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挑戰英偉達,高通時隔五年再度入局AI服務器芯片賽道

2025-10-29 07:18

數據中心AI芯片是AI算力的核心,英偉達目前是全球一騎絕塵的絕對領軍者,除了英偉達,包括英特爾、AMD、博通等傳統芯片公司,以及華為、阿里、海光、寒武紀、沐曦中國公司等也在積極佈局,但暫時難以撼動英偉達的主導者地位。現在,這個炙手可熱的賽道上,多了一個選手——智能手機芯片領域的全球龍頭公司高通再次高調宣佈入局。

10月27日,高通發佈面向數據中心的兩款AI推理芯片Qualcomm AI200和AI250及機架。

AI200(2026 年上市)和 AI250(2027 年上市)均採用高通Hexagon NPU(神經網絡處理器),主打低功耗、高性價比和模塊化部署,直接挑戰英偉達。

為展示決心,高通官方表示,其數據中心芯片路線圖將每年更新一次。高通還透露,沙特支持的AI創業公司Humain將從2026年開始部署200兆瓦的高通新型AI機架。若按單機櫃160千瓦計算,200兆瓦的部署規模相當於約1,250個機架,參考英偉達高端機架級AI系統價格(260萬美元至300萬美元之間),Humain有望為高通帶來超過30億美元的收入。

這並非高通第一次進軍數據中心領域。早在2017年,高通推出了基於ARM架構的服務器芯片Centriq 2400,該芯片面向數據中心通用計算,直接對標當時的絕對領導者英特爾。但由於ARM芯片生態在當時的服務器芯片領域仍然比較弱,高通無法從英特爾和AMD手中贏得足夠數量的客户,2020年,高通以關閉「非核心業務」為由停止了ARM服務器芯片業務。

五年后再度入局服務器芯片市場,此時高通要挑戰的對手已經從英特爾換成了英偉達,資本市場給出了積極反饋。

消息公佈當日,高通股價直線上漲,日內漲幅一度接近21%,截至美股收盤,股價收於187.68美元,漲幅為11.09%,市值單日增加近280億美元至2025億美元。這一表現不僅跑贏同期納斯達克指數(上漲1.86%),也創下高通自2019年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01

高通的多元化焦慮與野心

如果説2017年第一次佈局服務器芯片是嘗試和探索的話,那麼這一次,高通的業務多元化焦慮更重,步子邁得更快。

高通收入主要來自兩大塊,一塊是芯片業務,包括手機芯片、汽車芯片和其他芯片;另一塊收入來自專利授權,指高通向手機廠商收取 3G/4G/5G 標準必要專利的使用費。

高通財報顯示,2024財年(2023年9月末-2024年9月末)營收389.6億美元,同比增長9%。其中,芯片業務(包括其手機、汽車和其他芯片)營收331.9億美元,而手機芯片業務受益於安卓高端機型需求回暖同比增長10%,達到248.63億美元。

但手機芯片業務作高通核心收入來源,一直面臨結構性增長瓶頸,甚至可以説是危機。

主要危機來自蘋果加速去「高通化」。蘋果手機搭載的是高通基帶芯片,在2025年2月投資者會議上,高通管理層明確透露蘋果業務在高通手機業務中佔15%到20%左右。但蘋果一直在自研基帶芯片且已初見成效:2025年iPhone 16e開始搭載自研5G基帶芯片C1。業界普遍認為,與高通的基帶芯片購買協議到期后(2026年四季度),蘋果有可能全面啟用自研芯片。一家名為Khaveen投資量化基金預測,全面替代情況下,2028年高通將損失約77億美元收入(不含專利授權費)。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極度飽和,新需求疲軟不振也是另一大隱憂。全球國際數據公司IDC統計數據顯示,過去五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分別是12.9億台(2020年)、13.5億台(2021年)、12.1億台(2022年)11.7億台(2023年),12.4億台(2024年)。儘管 2024年因AI功能驅動出現6.4%的反彈,但IDC預測2025年增速將放緩至1.6%,手機芯片需求難以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手機芯片之外,過去五年,高通一直極力發展汽車芯片和物聯網芯片。高通2024年財報顯示,應用於AI PC、XR設備和工業物聯網的物聯網芯片業務收入54.23 億美元,汽車芯片業務收入29.1億美元,兩者合計佔高通芯片業務總營收的25.1%。

在高通2024年投資者日活動上,該公司公佈增長目標:到2029財年,物聯網和汽車部門的總收入將達到220億美元,其中預計物聯網部門的收入達140億美元,汽車部門的收入達80億美元。對此,摩根大通分析師表示,若目標達成,手機芯片將只佔高通芯片收入的50%。上述Khaveen投資量化基金也認為,高通在物聯網和汽車芯片業務能填補蘋果業務流失帶來的損失。

如今高通重啟數據中心芯片業務,是高通業務進一步多元化的體現。

此前,高通的AI戰略主要集中在手機芯片端蓄力。

高通手機端NPU的發展始於2007年首款Hexagon DSP的誕生,經過近二十年的技術迭代,已從最初的基礎AI加速模塊進化為支撐生成式AI的核心引擎。

如今高通手機芯片形成「NPU負責核心AI推理、GPU處理圖形渲染、CPU響應即時任務」的異構計算體系。在大模型支持方面,高通2023年推出的第三代驍龍 8已實現終端側流暢運行100億參數級大語言模型(LLM)及視覺大模型(LVM)。通過內存架構升級(如 64 位尋址)、精度優化(如 INT2 量化)等技術,高通目標在終端側實現千億參數級模型的高效運行。

並且,爲了發展端側AI,高通打造了相應的AI 軟件棧(Qualcomm AI Stack),支持目前所有的主流AI框架,包括TensorFlow、PyTorch、ONNX、Keras;它還支持所有主流的AI運行時環境(連接 AI 應用程序與底層硬件(如 NPU、GPU、CPU)的中間層軟件組件),以及支持不同的編譯器、數學庫等AI工具。

在今年9月舉辦的高通驍龍技術峰會上,高通未曾透露數據中心AI芯片相關信息。但高通技術高管與合作伙伴嘉賓多次提到端側 AI 芯片(本地設備如手機、汽車、IoT 終端的專用 AI 芯片)與雲端 AI 芯片(數據中心的大規模 AI 計算芯片)聯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指出爲了解決單一芯片形態無法覆蓋「效率、安全、成本、體驗」 的痛點,終端側芯片與雲端芯片須做好算力分工、數據協同與場景互補,最終才能構建更高效、靈活且實用的AI應用生態。

02

高通AI芯片機會幾何?

2022年之前,高通的營收規模一直高於英偉達(英偉達2022年營收270億美元)。但在2024年,英偉達的營收規模1305億美元,是高通的三倍以上。

核心原因是,數據中心AI芯片市場在今年正在創造更大的增量——英偉達短短三年(2022年-2024年),增量收入就超過了1000億美元。

目前數據中心AI芯片分成兩大類,分別是英偉達的GPU(圖形處理器),以及其他公司的ASIC(專用集成電路)芯片。

從技術差異來看,GPU是圖形處理器,它的通用性更強。GPU最初為渲染3D圖形而生,但這種架構恰好非常適合AI算法,尤其是大模型所需的大規模矩陣運算,因此成爲了目前最主流的AI芯片。它在數據中心AI芯片市場至少佔據半壁江山。

高通的AI芯片屬於ASIC芯片。AISC芯片是針對特定用户需求、應用場景定製而設計的非通用可編程芯片。相較於通用處理器(如CPU、GPU),AIC芯片雖然研發門檻高、設計周期長,但具備算力密度高、能耗低的優點,且大規模量產后成本顯著降低。

如今業界普遍看好ASIC芯片前景。高盛在今年9月曾在研報中預估2025年-2027年全球AI芯片需求量分別為 1000萬、1400萬、1700萬顆。其中,ASIC芯片佔比將從2025年的 38% 提升至2027年的45%,GPU芯片佔比將從62%降至55%。

一位資深算法工程師曾對《財經》表示,目前大部分科技公司都不想完全依賴英偉達的AI芯片。ASIC又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方案。因此這為其他芯片侵蝕英偉達的市場份額提供了可能性。

ASIC是一種專用芯片,它一旦設計完成並大規模量產,單顆芯片製造成本可能低於同等性能的GPU,因此大量大型科技公司正在定製數據中心專用的ASIC芯片,其中包括谷歌的TPU系列、亞馬遜的Trainium系列,華為的昇騰系列、阿里的PPU系列、百度的崑崙芯系列。

此外大模型這兩年的技術發展趨勢也加速了這個過程。AI分成了訓練和推理兩種算力需求。過去模型訓練中,英偉達GPU幾乎難以被替代。但隨着主要模型的性能逐漸穩定成熟,模型訓練的算力需求佔比正在趨於穩定。使用模型,也就是推理的需求正在逐步增長。

推理場景中,ASIC芯片和英偉達的差距在縮小。AI芯片創業公司通常也傾向於採用ASIC這個技術方案。其中包括美國AI芯片創業公司Etched,以及中國的寒武紀、燧原科技等。

ASIC的種種優勢,讓高通有機會試圖切入數據中心AI芯片市場。蓬勃增長的ASIC芯片市場可以為它創造新的增長曲線。高通的優勢之一就是低功耗。過去十多年,它在驍龍Snapdragon手機芯片上積累的經驗,就是如何在有限的功耗下實現更強的性能。這個能力可以平移到數據中心市場——數據中心最大的運營成本之一就是電費和散熱。

高通兩款產品本身也不乏亮點。據介紹,高通AI200單卡配備768GB LPDDR 內存,容量是英偉達GB300芯片的2.67 倍,能為大語言模型和多模態模型運行提供充足的內存支撐。AI200還支持靈活部署,可作為獨立組件、服務器加速卡或完整機櫃方案交付,適配不同客户的硬件環境。

AI250引入「近存儲計算」架構,高通宣稱內存帶寬提升超10倍且功耗顯著降低。這些技術特性被市場視為對英偉達GPU的差異化競爭策略,尤其在AI推理場景中可能具備成本優勢。

兩款產品均配備直接液冷散熱方案,單機櫃功耗達160千瓦,支持 PCIe 與以太網擴展,並集成機密計算技術,搭配覆蓋端到端的自主研發軟件棧,實現模型一鍵部署。

但和所有試圖挑戰英偉達的公司一樣,高通同樣面臨英偉達通過CUDA建立起來的強大生態壁壘。英偉達CUDA生態構建了開發者-硬件-軟件的閉環,全球90%的AI開發者依賴其工具鏈。多位行業人士表示,高通AI Stack雖支持PyTorch、TensorFlow等主流框架,但在算子庫完整性、模型優化工具鏈成熟度上必然有差距。

並且,谷歌、亞馬遜、微軟都已自研AI芯片,除Humain外,高通能否吸引其他大型客户採購其AI推理芯片,是其后期能否長期發展的關鍵所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半熟財經」(ID:Banshu-Caijing),作者:周源 吳俊宇,編輯:謝麗容 ,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