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9 07:54
2025年10月29日凌晨,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在華盛頓舉行的GTC華盛頓特區技術峰會上發表重磅演講。
這場被譽為「AI界超級碗」的盛會,不再僅僅是技術參數的堆砌,而是黃仁勛站在美國首都的心臟地帶,為美國勾勒的一幅「AI世紀」宏偉藍圖:從芯片製造迴歸本土,到用AI主導未來通信標準,英偉達正以「極致協同設計」的姿態,試圖幫助美國在AI基礎設施和創新領域繼續保持領導地位。
黃仁勛開場便直指核心衝突:在「摩爾定律」失效、計算性能增長陷入停滯的當下,英偉達正是那個拯救未來計算的「救世主」。他們用並行計算和GPU加速,將「算力」這條生命線,從傳統的CPU桎梏中徹底解放出來。
黃仁勛在演講中回顧了計算產業的歷史性轉折。數十年來,CPU性能始終遵循着可預測的規模增長軌跡,然而隨着登納德縮放定律(Dennard scaling)走向終結——該定律認為通過不斷縮小晶體管尺寸來維持功率密度,可以降低功耗並提升性能,傳統發展路徑已難以為繼。
面對這些挑戰,英偉達給出的答案是:並行計算、GPU和加速計算架構。
黃仁勛宣稱:「這一轉折點已經到來,英偉達已做好準備。我們認識到,通過引入能夠充分利用指數級增長晶體管的處理器,運用並行計算技術,再與順序處理的CPU協同工作,就能將計算能力推向一個全新維度——這個時代確實已經來臨。」
加速計算的實現,離不開英偉達精心構建的軟件基石——CUDA-X全棧加速庫。這個龐大的軟件生態覆蓋了從深度學習領域的cuDNN與TensorRT-LLM,數據科學平臺RAPIDS (cuDF/cuML),到決策優化工具cuOpt、計算光刻解決方案cuLitho,以及量子與混合計算框架CUDA-Q與cuQuantum等關鍵領域。
黃仁勛將這個完整的軟件生態系統譽為「公司最珍貴的寶藏」,它構成了英偉達加速計算戰略的技術核心,為各行業的計算變革提供着底層動力。
黃仁勛在演講中將目光投向了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他強調,電信技術是經濟和國家安全的生命線,但目前全球無線技術部署大多依賴於其他國家的技術體系。
黃仁勛表示:「這種核心通信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必須終結,而現在我們迎來了扭轉局面的歷史性機遇」。他相信美國將「重奪通信技術主導權」。
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英偉達推出了顛覆性的NVIDIA ARC——一個以美國技術為核心的AI原生6G無線技術棧。該平臺基於英偉達Aerial平臺構建,融合了Grace CPU、Blackwell GPU及先進網絡組件,通過加速計算實現性能突破。
據黃仁勛透露,英偉達已經與通信設備巨頭諾基亞達成深度戰略合作。諾基亞將在其未來基站系統中集成NVIDIA ARC解決方案,該平臺將賦能機器人精準操控與高精度氣象預測等關鍵應用。
另據英偉達官方博文顯示,該公司計劃將其商用級AI-RAN產品整合至諾基亞領先的無線接入網(RAN)組合中,使通信服務商能夠在英偉達平臺上部署AI原生的5G-Advanced和6G網絡。作為合作的一部分,英偉達將以每股6.01歐元的價格認購1.664億股諾基亞新股,投資總額達10億美元。
在探討計算科學前沿時,黃仁勛回顧了量子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四十年前的設想:創造能夠直接模擬自然規律的量子計算機。
「如今我們已能夠製備穩定、相干且具備糾錯能力的邏輯量子比特,」黃仁勛指出,「但這些量子比特極其脆弱,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持量子糾錯和狀態解讀。」
為實現量子計算與GPU計算的無縫融合,英偉達推出了量子-GPU互聯技術NVQLink。這項創新使量子處理單元能夠實時調用CUDA-Q計算框架,將通信延迟降至約4微秒的極致水平。
在現場演示環節,黃仁勛身后的大屏幕展示了包括17家量子計算領先企業和多個美國能源部實驗室的協同創新網絡。「幾乎所有的美國能源部下屬實驗室都在與我們的量子計算生態系統夥伴緊密合作,共同將量子計算融入未來的科學發展藍圖。」
黃仁勛宣佈,美國國家實驗室正迎來由AI基礎設施驅動的全新科研時代。英偉達與美國能源部(DOE)達成戰略合作,將共同建設七臺新一代超級計算機,為未來科學研究提供強大算力支撐。
在具體佈局上,英偉達聯合美國能源部及甲骨文公司,將在阿貢國家實驗室打造能源部體系內規模最大的AI超級計算機集羣。
這一超級計算網絡包含兩大核心繫統:
Solstice系統將部署10萬顆英偉達Blackwell GPU,建成后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面向公共研究領域的智能體科學平臺;
Equinox系統配備1萬顆Blackwell GPU,提供高達2,200 EFLOPS的AI算力,專門服務於前沿科學計算、模擬仿真與開放研究。
這項重大基礎設施投資標誌着美國正式邁入「智能體驅動科研」的新時代,將顯著提升其在國家安全、能源戰略和基礎科學研究等關鍵領域的創新能力與發展速度。
在產業佈局方面,黃仁勛透露重要進展:Blackwell GPU已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實現規模化生產,基於該芯片的整機系統也將在美國完成組裝。這一舉措標誌着英偉達成功將旗艦產品的製造環節從完全依賴臺積電代工,轉向美國本土供應鏈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大會的諸多公告都具有明確政策導向。英偉達通過展示其在美國科技生態中的核心地位,向政策制定者傳遞關鍵信息:對芯片出口的限制將直接損害美國利益。黃仁勛在會前透露,選擇華盛頓作為會議地點本為方便特朗普總統出席,但因總統亞洲之行而未果。
在市場表現方面,黃仁勛透露GPU需求持續旺盛:過去四個季度英偉達已出貨600萬顆Blackwell GPU,預計Blackwell與下一代Rubin芯片的總銷售額將達到5000億美元規模。
「AI不是工具,而是生產力主體。」黃仁勛在演講中提出了這一顛覆性觀點,「這是歷史上首次,技術具備了執行勞動任務的能力,成為人類生產力的延伸。」這種從「工具」到「AI勞動者」的根本性轉變,正在催生全新的計算範式,並隨之孕育出前所未有的職業形態與產業格局。
在黃仁勛的構想中,現代「AI工廠」已遠非傳統數據中心所能概括,而是專門為海量token的生成、傳輸與服務構建的全新綜合計算平臺。這種平臺級架構旨在實現前所未有的計算密度與能效比。
面對指數級增長的AI算力需求,黃仁勛詳解了英偉達的解決方案:「我們首先重新定義計算機的形態,首次實現單個計算系統擴展至整個機櫃規模;繼而通過創新的AI以太網技術Spectrum-X,實現多個系統間的無損橫向擴展。」
隨着AI工廠的興起,機器人工程、量子科學等新興領域正在創造大量前所未有的就業機會。「創新飛輪已經啟動,」黃仁勛強調,「接下來的關鍵是將運營成本大幅降低,既優化用户體驗,又通過成本控制維持這一創新循環的持續運轉。」
實現這一願景的關鍵在於「極致協同設計」(Extreme Codesign),即同步設計新的底層計算架構,包括芯片、系統平臺、軟件棧、AI模型與終端應用。
為展示這一理念的實體化成果,黃仁勛在舞臺上展示了新一代NVIDIA BlueField-4 DPU。這款集成64核Grace CPU與ConnectX-9網絡芯片的數據處理器,計算性能達到前代產品的6倍,將成為未來AI工廠的「操作系統核心」。
這款革命性的DPU專門用於卸載和加速服務器的網絡、存儲與安全任務,計劃於2026年率先部署於英偉達Vera Rubin機架級AI平臺,隨后向更廣泛的服務器生態開放。
為應對超大規模AI部署的挑戰,黃仁勛正式發佈了Omniverse DSX——一套完整覆蓋100兆瓦至數千兆瓦級AI工廠設計與運營的綜合解決方案。該藍圖已在弗吉尼亞州AI工廠研究中心完成全面驗證。
爲了讓DSX參考設計更適應不同的數據中心,英偉達提供了兩個配置框架:
DSX Boost(內部能效優化):通過智能電力管理與工作負載動態分配,在同等算力輸出下降低約30%能耗,或同等電力預算下提升30%GPU密度,實現token生成吞吐量的質的飛躍。
DSX Flex(外部能源整合):將數據中心深度接入區域電網體系,通過智能調度可再生能源與平衡供需關係,有效激活美國電網中約100吉瓦的閒置容量。
Omniverse DSX致力於讓新入局者能夠快速構建AI工廠。該方案確保英偉達及合作伙伴的硬件在處理器、網絡與冷卻系統層面實現開箱即用的兼容性,即使缺乏專業經驗也能按藍圖部署,最大限度減少定製化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該架構不僅完美支持當前Blackwell平臺,還預留了對下一代Vera Rubin等未來產品的兼容能力,為投資者提供長期技術保障。
黃仁勛在演講中着重強調了開放生態的核心價值:「開源模型與開放協作是全球創新的基石,為初創企業、科研機構與產業公司提供了持續發展的動力。」
據悉,英偉達本年度已向開發者社區貢獻了數百個高質量開放模型與數據集。
英偉達已經構建了覆蓋關鍵領域的開放模型體系:
Nemotron:專注智能體推理與決策AI
Cosmos:突破合成數據生成與物理AI邊界
Isaac GR00T:實現機器人技能學習與跨場景泛化
Clara:重塑生物醫學研究與臨牀工作流
這些模型家族將共同賦能下一代智能體系統、機器人技術與科學發現。黃仁勛對此強調:「我們持續投入開放生態,因為這是科學研究、創業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共同需求。」
現場演示的合作伙伴成果展現了英偉達技術的廣泛應用場景,涵蓋谷歌雲、微軟Azure、甲骨文等雲計算巨頭,ServiceNow、SAP等企業服務商,以及Synopsys、Cadence等專業領域領導者。
黃仁勛還宣佈了兩項戰略合作:
與CrowdStrike共建新一代網絡安全體系,通過Nemotron模型與NeMo工具鏈,實現從雲端到邊緣的「光速級」威脅檢測與響應;
同Palantir達成深度技術整合,將加速計算架構、CUDA-X庫與開源模型融入Ontology數據平臺,實現超大規模數據處理的性能突破。
「物理智能(Physical AI)」 正在推動美國再工業化進程,即通過機器人與智能系統重塑製造、物流及基礎設施。黃仁勛在視頻中展示了多家合作伙伴如何將這一技術應用於現實生產。
富士康運用Omniverse平臺全流程仿真其休斯敦新工廠,該工廠將專門生產英偉達AI基礎設施系統;
卡特彼勒將數字孿生深度集成於智能製造流程;
Figure AI在三年半內實現40億美元估值,其家用與工業級人形機器人正快速演進;
強生公司通過AI優化全球生產網絡與研發管線;
迪士尼利用Omniverse訓練新一代交互式機器人,提升用户體驗;
在自動駕駛領域,黃仁勛宣佈了一項里程碑式合作:英偉達與Uber正共同構建面向未來的自動駕駛出行平臺,計劃自2027年起規模化部署約10萬輛自動駕駛車輛。
這一雄心勃勃的項目將依託英偉達最新一代DRIVE AGX Hyperion 10平臺。這是英偉達新的L4級自動駕駛平臺,配備兩顆Thor處理器(每顆約2000 FP4 TFLOPS),傳感器套件包含14個攝像頭、9個雷達、1個激光雷達和12個超聲波傳感器,具備安全可靠、彈性擴展和軟件定義三大特性。
黃仁勛描繪了這一願景的實現場景:"未來,用户只需通過手機應用召喚,Hyperion自動駕駛出租車就將如約而至,這套系統將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人類駕駛員與機器人駕駛員的協同運營。"
除Uber外,Hyperion已獲得多家國際汽車製造巨頭的採用。Lucid Motors、梅賽德斯-奔馳以及Stellantis集團,都在利用英偉達的平臺推進L4級自動駕駛技術落地。
本文來自「騰訊科技」,作者:金鹿,編輯:蘇揚,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