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9 02:15
保險行業協會官網,鄧雄鷹/製表
險資舉牌再創新高。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險資舉牌已達31次,突破2020年的階段性高點,達到了2015年有舉牌披露記錄以來的新高。
另據港交所披露易信息,險資「掃貨」動作仍在持續。近日,平安資產買入327.8萬股招商銀行H股,持股比例升至18.04%。結合平安資產受託資產情況來看,此次投資背后的委託人大概率仍是險資。
險資舉牌再創新高
證券時報記者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的信息統計,剔除關聯方與一致行動人重複數據后,發現今年以來險資舉牌達到31次,同比增長超過50%。
根據規定,保險公司持有或者與其關聯方及一致行動人共同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5%,以及之后每增持達到5%時,視為舉牌並需公告。在實際操作中,部分公司投資H股每增持達5%時也會公告。
上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13家保險公司實施舉牌。其中,中國平安旗下平安人壽今年舉牌12次,位列第一;長城人壽是舉牌最為積極的中小型險企,今年以來舉牌4次。
最近發生舉牌的保險公司為中郵人壽,該公司於10月14日舉牌中國通號H股,持股比例達到約5.17%。年內,該公司共舉牌了3次,僅次於平安人壽和長城人壽。
此外,新華人壽和瑞眾人壽今年也分別舉牌了兩次,中國人壽、新華人壽、中國太保旗下公司、泰康人壽、民生人壽、信泰人壽、利安人壽、弘康人壽等均分別舉牌1次。
從舉牌方式來看,險資主要通過二級市場投資進行,此外也有認購新股、協議轉讓等方式,還有一個特例是換股被動觸發舉牌。
據證券時報記者查詢瞭解,目前險資仍在積極開展權益投資。比如,陽光人壽於10月10日買入港股中國儒意1966萬股,持股比例升至9.08%;同日,平安人壽買入641.6萬股郵儲銀行H股和298.9萬股招商銀行H股,對這兩隻H股的持股比例均達到17%;10月20日,中國平安買入4057.4萬股農業銀行H股,持股比例達到20.06%。
重點佈局低估值、高股息標的
從標的數量來看,今年險資共舉牌24只股票,個股所在領域主要為金融業和公用事業,另外也涉及電氣設備、信息技術、醫療保健等。
低估值、高股息是險資投資相關標的的重要原因。以農業銀行H股為例,中國平安買入均價已從年初的4.2257港元升至10月20日的5.6306港元,農業銀行H股股息率年初達到5.95%,雖然目前降至4.4%左右,但較當前人身險產品保證利率仍有利差。
從投資風格來看,中國平安為「掃貨式」風格,選定股票后即持續買入重倉持有。中國平安今年舉牌標的全部為金融股,包括郵儲銀行H股、招商銀行H股、農業銀行H股、中國太保H股和中國人壽H股。
其他保險公司的選股風格較為分散,比如長城人壽舉牌的標的包括中國水務、大唐新能源、秦港股份和新天綠能等,涉及公用事業、交通運輸等行業。
一家保險公司的投資負責人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對於中國平安這樣擁有大體量資金的公司來説,標的股票要同時滿足經營穩健、抗風險能力強、分紅較好且穩定,並能承接龐大資金量等要求,決定了其標的的選擇相較中小公司來説更加有限。
整體而言,險資對於股票投資以中長期視角為主,重倉買入后一般鮮有短期內賣出。當然,險資也會適時調倉或對部分股票進行止盈操作。例如,瑞眾人壽於3月12日以均價5.9439港元買入300萬股中信銀行H股,6月26日則以7.7676港元的均價賣出300萬股;7月18日,瑞眾人壽又以6.8954港元的均價買入330萬股龍源電力H股,總持股達到5.64億股,此后未再賣出。
除了紅利股票,成長性個股也是險資關注的重點。證券時報記者梳理上市公司最新披露的三季報數據發現,兆新股份、東山精密、海康威視、佳士科技、佳訊飛鴻、聯動科技、長電科技等多隻科技股的前十大股東中,均出現了不少險資的身影。
產品轉型利好權益投資
隨着資本市場連創新高,險資的權益投資也面臨新的挑戰。
華泰證券研報分析,2025年上半年險資加速配置紅利股,上市公司增配紅利股近3200億元,超過去年全年增配規模。在估值已經明顯抬升之后,險資集中加倉紅利股的機會正在減少,可選紅利股範圍逐漸收窄。險資紅利策略可能已經告別「買買買」的1.0階段,進入精挑細選、左右平衡的2.0階段。
有保險資管機構的投資負責人認為,保險公司需要關注那些基本面具備長期支撐、未來股息具備平穩增長潛力的優質公司作為FVOCI(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組合的核心持倉。
長期來看,在低利率環境和政策鼓勵險資等中長期資金入市的背景下,隨着行業產品轉型加速,保險公司對權益資產的配置比例有望持續提升。
在利率周期轉換中,通過產品結構調整來應對外部影響和衝擊,是全球保險業的普遍做法之一。今年以來,調整產品結構,加大浮動收益型產品尤其是分紅險佔比,已成為行業共識。
分析人士預計,分紅險將為行業的全年保費收入貢獻主要增速,由於分紅險的浮動設計使得投資端有機會採取更加靈活的投資策略,未來隨着分紅險保費收入增長,疊加新會計準則實施,有利於提升險企對於權益類資產的配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