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團滴滴,激戰巴西

2025-10-28 20:24

外賣市場的戰火,點燃巴西。

10月30日起,美團旗下品牌Keeta將正式啟動巴西市場運營,首批試點城市為聖保羅州沿海城市桑托斯和聖維森特。這兩座城市中,已有700多個餐飲品牌在Keeta上成功註冊,包括Sodiê Doces、The Coffee、Seven Kings和Mania de Churrasco等大型連鎖店。同時,Keeta還在對2000多名當地外賣配送員進行培訓。

幾乎同一時間,滴滴旗下99Food也於10月14日在里約熱內盧重啟外賣服務。

面對外來者的湧入,本土玩家反應迅速:iFood將年度投資額從136億雷亞爾提升至170億;Rappi則推出「三年零佣金」政策。

外賣大戰,在南美大陸一觸即發。

本土巨頭的統治時代

巴西外賣市場的競爭格局,遠比表面更為複雜。

巴西本地外賣平臺iFood創立於2011年,以紙質餐廳菜單合集起步,消費者可以通過電話訂餐,當移動互聯網在巴西開始生根發芽后,iFood轉而聚焦線上食品配送業務。

從時間層面看,iFood佔盡先發優勢。直至2016年,市場才逐漸迎來競爭者,Uber Eats與來自哥倫比亞的Rappi進入巴西;2019年,滴滴推出了外賣業務99 Food。

2020年,巴西外賣行業由於疫情而迎來了一輪強勢增長。但iFood憑藉多年積累已形成強大的飛輪效應:大量用户——商家不得不不入駐——更豐富的商家吸引消費者,訂單持續增長——吸引更多騎手——進一步壓縮對手生存空間。

圖源:iFood

iFood與餐廳的排他協議更是令競爭對手束手無策。儘管Rappi、Uber Eats與99Food曾聯合發起反壟斷申訴,最終達成協議限制iFood,但也為時已晚。2022年,iFood憑藉「二選一」條款拿下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迫使Uber Eats和99Food退出巴西外賣市場。

自此之后,iFood「統治」着巴西外賣市場。根據巴西酒吧和餐廳協會與巴西小微企業管理支持服務局數據,iFood佔據巴西外賣食品行業80%的市場份額,Rappi佔9%,其他參與者的份額不超過3%。目前,iFood坐擁約5500萬活躍用户,月訂單量達1.2億單,構築起難以撼動的護城河。

然而,高市佔率下也存在着不少痛點。

一是平臺的派單機制存在問題。有商户透露,每周總有一次遇到找不到騎手的情況,迫使餐廳只能給顧客退款;二是27%的佣金讓商户叫苦不迭;三是消費者體驗有待優化,訂單取消流程繁瑣,僅支持葡萄牙語等細節影響了用户體驗。

這些問題與巴西市場的巨大潛力相結合,構成了新玩家入場的最佳機遇。

為什麼是巴西?

有人曾這樣形容:「巴西和中國,那麼遠,也那麼近」。所謂的「遠」當然指的是距離,而「近」則是巴西對中企極強的投資吸引力。

首先,巴西是拉美地區經濟體量、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也是全球十大經濟體之一,坐擁2.1億人口,2024年人均GDP約1.12萬美元。與此同時,國民擁有強勁的消費意願,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約6800美元,均與中國相差無幾。

其次,巴西的數字化普及率也較高。根據DataReportal 發佈的《Digital 2025: Brazil》報告,截至2025年初,巴西互聯網用户總數約1.83億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6.2%,用户日均使用手機時長高達5小時12分鍾,為線上服務提供了沃土。

再者,本土即時支付系統Pix的普及解決了基礎支付問題。ebanx發佈報告稱,2023年,巴西即時支付系統Pix擁有該國線上支付29%的市場份額,預計2026年Pix將佔巴西在線支付的40%。

除此以外,還有自上而下的政策紅利。

與此同時,巴西外賣市場本身藴藏着巨大機遇。據Euromonitor數據,2023年巴西外賣市場規模達到200.86億美元,外賣市場滲透率超20%,76%的消費者每月至少點一次外賣。

而且,Food的服務多集中於高收入地區,中小城市覆蓋不足,其壟斷地位引發的商户與消費者不滿情緒日益高漲,已因排他性條款受到巴西反壟斷機構(CADE)調查。

一個兼具巨大規模、優良數字基建,但同時存在服務空白與痛點的市場,對於攜資本、技術、運營經驗而來的中國挑戰者而言,意味着巨大的機會。

中國玩家重複國內打法

面對機遇,滴滴與美團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重倉巴西。4月,滴滴宣佈重啟99Food業務;5月,美團公佈五年10億美元投資計劃,正式進軍巴西。

外賣平臺打入市場的方式,無外乎發優惠券搞促銷、砸錢買廣告位、打造配送團隊、搞好政府關係幾種,海外也不例外。

在打法上,兩家平臺均聚焦iFood的薄弱環節,以「免佣金、高薪酬、低價格」為核心策略。99Food推出一年免佣金政策,為騎手提供每日250雷亞爾保底收入,並承諾更低用户價格;Keeta則明確拒絕排他協議,設定低於iFood的商户費率,併爲延時訂單發放優惠券。

在營銷層面,雙方都致力於快速建立認知。99Food邀請明星廚師Paola Carosella代言,Keeta巴西負責人仇廣宇(前滴滴拉美業務高管)先后接受了《聖保羅頁報》和《經濟價值報》的專訪。

政府關係佈局同樣積極。政府關係上,雙方同樣動作頻頻。美團總部高層、Keeta各條業務線負責人多次與聖保羅市政府會談,滴滴獲巴西總統盧拉接見,滴滴還承諾將在一年內向99Food的外賣業務投資20億巴西雷亞爾,向電動摩托車司機提供60億雷亞爾的融資租賃。

這套在中國互聯網商戰中反覆驗證的「踢館」策略,正被複制到巴西:通過高額補貼和精準痛點打擊,快速圈住商户和消費者,力求站穩腳跟。

不過,同爲中國企業,美團與滴滴在異鄉並未攜手,反而將槍口對準同胞,接連發起三起訴訟,將雙方的戰略對峙擺上檯面:

8月8日,Keeta對99Food提起訴訟,稱99Food在谷歌搜索中高價競購「Keeta」關鍵詞,用户搜索Keeta時會看到99Food的廣告。

8月14日,Keeta再次起訴99Food,理由是99Food在合同期內明確限制巴西餐飲店鋪與進駐巴西的Keeta展開任何形式合作,試圖進行雙頭壟斷。

8月19日,99Food也指控Keeta侵犯商標權和不正當競爭,稱Keeta使用的品牌顏色黃色侵犯其商標權,反光鏡里看到的Keeta的「ee」,是「99」,要求Keeta更換標識。

左圖為美團Keeta,右圖為滴滴99iFood

這些法律攻防戰也有了結果,10月25日,Keeta獲得第二起訴訟的一審勝訴,巴西聖保羅法院宣佈99Food禁止合作餐廳與Keeta開展業務的合同條款無效,同時還駁回了Keeta要求99Food提交包含獨家條款的餐廳名單的請求。

目前,99Food已對此次判決提出上訴,並表示公司的行為「合法且符合所有監管規定」。

對美團而言,國際化是核心戰略,運用法律手段掃清障礙實屬必要;對滴滴來説,其在巴西已建立品牌認知和騎手網絡,若坐視Keeta與iFood形成兩強格局,自身生態位將面臨擠壓。而且,滴滴曾在中國試水「出行+外賣」模式,但因美團的存在未能充分驗證,如今在巴西,滴滴顯然不願歷史重演。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通過法律途徑界定競爭邊界,是市場從混沌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在巴西外賣法規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司法判決將為行業設立參考標準,引導規範競爭。

應激的本土玩家

中國玩家的強勢入場,打破了市場的平靜。作為統治者的iFood迅速展開了一系列防禦與反擊,另一玩家Rappi也開始「搞事」,試圖從中獲利。

在資金層面,兩個本土玩家都裝上了足夠的彈藥。iFood將其在巴西的年度投資額從去年的136億雷亞爾增加至170億雷亞爾,增幅達25%,這筆資金將用於技術升級、市場營銷和商家信貸支持等關鍵環節;Rappi也宣佈了14億雷亞爾的投資計劃。

在生態維護方面,雙方均聚焦商户與騎手兩大核心羣體,針對性地推出優惠政策。Rappi實施「零佣金」政策;iFood則為餐廳提供信貸支持,並提高騎手最低費用,預估2025年騎手的總收入將達到52億雷亞爾規模,比去年增長27%。

用户體驗方面,iFood推出iFood Hits服務,主打免配送費與快速送達,測試期間參與餐廳收入提升32%。

更值得關注的是,iFood還宣佈與老對手Uber握手言和,未來雙方的應用程序可以接入另一方的功能,從而實現無需切換應用而使用叫車和點外賣兩種服務,明顯是針對99Food的「出行+外賣」模式。

博爾特 圖源:網絡

除此之外,iFood 還通過舉辦大型行業展會、邀請國際巨星博爾特進行品牌宣傳、展示無人機配送等前沿技術等方式,向市場充分展示自身的領導地位與創新能力,進一步強化平臺影響力,穩固用户與商户信心。

最后

巴西外賣市場的競爭,正演變為一場資本、技術、本土化運營和耐力的綜合較量,每個參與者都在尋找自己的破局點。

滴滴在拉美深耕多年,於五個國家運營外賣業務,在巴西擁有約70萬活躍騎手,覆蓋3300多個城鎮,在當地已有一定認知。其數字錢包99Pay已支持多種支付場景,為業務協同奠定基礎。

而美團Keeta在經歷過香港、沙特的磨練后,也逐漸形成了一套可複製的方法論。一方面,以性價比優勢搶佔用户和市場,同時注重盈利,不一味燒錢;另一方面,則根據當地市場精耕細做好本土化。

儘管iFood仍佔據絕對優勢,但中國玩家的加入已激活市場,不僅迴應了商户與消費者對公平競爭與優化服務的期待;還通過法律與商業博弈,推動行業整體進化。

無論最終勝者是誰,這場跨越太平洋的商業角逐,都將為巴西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更優服務,數字經濟發展邁向一個新階段,也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了重要樣本。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壹覽商業」(ID:yilanshangye),作者:蒙嘉怡,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