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面板廠商搶灘Micro LED HUD市場

2025-10-28 12:54

抬頭顯示(Head-up Display, HUD)技術能將信息投射於駕駛員視線前方,已經成為智能座艙重要的交互部件之一。隨着座艙對更高亮度和更好對比度的需求增加,Micro LED在 HUD中的應用開始受到關注,面板廠商也注意到這一市場機會,紛紛開展布局。

智能座艙驅動HUD進化,Micro LED HUD登場

HUD最早出現在軍用飛機上,用於幫助飛行員在高速飛行或在作戰時,無需低頭查看儀表也能獲取信息。上世紀80年代,這項技術被引入汽車領域,但是由於當時產品成熟度有限、製造成本較高,HUD長時間內未能實現普及應用。

近年來,隨着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ADAS)的發展,汽車需要顯示的信息不斷增加,例如導航、車速、ADAS警報和娛樂信息等。傳統中控屏已難以滿足駕駛員在行駛過程中獲取信息的需求,因此HUD成為獲取關鍵信息、提升安全性的有效工具。

HUD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從傳統C-HUD發展到W-HUD,並逐步向AR-HUD(擴增實境抬頭顯示)演進,並出現P-HUD(全景抬頭顯示)概念。然而,隨着成像距離、視場角和現實融合度不斷提升,HUD對顯示源亮度、對比度、透光率以及可靠性等要求也顯著提高。

傳統DLP或LCoS方案在亮度上面臨瓶頸,尤其是在大視場角(FOV)和長投影距離(VID)的AR-HUD上,亮度會被嚴重稀釋。而P-HUD需要覆蓋整個擋風玻璃,對「流明密度」(Luminance Density)的要求是指數級增長的。

Micro LED的出現正逢其時。根據TrendForce集邦諮詢分析,Micro LED具有高亮度、高對比、高透明度等特性,利用這些特性,Micro LED能結合透明顯示器與車窗,也能通過AR-HUD或P-HUD的型態,在車用場景滿足駕駛與乘客對於虛實資訊的整合。

面板廠商入局Micro LED HUD賽道

也正因如此,TCL華星、京東方、深天馬、友達與羣創等面板廠加快佈局Micro LED HUD賽道,陸續推出新品與技術方案,一場圍繞新型HUD車載顯示技術的角逐由此展開。

從目前發佈的產品來看,高亮度、高分辨率和高對比度是這些產品的重要特點。

TCL華星為例,早在2023年便推出10.25英寸LTPS Micro LED HUD車載顯示,亮度為2萬nits。2025年推出的14.3英寸超高亮Micro LED PHUD,通過融合Micro LED與LTPS技術優勢,實現超高亮度、超高對比度、高色域,即使強光下也清晰可見。

TCL華星超高亮Micro LED PHUD(圖片來源:TCL華星)

TCL華星超高亮Micro LED PHUD(圖片來源:TCL華星)

京東方也在今年推出了兩款高亮Micro LED HUD產品,其中一款是6.2英寸P0.2 RGB HUD,亮度可達3萬nits;另一款是單色P0.058 HUD,峰值亮度高達30萬nits。

另值得一提的是,京東方這兩款產品都是基於COG(玻璃基)技術。COG技術具有高可靠性、設計簡潔、高像素密度、高透光率及高精度拼接等優勢。TrendForce集邦諮詢分析師指出,AI賦能讓Micro LED COG在汽車領域有更多應用可能,尤其是在HUD上,以京東方為首的國內廠商在今年已不約而同地推出了反射式、透明直顯式等技術方案。

左:6.2英寸Micro LED HUD

左:6.2英寸Micro LED HUD

右:單色P0.058 MicroLED HUD(圖片來源:京東方)

深天馬同樣採用玻璃基LTPS技術,其推出的8英寸IRIS HUD的Micro LED HUD產品峰值亮度超過1萬nits,號稱具有業界最高的167 PPI像素密度,能更清晰地投射行車關鍵信息。

深天馬8英寸 IRIS HUD的Micro LED HUD

深天馬8英寸 IRIS HUD的Micro LED HUD

今年7月,深天馬還成功點亮7英寸Micro LED車載標準品,該產品可以適配HUD等場景。天馬錶示,本次點亮新品代表着其G3.5 Micro LED產線已實現全製程貫通,攻克背板驅動、巨量轉移、檢測修復等核心技術,實現芯片、封裝、模組等全製程閉環,產能可快速爬坡。

台系面板廠商方面,羣創和友達的產品強調輕薄、設計靈活性和整合的用户體驗。

羣創旗下CarUX推出的9.6英寸Micro LED AR反射HUD,基於全方位反射成像技術,可將導航、儀表信息投射到擋風玻璃上,適配HUD及AR-HUD應用。在優勢上,Micro LED AR反射顯示具有輕薄、節能和設計靈活性、定製化可能性高的特色。

友達融合AI技術推出13英寸Micro LED抬頭顯示器,不僅可以實現車載擋風玻璃的透明投影,還可以通過搭載自主光學波導技術的AR智能眼鏡,將虛擬圖像直接投射到鏡片上。

Micro LED抬頭顯示器搭載AR智能眼鏡(圖片來源:友達)

Micro LED抬頭顯示器搭載AR智能眼鏡(圖片來源:友達)

面板廠在車載顯示市場的競爭策略

面板廠商積極佈局Micro LED HUD,對於車載顯示產業而言是好消息,為車載HUD系統提供了除TFT-LCD、DLP和LCoS等技術之外更優的技術選擇。對於面板廠商而言,或許能搶佔市場先機,提升競爭力,也反映出其對未來市場發展的前瞻性判斷。

鞏固高增長、高利潤的優勢板塊

相較於競爭激烈、價格波動大的消費電子面板市場,車載顯示對可靠性要求極高、認證周期長,一旦進入供應鏈,合作關係相對穩固,利潤也相對豐厚。面板廠商在該領域的投入已獲得豐厚回報,更需要守住市場份額。

例如,今年上半年,深天馬實現營收174.75億元,同比增長9.93%,包括車載顯示在內的非消費類業務營收佔比超五成,同比增長超26%,成為驅動公司盈利改善的核心動力。其車載顯示業務整體營收同比增長約27%,相關產品出貨量同比增長76%。

京東方精電是京東方集團的全球車載業務平臺,今年上半年,其汽車顯示屏業務實現營收62.45億港元,同比增加約9%,而在2024年,京東方精電整體營收約134.49億港元,車載業務營收佔比94%,同比增長25%。

TCL華星今年上半年車載銷量同比增長61%,同樣顯示出在該領域強勁的增長態勢。

面對如此重要且高速增長的市場,面板廠商必須「守」住陣地。隨着HUD成為智能座艙標配,若不在AR-HUD等下一代技術上跟進,就意味着將這塊高價值市場拱手相讓。因此,廠商依託現有成熟的供應鏈管理以及與車廠建立的長期客户關係,鞏固車載顯示護城河。

搶佔Micro LED前沿技術,向高附加值領域轉型

面板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從傳統的液晶顯示(LCD)紅海,加速向OLED、Mini LED、Micro LED等新技術邁進。在這個大趨勢下,面板廠商迫切需要擺脫傳統業務的周期性束縛,實現向高附加值領域的戰略轉型,而Micro LED HUD賽道正提供了這一戰略機遇。

這一戰略機遇的出現,與汽車供應鏈的變革以及面板廠技術實力的提升相關。

一是汽車供應鏈的深刻變革。在傳統供應鏈中,面板廠、模組廠、系統集成商和整車廠各司其職,面板廠需通過Tier 1傳遞需求。然而,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發展,催生了對大屏化、多屏化、更高含量顯示技術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整車廠爲了溝通效率的提升和降低成本的需求,開始嘗試跳過Tier1直接和麪板廠聯繫。

二是面板廠自身的戰略訴求。面對供應鏈的重塑,面板廠爲了強化自身地位和提升競爭力,也在尋求「轉身」為Tier 1的方式。要實現這一身份的轉變,面板廠不能再侷限於只提供顯示面板,而必須轉而提供集成度更高、附加值更高的系統級解決方案。

在此趨勢下,車載HUD,特別是基於Micro LED技術的HUD,便成爲了面板廠商轉型的關鍵點之一。Micro LED憑藉高亮度、高對比度和高可靠性等特性,被視為AR-HUD乃至P-HUD的理想解決方案。TCL華星、京東方、深天馬等廠商推出的高亮度、高像素密度產品,正是對這一需求的直接回應。

在推動產品創新的同時,面板廠也在加速產能佈局。目前,TCL華星、京東方、深天馬、羣創、友達等廠商均已投入Micro LED相關生產線建設,為未來市場競爭奠定基礎。

小結

面板廠商的積極佈局,為車載HUD系統提供了除TFT-LCD、DLP和LCoS之外一個極具前景的新技術選擇。然而,技術展示到真正「上車」仍面臨嚴峻挑戰。Micro LED產業自身的核心技術挑戰,包括高昂的成本、巨量轉移的良率以及紅光效率等瓶頸,都有待跨越。

未來,Micro LED HUD有望率先在高端車型上實現落地,再隨着技術成熟和成本下降,逐步下探至中端市場。在這場角逐中,那些能夠率先解決量因產難題、併成功深度綁定汽車生態鏈的面板廠商,或將贏得下一代座艙顯示的競爭。

為更深入探討Micro LED的發展趨勢,TrendForce集邦諮詢旗下LEDinside與集邦Display將於10月30日聯合舉辦「2025自發光顯示產業研討會」。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重點提及的兩家關鍵廠商——TCL華星京東方,將派遣核心技術專家到場分享最新成果與前瞻思考。屆時,TCL華星LED顯示研發總監陳麟將發表主題演講《發揮技術創新優勢,賦能MLED價值提升》;京東方晶芯科技部長高博則將帶來《直顯COG技術趨勢概括》的深度解析。

誠邀產業夥伴蒞臨交流,共同探討Micro LED等自發光技術的發展路徑與未來機遇。

👆2025自發光顯示產業研討會倒計時2,點擊免費報名!

文:LEDinside Mia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