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8 16:03
金融風險周報(2025年第43期)
01
四中全會公報出爐積極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強調堅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繼續精準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着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穩住經濟基本盤,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宏觀政策要持續發力、適時加力,落實好企業幫扶政策,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兜牢基層「三保」底線,積極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專家表示,會議提到「積極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這也與7月政治局會議表述一致,化債仍是當前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結合四季度財政對經濟支撐減弱,而外需下行風險更多體現,預計四季度貨幣政策可能繼續放松,而債券收益率有望走出下行行情。(財聯社)
02
金融監管總局:不斷健全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的體制機制
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消息,10月24日,金融監管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雲澤主持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結合金融監管工作實際,研究部署貫徹落實措施。會議強調,要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加快推進金融強國建設,為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貢獻更多金融力量。要履行好防風險首位主責,不斷健全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的體制機制,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要扛牢強監管嚴監管政治責任,持續強化「五大監管」,不斷增強金融監管的前瞻性、精準性、有效性和協同性。要緊緊圍繞全會提出的「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統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續提升經濟金融適配性。要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反腐,打造山清水秀的金融政治生態,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貫徹落實。(第一財經)
03
中國人民銀行: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護航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目前我國金融體系總體穩健,金融機構整體健康,金融市場運行平穩。圍繞「十四五」時期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建設的成果、經驗及下一步舉措等話題,近日,記者專訪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負責人。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人民銀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推進重點領域風險化解。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認識到,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依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必須正確把握形勢,堅持底線思維,平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係。一是從宏觀視角看待經濟與金融風險的關係。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加大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二是在市場化、法治化原則下穩妥化解風險。必須強化市場紀律,尊重市場規律,不斷健全風險處置責任機制,嚴防風險外溢和道德風險。三是探索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豐富維護金融穩定的政策工具箱。逐步將主要金融活動、金融市場、金融基礎設施等納入宏觀審慎管理,強化宏觀審慎管理、微觀審慎監管的協同配合。(金融時報)
04
國際金價創下12年來最大單日跌幅
黃金價格在近期衝高后迎來高位震盪階段,近兩日國際金價直線「跳水」。10月21日現貨黃金從最高4374.79美元/盎司高點回落,收於4123.37美元/盎司,單日跌幅高達5.33%,創下12年來最大單日跌幅。22日現貨黃金持續下跌,一度跌至4003.58美元/盎司,較日內高點跌超100美元。在此之前,10月17日,黃金價格盤中一度突破4390美元/盎司的歷史峰值,市場正在等待黃金突破4400美元關口。然而近兩日,黃金、白銀遭遇市場廣泛拋售,據央視新聞報道,國際現貨黃金創下12年來最大單日跌幅,國際現貨白銀創下2021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業內人士表示,由於當前多頭市場擁擠度已處於較高水平,加之市場參與者對特朗普關税政策、美元指數大幅波動、地緣政治突變、美聯儲貨幣政策與預期的差異等突發信息高度敏感。任何相關消息都會影響市場情緒,加大金價的波動,短期內金價波動會成為常態。(北京日報客户端)
05
碧桂園840億元降債落地在即融創境外債重組獲98.5%債權人支持
頭部房企債務重組迎來密集突破。10月13日深夜,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披露,香港法庭已同意公司於11月5日召開債權人會議,對前期已公佈的重組方案進行投票,而重組成功后公司最高降債規模可達約117億美元。境外重組取得突破的同時,碧桂園境內債處置也傳來捷報。據悉公司正在對9筆境內債券重組。據媒體公開報道,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8筆債券的持有人會議通過了重組方案,余額合計134.17億元。管理層計劃2026年上半年完成境內債務重組。10月14日盤后,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發佈公告,在當日舉行的境外債重組計劃會議上,98.5%的債權人投出贊成票,其有望成為首家實現境外債基本「清零」的大型房企。近期,佳兆業、旭輝等多家出險房企也同步取得進展,房企化債潮加速推進。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未來房企將持續聚焦流動性緩解與債務結構優化,逐步增強抗風險能力,向穩健發展迴歸。(華夏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