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人形機器人發展展望及產業鏈剖析

2025-10-28 18:26

(來源:老司機駕新車)

人形機器人發展展望及產業鏈剖析

一、國內外人形機器人發展歷程與競爭格局

人形機器人發展已歷經數十年,2023年特斯拉Optimus第二代發佈后行業加速爆發。從歷程看,1960-70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發雙足機器人,1980年代本田發佈阿西莫,2011年波士頓動力推出Atlas並開源算法,2023年特斯拉Optimus引爆行業。當前全球競爭主要集中於北美、歐洲及中國,日本、韓國在具身智能領域相對落后。

國內市場:人形機器人公司超100家,主要分佈於廣東、北京及長三角,頭部企業包括語數智源、優必選、銀河通用、青海圖等,技術聚焦硬件研發與算法全棧自研。

北美市場:特斯拉、Figure為綜合能力領先者,全棧覆蓋硬件與算法;波士頓動力、Agility等傳統機器人公司轉型而來,擅長硬件與本體設計。

二、特斯拉Optimus與其他技術路線差異

特斯拉Optimus在感知、執行器及靈巧手設計上與行業主流存在顯著差異,體現全棧自研特色。

感知層面:採用純視覺方案,基於雙目視覺與端到端FSD大腦算法,無需RGBD或激光雷達,硬件成本低但算法要求高。

靈巧手設計:第三代即將發佈,第二代採用連桿+渦輪無感方案,7個主動自由度,手臂一體化設計以提升靈巧度與緊湊性。

執行器技術:採用絲槓(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驅動的直線模組,可提供力矩保持、高負載及低功耗,適合大臂/小腿驅動;國內廠商則以旋轉關節為主,成熟度高且成本較低。

三、人形機器人BOM成本拆解及產業鏈供應商

BOM成本中動力單元、靈巧手、算力平臺及傳感器佔比最高,產業鏈供應商呈現專業化分工特徵。

(一)成本結構

算力平臺:含GPU、CPU及域控制器,佔比約20%,主要用於運行大模型(如VRM/VRA)及運控算法。

動力單元:包括旋轉關節模組(國內主流)與直線模組(特斯拉),特斯拉14個旋轉關節成本約5萬元。

靈巧手:高自由度帶觸覺的靈巧手佔整機成本30%,隨技術成熟價格下降但仍為核心支出。

傳感器:含視覺(深度相機、激光雷達)、力覺(六維力傳感器)及觸覺傳感器,國內多采用「深度相機+激光雷達」方案。

(二)核心供應商

執行器:旋轉關節廠商包括凱旋、泰普、天鏈、Bo,汽車產業鏈企業如三華拓普、雷利切入;直線模組供應商有云台雲控來福、耗智。

靈巧手:總成廠商包括帕西尼、靈心巧手、敖毅殷實,核心部件涉及空心杯電機及減速器。

傳感器:視覺傳感器以大華、海康、奧比中光為主;激光雷達採用大疆、速騰聚創等國產化方案;六維力傳感器供應商包括宇力坤維、新井場,觸覺傳感器有戴蒙(視觸覺)、帕西尼(磁電式)。

四、視覺與觸覺傳感器主流方案及趨勢

傳感器是機器人環境感知核心,視覺與觸覺技術路線呈多元化發展。

(一)視覺傳感器

方案:頭部佈置3-4顆魚眼相機用於粗定位(全局感知),胸口或手腕搭載深度相機(雙目/TOF/紅外)實現精確定位,國內主流搭配激光雷達提升測距精度。

供應商:深度相機以奧比中光、英特爾、森云爲主;激光雷達採用大疆、速騰聚創等國產化產品。

(二)觸覺傳感器

技術路線:

薄膜式壓電阻:特斯拉、Figure採用,成本低(未來可降至10元/個),滿足多數場景需求,國內廠商如能斯達、福萊新材佈局。

剛性應變片式:美國ATI為代表,精度高但單價達2-3萬元,應用受限。

柔性材料:電容電阻式(華為科、他山,單價200-500元)、磁電式(帕西尼、日本查拉,單價200-1000元)、視觸覺(戴蒙,單價5000-8000元)。

趨勢:薄膜式壓電阻因成本優勢有望成為主流,適配工業及商業化場景。

五、人形機器人算力平臺與主控芯片

算力架構採用「大小腦+域控制器」分佈式設計,芯片選型聚焦性能與成本平衡。

大腦(GPU):用於運行大模型,主流選擇英偉達4090、HHR及奧瑞系列,其2000TOPS算力芯片即將量產。

小腦(CPU/MCU):負責運控算法,英特爾x86系列、AMD ARM架構為主,國內瑞芯微RK3588等用於子模塊控制。

域控制器:採用低算力MCU/NPU,解決算力緊張與走線問題,國內地平線、全智、寒武紀提供相關產品。

六、靈巧手技術路線與發展趨勢

靈巧手是人機交互核心,技術路線按驅動方式分為四類,高自由度與輕量化為主要方向。

連桿類:國內主流方案,電機內置,結構簡單、剛性強但柔性不足,僅支持低自由度(如德宇航DDLR)。

純齒輪:動態響應好但尺寸大、精度差(行星齒輪背隙問題),應用較少。

腱繩式:特斯拉及國內(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希諾、聯想智能採用,驅動單元外置實現高自由度,缺點為腱繩蠕變、控制難度大。

微型鏈條:新興方案,金屬連接解決蠕變問題,尚未產品化。

趨勢:設計上優先保障拇指5個自由度,主動/被動自由度結合,提升抓取穩定性與負載能力。

七、人形機器人落地場景展望

落地順序遵循「從易到難、結構化環境從高到低」原則,教育文娛、工業及特種環境將率先實現應用。

教育文娛:容錯率高,適合科研演示,中原動力、雨速重情等廠商已佈局。

工業場景:結構化環境固定,優先切入高價值行業(如汽車產線),對機器人穩定性要求高。

商業化場景:酒店布草、餐廳整理等任務複雜,難度高於工業。

C端家庭:環境差異大、容錯率低(如廚房操作、養老護理),落地難度最高。

特種環境:危化、消防等高危場景為剛需,人形機器人可替代人工降低風險。

Q&A

Q1: 人形機器人未來出貨節奏如何?

A1: 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進程正加快,今年下半年主流廠商已實現訂單突破(千台或大幾百台量級),今年Q4及明年上半年將出現較大數量級訂單出貨。今年行業出貨量已達百台量級,未來出貨量將進一步增長。

Q2: 明年人形機器人市場出貨量預期是多少?

A2: 今年人形機器人出貨量預計為1萬-2萬台,明年出貨量有望達到三四萬台甚至5萬台。

Q3: 人形機器人價格后續走勢如何,合理價格區間是多少?

A3: 人形機器人價格因應用場景不同存在差異:工業級(滿足負載精度要求)前期價格在三四十萬區間;科研類(偏科表演)價格在10萬-20萬之間;消費級(玩具級)價格為幾千到1萬元。

Q4: 人形機器人本體競爭格局如何,零部件公司及車廠相比本體廠有優勢嗎?

A4: 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較大,可容納多家參與者。車廠入局的優勢在於能利用汽車產業鏈實現規模效應,通過共用核心部件降低成本,參考特斯拉利用電動汽車供應鏈的模式。

Q5: 人形機器人技術方案中尚未定型的硬件環節有哪些,其后續邊際變化和增量潛力如何?

A5: 目前尚未定型的硬件環節主要包括:一是靈巧手,處於技術路線驗證階段,尚未量產,未來將逐步收斂至可批量生產的方案;二是執行器,尤其是旋轉關節中的減速機,下肢雙足減速機可能出現新選項;三是觸覺傳感器,技術路線多樣(視觸覺、磁電、電容電阻、薄膜式等),目前處於逐漸收斂過程中。

Q6: 人形機器人從舞臺演示走向應用落地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A6: 關鍵因素包括:一是成本價格,需控制在合理區間以滿足商業化需求;二是產品可靠性,需達到工(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業級水平,確保在高容錯率要求場景中的穩定運行;三是投入產出回報率(ROI),需在附加值較高的場景中實現合理回報,避免在低容錯率、高風險場景中應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