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8 16:13
已有6款產品在海外獲批上市,覆蓋全球60余個國家和地區。 |
文|胡香贇
封面來源|受訪者提供
近期,隨着港股創新葯市場的回調,大額BD交易也難調動起投資者的激情,市場目光正隨短期波動,轉向醫藥企業更核心的價值。
復宏漢霖(HK:02696)就是這一邏輯的受益者。年初至今,復宏漢霖股價漲幅超過200%,年內最高點較最低點漲幅一度逼近500%。
不同於一些最初就做FIC、BIC產品的創新葯公司,2010年,復宏漢霖成立時主要瞄準爆款原研藥做生物類似藥開發,產品線覆蓋腫瘤、自身免疫疾病等領域,比如已經獲批上市的利妥昔單抗等。生物類似藥單品規模相對有限,但勝在能快速取得銷售回報、打造口碑。待實現穩定現金流后,再投入到更高風險、高回報的創新葯管線。
維持「穩收入和高風險」平衡的思路下,復宏漢霖因此成為那一批創新葯企中較早取得財務回報的公司。
今年上半年,復宏漢霖的總營收為28億元、淨利潤3.9億元。儘管中國市場仍是主要收入來源,但半年報中格外提到,公司的海外產品利潤同比增長200%,預計「今年全年海外產品收入及利潤將實現大幅增長,2026年有望持續高速增長」。
如今,伴隨着作為基本盤的生物類似藥業務趨於成熟,復宏漢霖的重心也逐漸開始向創新葯板塊傾斜,這是藥企「突破增長天花板的唯一路徑」。
從現有管線規劃上來看,基於臨牀需求完成差異化適應症開發,或許是實現目標的重要途徑。
比如,公司核心創新葯管線PD-1藥物斯魯利單抗(下稱「H藥」)就已佈局了曾經K藥、O藥都做失敗的胃癌圍手術期治療,相關III期臨牀已達到主要終點。
近期的中國醫藥決策者峰會上,復宏漢霖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朱儁對36氪分享了重要管線的開發思路及進展。在談及推動新葯出海方面的經驗時,他犀利指出,做創新葯忌諱「倚老賣老」,最大的經驗是「不要被經驗限制」。
從新興市場走向歐美
當前,復宏漢霖已上市創新葯品種中最有看點的一款就是H藥。2024年,H藥全球銷售收入達到13.126億元,佔公司總營收的20%以上,其中國內市場貢獻超過九成的收入。
H藥在上市時間上並沒有什麼優勢,在它之前,國內已有8款PD-1單抗獲批。能實現放量,與其適應症選擇有關。H藥是全球首個獲批一線治療小細胞肺癌的PD-1,中位總生存期達到17.2個月,曾刷新全球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記錄。
朱儁介紹,復宏漢霖對這款產品的全球銷售峰值預測為50億美元。為實現這點,除繼續拓展適應症範圍外,「突破以美國為核心的海外市場」是H藥接下來的重點目標。
H藥最初獲批的海外市場以東南亞國家為主,到今年上半年纔在歐盟獲批。從時間上看,復宏漢霖旗下其他藥物,比如淋巴瘤藥物利妥昔單抗等產品也是先在東南亞、拉美等新興市場上市的。
朱儁解釋,從商業回報上説,新興市場雖然對價格比較敏感,但同類競爭少,有助於打出品牌效應。比如在印度,H藥目前仍是唯一獲批小細胞肺癌治療的PD-1藥物。該地區現已成為H藥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希望「明年可以趕超中國地區的銷售額」。
另一方面,這也是爲了先打造和驗證臨牀開發能力閉環,是「構建全球臨牀能力模型中很重要的一項」。目前,復宏漢霖已初步具備從臨牀、運營,到產品申報註冊、GMP生產的全球開發能力。
這時再重點進軍難度更高的美國市場,相當於多了一分「勝算」。據瞭解,H藥在美國計劃申報的首個適應症也是小細胞肺癌,橋接試驗已完成全部受試者入組,預計明年正式申請上市。
其他在研適應症中,胃癌圍手術期和結直腸癌治療的優先級更高,因為這些都是「K藥還未佔領的市場」。
以胃癌圍手術期為例,手術是治療胃癌的主要方式,但術后復發現象十分普遍。因此,在術前術后這段「圍手術期」開展干預,幫助患者達到手術指標、確保預后效果更佳,成為行業的研發方向;同時,由於圍手術期治療主要針對早期的Ⅱ/Ⅲ期患者,此前沒有有效治療方案,市場相對空白。
但現階段,胃癌圍手術期治療以化療為主,容易出現不良反應、併發症等問題。免疫治療方面,K藥、O藥此前雖也想拿下這部分市場,卻都因臨牀效果不佳而失敗,一度導致行業對治療該適應症的可行性產生質疑。
「但復宏漢霖沒有放棄這個領域,」朱儁介紹:「我們發現許多患者無法完成輔助化療並非是條件不足,而是因為術后難以承受化療伴隨的毒副作用而選擇放棄。我們因此想到,是否可以嘗試在術后只用H藥單藥的方案。」
在當時,能堅持這個決定並不容易。因為哪怕是經典的K藥、O藥,在術前術后治療中也都要和化療聯用。經過為期6年的研究,今年10月上旬,復宏漢霖正式公佈了相關III期註冊臨牀結果,期中分析結果達到主要研究終點無事件生存期,初步證明了胃癌術后以免疫單藥替代輔助化療的有效性,並被獨立數據監察委員會建議提前申報上市。
「我們希望向行業傳遞一個理念,PD-1資產並非都是同質化的。當你真的能從患者角度解決問題時,市場一定會給你回報。」朱儁表示。
出海的最大經驗,
是「不要被經驗限制」
包括H藥在內,目前,復宏漢霖已在全球範圍內推出9款產品,其中海外市場獲批的有6款,覆蓋美國、歐盟、澳大利亞、印尼等60個國家和地區的90萬名患者。
談及在推動新葯出海方面的經驗時,朱儁認為,做創新葯忌諱「倚老賣老」,尤其是在和全球不同的監管部門溝通時,經驗有時反倒會成為「包袱」。「很多時候我們會想,這個事情不要問監管了,肯定不會同意。但實際上,只要沉下心來從患者、藥物機制、市場利弊的角度好好分析,敢於向監管機構發問、爭論,最終往往會有好結果,監管機構也會被我們説服。」
尤其是在臨牀開發過程中,能否發掘更有針對性的市場、解決未滿足臨牀需求,成為中國藥企在當地市場站穩腳跟的決定性因素。
這個特點,在復宏漢霖后續的創新管線中大多有所體現。以公司核心在研的一款PD-L1 ADC藥物HLX43為例,傳統PD-L1抑制劑和ADC類藥物的缺陷都比較明顯,前者對大量PD-L1表達陰性的患者療效不顯著,而后者的適應症範圍較小、毒性強。
「市場上的同類型產品更多是把PD-L1當成靶點,拓展ADC的那部分功能。但我們希望把HLX43做成一款帶有腫瘤免疫功能的ADC,同時解決PD-L1依賴生物標誌物篩選,以及ADC的適應症範圍窄、長期使用后血液毒性積累這三大問題。」
得益於機制創新,復宏漢霖發現HLX43在EGFR野生型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患者中效果明顯,I期臨牀的客觀緩解率(ORR)為46.7%,高於現有療法。在美國,這部分分型的患者有十多萬人,是更為大眾熟知的EGFR突變型患者的6、7倍,「是美國肺癌患者中佔比最多、但大多數其他雙抗品種難以解決的一項適應症」。
朱儁表示,今年發佈了HLX43的數據后,不少美國臨牀PI的態度都很積極,希望能參與進HLX43的國際多中心臨牀。
除了HLX43之外,復宏漢霖還在重點開發的是聯合曲妥珠單抗及化療用於一線治療HER2陽性晚期胃癌的HLX22,正在開展國際多中心III期臨牀,「頭對頭」挑戰K藥。
據瞭解,復宏漢霖在這項研究上的投入已接近2億美元。之所以願意花這麼大力氣,是因為HER2陽性晚期胃癌患者在確診時往往已不能做手術,而現有藥物治療的無進展生存期(PFS)只有8-10個月,生存狀況十分痛苦。在HLX22的治療方案下,患者PFS有了顯著延長,「有些病人已經兩年未進展,且腫瘤持續縮小」。
「如果能實現讓患者更長期地帶瘤生存,商業回報上意味着針對該患者羣體的市場規模可以擴大3倍左右,相當於把一片‘淺藍海’變為‘深藍海’。」朱儁表示。
深度、敏鋭、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