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復甦還是衰退?全球上市儀器企業財報大橫評

2025-10-28 17:05

摘要 在全球貿易博弈不斷升級、競爭愈發激烈的背景下,各家大中華區業績表現如何?我們對20家跨國儀器企業財報進行了梳理,試圖從數據中捕捉信號,回答一個核心問題:中國市場是復甦還是衰退?

隨着跨國儀器企業2025年Q2財報的陸續公佈,各家上半年的營收情況已基本浮出水面。

從已公開的數據來看,各家Q2業績普遍呈現上漲態勢,丹納赫等行業頭部企業在最新的Q3財報中更是交出了大幅增長的答卷。

然而,在全球貿易博弈不斷升級、競爭愈發激烈的背景下,各家中國區業績又表現如何?我們對20家跨國儀器企業財報進行了梳理,試圖從數據中捕捉信號,回答一個核心問題:中國市場是復甦還是衰退?

 半年過去了,20家跨國儀器企業業績表現如何?

從20家跨國儀器企業2025年上半年的營收數據來看,16家企業同比實現增長,佔比近八成。

注:部分歐企、日企營收由2025年10月23日匯率換算得出,存在小範圍誤差。

由於財報未公佈,島津、日立等企業未納入統計

來源:各公司公開披露的財報數據,儀器信息網整理

首先來看營收上漲的16家企業。賽默飛以212.19億美元的營收持續領跑,同比實現1.59%的增長;默克(122.16億美元)、丹納赫(116.77億美元)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賽萊默、蔡司緊隨其后表現亮眼,營收增幅同比均超9%。值得關注的是,賽多利斯是20家企業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企業;此外,特利丹、思百吉同比實現了高個位數增長。

再將目光聚焦到營收下滑的4家企業。Illumina上半年營收21億美元,同比下降4.02%;梅特勒託利多、伯樂、Tecan的營收也分別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

從營收維度看,跨國儀器企業的整體業績正逐步擺脫此前的增長壓力,呈現回暖趨勢。生物生產和前沿科研設備的市場需求持續擴大、製藥服務業務和安全研究渠道的增長驅動,以及環境監測、食品安全等核心領域需求的持續釋放,成為營收增長的重要推手。

分區域來看,美洲、歐洲、中東非洲等地區是多數企業營收增長的核心動力源,而中國市場正成為影響全球儀器企業業績走向的關鍵變量之一。

 亮眼成績背后,抓住了哪些中國機遇?

將視線聚焦於影響全球業績的關鍵變量——中國市場,沃特世、安捷倫等企業的表現可謂十分突出。

沃特世Q2中國區營收達7.71億美元,同比增長17%,創3年新高;安捷倫Q2中國區營收增長10%,Q3包含中國區在內的全球主要區域營收增長率均在5%以上;思百吉2025上半年中國區營收1.4億美元,同比實現增長。

如此亮眼的成績不禁讓我們好奇:績增長的背后究竟抓住了哪些中國機遇?

對此,沃特世總裁兼首席執行官Udit Batra博士指出,中國生物製藥行業的快速發展與高端儀器更換需求是業績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他特別提到:「中國市場的儀器更換在質量控制和新葯研發領域加速推進,為液相色譜和質譜業務提供強勁動能。」此外,客户對售后服務與化學耗材的依賴度提升,也進一步鞏固了沃特世在中國市場的長期增長潛力。

安捷倫在財報中則表示,國區收入領跑全球主要受益於國家刺激計劃及本地化生產優勢中國政府在食品安全、海關實驗室設備更新、環境監測等領域推出的國家層面項目,對實驗室分析儀器需求有所支撐,安捷倫在這些政府採購招標中贏得了超過50%的標段,表現相當搶眼。

此外,受實驗室更新需求驅動,不少客户在液相色譜(LC)更新換代上,青睞安捷倫新發布的InfinityIII系列,認為其兼容性和模塊化設計能顯著提升效率,一定程度帶動了業績的增長。

存量競爭時代,如何精準捕捉政策導向與行業痛點並快速做出響應,正成為外企在中國市場拉開差距的關鍵。

 中國市場真的復甦了嗎?

儘管沃特世、安捷倫等企業在中國市場交出了積極答卷,但這並非行業全貌。

具體來看,行業龍頭賽默飛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未能與全球業績同步。2025Q1,賽默飛中國區收入同比出現個位數下滑;Q2下滑幅度進一步擴大,收入同比下降高個位數,CEO稱中國目前對其業績形成逆風丹納赫中國區業績同樣面臨挑戰,Q2中國區收入同比下降中個位數。

受國產基因測序儀品牌衝擊,近幾年,Illumina大中華區佔比一直走低。在關税、不可靠實體清單影響等因素影響下,Illumina2025上半年中國區營收為1.35億美元(去年同期1.53億美元),同比下滑超11%。

此外,在地緣政治、關税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阿美特克、賽多利斯、梅特勒託利多、布魯克、伯樂等企業中國區上半年業績也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

從具體披露的數據來看,阿美特克Q1中國市場下降約10%,Q2雖有所改善,但仍為低個位數下滑;布魯克Q1中國區同比下滑10%,Q2仍保持低個位數下滑。梅特勒託利多伯樂等更是在財報中明確指出中國市場狀況依舊疲軟。

*上述企業中國區業績表現均為不完全統計,如有錯漏,歡迎指正

從全球視角來看,跨國儀器企業營收指標雖已重回穩健軌道,但仍面臨區域性掣肘。中國市場的疲軟,正是這場挑戰的核心。

 中國區業績承壓,背后原因何在?

中國市場曾是跨國儀器企業的重要增長引擎,但在2025年,卻似乎變成了最大的挑戰之一,這背后原因何在?

關税是多家跨國儀器企業財報中明確提及影響業績的重要因素。2025年,地緣風險加劇與關税壁壘再起已成為全球儀器企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不少企業在公佈Q1財務業績時,因關税影響下調了全年業績指引,並將關税帶來的負面影響納入其財務指引中。

丹納赫在Q2財報中明確表示,美國與中國之間仍存在「顯著關税」,對零部件進口成本和產品終端售價均構成壓力,進而影響客户需求

除關税影響外,國產替代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也是影響跨國儀器企業業績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隨着「國產替代」呼聲的日益高漲、政策的深入推進以及國產儀器企業的快速崛起,跨國儀器企業也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具體到生命科學企業,面臨的挑戰則更為複雜。除關税及國產替代等宏觀因素影響外,國內醫療領域集採、DRG等政策的持續推進,使相關儀器設備的採購價格受到嚴格管控,對銷售和利潤產生了重大影響;另一方面,受地方財政資金緊張導致科研投入趨緩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與生物製藥、生命科學相關的科學儀器需求也有所下滑。

 長期來看:中國市場,機會還是困局?

對於全球儀器企業來説,中國是一個極具風險和挑戰、但規模巨大的市場。

以賽默飛為例,2024年,賽默飛全年營收428.8億美元。CEO Marc N. Casper在第四十三屆JPM摩根大通醫療會議曾表示,中國市場作為賽默飛的第二大市場,貢獻了約8%的收入(約34.3億美元)。

2024年賽默飛全球各地區營收佔比(亞太區佔比19%)

在全球經濟整體承壓的背景下,中國依然是全球儀器企業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這點從各大企業在財報及電話會議中對於中國市場頻繁的提及程度也可見一斑。

儘管面臨短期挑戰,但以賽默飛、賽多利斯等為代表的企業仍對中國市場的長期增長潛力保持樂觀這種信心並非空穴來風。在經歷關税所帶來的劇烈衝擊后,不少企業通過採取成本控制、本地化等應對措施,已逐步消化外部壓力,財報中「中國市場受關税影響的程度低於此前預期」的反饋也證實了應對策略的成效。

積極的信號正在釋放。在前不久丹納赫Q3電話會議中,管理層多次提及中國市場,並表示其已「出現企穩並開始回升」。相較於上半年相對謹慎的表態,此番判斷的轉向,或許預示着中國市場的復甦動能正在積聚。

 結語

波詭雲譎的2025年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對於沉浮商海幾十年甚至數百年的跨國儀器巨頭來説,或許只是常態。

回望2025年上半年,跨國儀器企業集體遭遇了業績寒流。關税政策的衝擊如同多米諾骨牌,在各大市場引發連鎖反應,疊加市場需求疲軟、競爭加劇、企業自身經營調整等多重因素,普遍面臨着利潤下滑甚至虧損的嚴峻挑戰。

但轉機已在第二季度顯現,多家財報紛紛呈現出「止跌企穩」的積極信號,營收逐步回暖,利潤趨於穩定,這或許預示着行業最艱難的時期正在成為過去。

業績的增長或許無法一直持續,但市場的變化和洗牌卻會始終發生。中國市場的未來將如何變化,期待從各家接下來的業績答卷中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 轉載:須本號授權,請聯繫主編

| 來源:儀器信息網

| 作者:木木桉

| 責編:安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