新化合物。基於海量小分子,藥明康德2024年從R到D(開發)轉化分子366個,相關管線持續擴張。通過全流程一站式服務,藥明康德將越來越多的分子從R端推進至D和M端,其商業化訂單也隨之持續增長。

近期(10月26日),藥明康德宣佈以28億元將康德弘翼和津石醫藥出售給高瓴,也是爲了聚焦CRDMO業務模式,將更多的資源集中於藥物發現、實驗室測試及工藝開發和生產服務等核心環節,進一步提升其在這些領域的競爭力。

本次出售的兩個標的均隸屬於藥明康德CRO業務中的「臨牀開發」服務。 其中,康德弘翼專注於創新葯全階段臨牀研究服務,覆蓋I至IV期臨牀及真實世界研究;津石醫藥是國內SMO(臨牀試驗現場管理組織)龍頭企業,團隊成員超5300人。

2025年1月至9月,康德弘翼和津石醫藥營業收入合計約 11.6億元(未經審計),約佔藥明康德2025 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未經審計)的3.5%;淨利潤合計約0.9 億元(未經審計),佔比0.7%。

本次交易總價為28億元,顯著高於目標公司當前賬面淨資產(兩者2024年底資產總額約為18.2億元)。這將為藥明康德創造利潤貢獻,增加現金流。藥明康德表示:「出售這兩家公司,是本公司基於聚焦CRDMO業務模式,專注藥物發現、實驗室測試及工藝開發和生產服務考慮所實施,可為公司加速全球化能力和產能的投放提供資金支持,符合公司發展戰略和長遠利益。」

第三,趁熱減持藥明合聯,兑現投資收益。2024年11月、2025年1月、2025年4月、2025年10月,藥明康德連續四次減持藥明合聯股份,累計套現約69.5億港元。

藥明康德公告表示:公司出售股票獲得的現金收益將用於加速推進全球產能及能力建設,吸引並保留優秀人才,持續強化公司獨特的一體化CRDMO業務模式,從而高效滿足全球客户和患者日益增長且不斷變化的需求。

這一表述看似說明了「出售股票回籠資金,反哺業務發展與模式升級」的邏輯,但關鍵問題是藥明康德資金充裕,無需以出售股票方式回籠資金,推動模式升級。根據其財報,2024年底,藥明康德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約134.45億元,2025年6月底為175.52億元,9月底為254.76億元。

尤其是藥明合聯在抗體偶聯藥物(ADC)等生物偶聯藥物的研發與生產服務(CRDMO)領域,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二,中國第一,極具長期投資價值。另一藥明系企業藥明生物近期以13.11億港元加倉藥明合聯也說明了對其業務前景的長期看好。

這意味着藥明康德減持藥明合聯背后藏着其他含義。從2024年11月到2025年10月,恰逢藥明合聯股價從30港元至85.5港元的上升通道。或許,藥明康德減持藥明合聯是趁着股價上升將紙面富貴轉化為現金利潤,為未來主業投資儲備「彈藥」。

減持藥明合聯,對藥明康德利潤表產生明顯影響。根據財報,藥明康德2023年至2025上半年淨利分別為97億元、95.68億元和86.60億元,其中公司投資收益分別為2.34億元、6.04億元、36.69億元,投資收益利潤佔利潤總額比例分別為2.41%、6.31%、42.37%。2025年,藥明康德累計出售藥明合聯股票的投資淨收益對公司2025年稅后淨利潤的影響達到43.51億元,佔2025前三季度淨利潤的36%。

總的來看,藥明康德接連減持具有長線投資價值的藥明合聯、出售兩家子公司,獲得大量現金儲備,或許是有其他重要舉措,后續需持續關注。

02

儲備現金流,藥明康德將投向哪里?

藥明康德的戰略重點,或許可以從其最新財報中挖掘一二。

10月26日,藥明康德發佈財報顯示: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0.57億元,同比增長15.2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5.15億元,同比增長53.27%。前三季度,藥明康德實現營業收入328.57億元,同比增長18.6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20.76億元,同比增長84.84%。

從細分業務看,藥明康德的化學業務前三季度收入259.8 億元,同比增長29.3%;測試業務營收41.7 億元,同比微跌0.04%;生物學業務收入19.5億元,同比增長6.6%。

截至2025年9月末,藥明康德持續經營業務的在手訂單金額高達598.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1.2%。

訂單的大幅增長,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一體化CRDMO業務模式。

藥明康德聯席首席執行官陳民章博士表示:「在CRDMO模式下,化學業務平臺的小分子管線持續增長,數量、質量兼具。順着R-D-M的漏斗,項目源源不斷逐級引流、轉化。2024下半年到2025上半年,小分子業務在R端交付超過44萬個化合物;D端共3333個分子,同比增長3%;M端共76個分子處於商業化生產階段,同比增長13%。」

與2018年相比,如今藥明康德用兩倍增長的R端在手訂單,帶來了17倍增長的D&M端訂單。這組數字背后,是CRDMO模式下R端開源引流帶來的確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化學業務中,藥明康德對於多肽和寡核苷酸等新分子的佈局已經成為其業績增長的重要引擎。2025年前三季度,其TIDES業務(寡核苷酸和多肽)收入達到78.4億元,同比增長121.1%,且該業務在手訂單同比增長17.1%,TIDES D&M服務客户數同比提升12%,服務分子數量同比提升34%。

或許是考慮到CRDMO業務獨特模式的強勁競爭力,藥明康德多次提出將用出售股票獲得的資金吸引並保留優秀人才,持續強化公司一體化CRDMO業務模式。

訂單大幅增長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其D&M端的產能建設。藥明康德發佈的數據顯示:其D&M端產能投入佔公司整體資本支出的比例,從2018年的28%提升至2025年的約85%。而產能投入大幅增長使其更有機會捕捉高質量分子。隨着后期和商業化項目大規模生產機新分子項目比例提升,藥明康德的營收及利潤持續高速增長。

基於此種成功經驗,藥明康德選擇加大產能投入,提速生產基地建設。2025年3月,其常州及泰興原料藥基地均以零缺陷成功通過FDA現場檢查,預計2025年底小分子原料藥反應釜總體積將超4000kL。2025年9月,藥明康德提前完成泰興多肽產能建設,公司多肽固相合成反應釜總體積已提升至超100,000L。

按照地區分析,2025年前三季度,藥明康德的約85%的營收來自海外,且來自美國客户的收入為221.5億元,佔總營收比例約68.26%。增速方面,藥明康德來自美國客户的收入同比增長31.9%,歐洲客户為13.5%,中國客僅同比增長0.5%。這意味着美國等海外市場仍是藥明康德的主戰場,其仍需堅持全球化發展路徑,持續加強全球化能力建設。

鑑於此,藥明康德計劃加大在亞、歐、美三大洲的基地建設,打造全球供應鏈網絡。

在美國,藥明康德宣佈於2025年9月10日在馬薩諸塞州沃特敦開設藥明康德波士頓卓越中心;持續推進美國米德爾頓基地建設,計劃於2026年末投入運營;位於美國特拉華州的生產基地也在穩步建設中,預計將於2026年四季度投入運營。

在亞洲,藥明康德旗下新加坡研發及生產基地已於2024年開工建設,基地一期計劃於2027年投入運營。

在歐洲,藥明康德位於瑞士庫威的生產基地正在持續擴建,其口服劑型包裝產能已於2024年翻倍,噴霧乾燥車間正在建設中,預計將於2026年四季度竣工,后續還將增加腸外製劑等方面的能力建設。

截至目前,藥明康德化學業務平臺在全球設有15個運營基地,涵蓋中國、美國、瑞士、新加坡多地。隨着藥明康德持續投入產能建設,預計其將為客户提供靈活穩健的全球供應網絡,進一步降低因地緣政治而產生的風險。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動脈網」(ID:vcbeat),作者:張靖,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