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創新葯進入3.0階段,企業「國際化」不止於「賣青苗」

2025-10-28 16:33

中國創新葯行業逐步進入「in China,in Global」(中國研發,融入全球生態)的階段。

今年以來,中國創新葯企BD(業務發展)交易熱潮讓投資者將目光重新投向該行業賽道,卻也引起市場對「青苗賤賣」的隱憂。

不過,隨着中國自主研發的創新管線開始以「全球共研」的姿態參與全球價值鏈,本土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與跨國藥企的合作逐漸從單一藥物管線授權,延伸至技術平臺輸出與臨牀研發合作,中國創新葯企們不再僅僅承擔「賣青苗」的角色,還肩負起「青苗」成長的責任,並能共享「青苗」成熟后價值,乃至推動孵化出更多國產「青苗」。

業界觀點認為,中國創新葯行業已從由跨國藥企佔據更多話語權的「in China,for Global」(中國研發,面向全球市場),進入「in China,in Global」(中國研發,融入全球生態)的3.0階段。

但同時,新葯研發始終「九死一生」,中國創新葯在國內和歐美市場的價格依然懸殊。對於憑藉實驗室技術起家的中國Biotech,BD交易仍將是「出海」的重要一步,而獲得跨國藥企和資本市場認可的門檻正在不斷拔高。

「有人説我們以后不能做BD,這是錯誤的,因為BD本身是一個市場反應,沒有必要去禁止它,很多公司可以靠着BD繼續發展。」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資深會長兼首席專家宋瑞霖説。但他也提到,在創新葯發展進入新階段后,中國醫藥創新的全球產業鏈定位不能僅侷限於做「研發管線的世界工廠」。

BD交易新模式

BD交易通常指創新葯企將處於臨牀早期階段的創新葯管線轉讓給大型外資藥企的行為,又被一些業界人士質疑認為是「賣青苗」——通過授權交易,將中國早期創新成果低價拋售,在研管線未來的商業價值也隨之拱手相讓,企業可能在實現「短期輸血」的同時,失去「長期造血」的能力。

所以,能否在獲得理想收益的同時,保留海外市場開發與商業化權利(大部分BD交易中,中國創新葯企作為授權方,均會保留在中國區權益),是「借船出海」的企業們迴應質疑的關鍵。

在近日舉辦的2025年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北京論壇期間,宋瑞霖提到一個行業觀察:現在,如果説中國創新葯管線出現了一單20億美元的BD交易,各方關注度已經沒有起初那麼高了。「因為當BD交易額達到70億、80億,乃至到150億美元,纔算是一件‘大新聞’。」

引發宋瑞霖感慨的,與近日公佈的一次「突破天花板」的BD交易有關。

22日,信達生物與武田製藥在腫瘤免疫(IO)與抗體偶聯藥物(ADC)領域三款在研管線達成總交易額最高可達114億美元的戰略合作,刷新了國產創新葯BD交易的紀錄。

「總交易金額接近120億美元,首付12億美元,同時做了一個未來市場的(利潤)分割,這都是全新的信號。」宋瑞霖説。

所謂對「未來市場份額」的分割,根據信達生物公佈的協議內容,信達生物與武田製藥將在美國對共同商業化管線IBI363,並按照40/60 比例(信達生物/武田製藥)分配美國市場利潤或損失。

之所以説這是「全新的信號」,是因為不同於主流的License-out(授權交易)模式和通過合資架構獲取長期收益的NewCo模式,雙方藥企採用了一種名為Co-Co(全球共同開發和共同商業化)的新型BD交易模式。Co-Co模式下,授權方需要承擔研發責任和成本,分擔海外臨牀風險,但同時可以共享產品化成果和商業收益。業界觀點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過往BD交易中,中國創新葯企「低參與、低迴報」,充當「撒手掌櫃」的固有印象。

無獨有偶,12日,百利天恆公告稱,其與BMS(百時美施貴寶)關於一款ADC雙抗藥物達成里程碑事件,近期將收到第一筆2.5億美元的款項。這項潛在總交易額最高可達84億美元的BD交易,採取的也是Co-Co模式。

在大交易成為家常便飯,合作模式及資金加碼路徑更多元的同時,達成BD交易的數量也持續增長。

進入10月后,僅16~17日兩天,就有翰森製藥、奧賽康等五家藥企「扎堆」官宣達成BD交易。

站在「收購方」的視角,阿斯利康國際業務拓展合作與戰略投資副總裁陳冰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中國本土創新力量正在快速成長,這類機會還會越來越多。

陳冰認為,回到創新葯的BD業務發展角度,目前更多的還是:一個團隊研發了產品,達到一定階段后,再將項目交給更熟悉海外市場的合作伙伴推進。可以形象地理解為——原本是在體育場內接力跑,現在需要跨越大西洋太平洋去越野跑,因此需要本地合作伙伴接過接力棒。這種模式適合初期產品出海,尤其是在海外市場尚不熟悉的情況下。

而從長遠來看,「更高級、和諧的合作模式是共同創造——不止於技術和產品的交接,更是雙方從研發源頭就一起參與創新」。陳冰認為,這兩種模式各有優勢,都會催生不同形式的創新,應該「百花齊放」,兼容幷包。

中國創新葯進入3.0階段

BD交易之所以火熱,本質上是因為近年來中國涌現出一批現金流緊張但技術領先的Biotech。根據摩根士丹利發佈的最新報告,預計到2040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葯中,中國創新葯佔比將達到35%。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李寧表示,在近十年里,中國醫藥無論是試驗數量還是在本土企業研發藥物數量上,都以近400%的速度提升,超過國際增速一倍以上,達到全球第一。

李寧將中國創新葯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在2017~2018年,中國剛剛加入創新葯研發隊列時,新葯研發是「in China,for China」(中國研發,滿足中國患者臨牀需求)。隨后,一些MNC(跨國藥企)在中國建立了創新研發中心,把100%的項目帶進中國,中國創新葯進入到「in China,for Gobal」階段(中國研發,面向全球市場)。目前,中國醫藥創新機制已逐漸成熟,在新技術方面具備了一定的儲備優勢,自主研發創新葯物與世界最新差距越來越小,中國創新葯逐漸進入「in China,in Gobal」(中國研發,融入全球生態)階段,不再強調中國與世界的差別,而是將中國作為全球創新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在他看來,全球醫藥創新領域的技術革新帶來創新體系的變化。目前,中國醫藥創新已融入全球創新鏈條中,知識產權出海就是其中的一種模式;與此同時,醫藥創新不再是大廠主導,隨着更多技術突破被應用於臨牀,技術維度成為創新的新模式,科學家成立的具有技術優勢的小微企業成為創新主力。

但相較於交易市場的持續火熱,資本市場的熱度似乎低於業界預期。

表現至少有二:首先,今年以來,創新葯二級市場回溫態勢並未完全傳導至一級市場;其次,在前述5個BD交易和信達生物百億以上美元BD 達成后,醫藥股仍然沒有很好表現。

一種業界觀點認為,儘管跨國藥企對於一些中國創新葯企的技術能力、管線數據和市場潛力表現出更強信心,但首付款佔比始終有限。BD成功只是一個開始,此后能否拿到里程碑付款,會否遭遇「退貨」,存在不確定性。BD交易是一種風險交易,在圍繞早期管線的交易熱潮下,是否存在新一輪「洗牌」,潛在風險是否會加大,這些均有待進一步觀察。資本市場對於創新價值的判斷更加審慎。

也有業界人士持樂觀態度。國盛證券相關研報稱:「我們認為不是產業邏輯的問題,還是在消化前期累計的交易問題,不改變中長期產業邏輯,繼續看好。」

從「賣管線」到生態共建

隨着中國創新葯發展進入「全球生態鏈共建」的3.0階段中,BD交易和「出海」只是中國創新葯企「國際化」過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但不能涵蓋全貌。

近一段時間以來,多家跨國藥企再度掀起了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的熱情。與此前相比,吸引他們的,除了中國的科學家資源、工程師紅利以及患者招募和臨牀研發的效率優勢,還有中國企業在AI藥物發現平臺以及ADC、雙抗、RNAi等新技術平臺上積累的優勢。

「新葯研發的初心是以患者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為導向,最終目的是患者獲益。科研院校雖然有豐富科學發現的實力,但從科研成果到臨牀應用之間仍有相當長的距離,需要通過生態合作模式,在科研創新與臨牀應用之間,加速形成閉環。」陳冰説。

這樣的合作也因為政府的介入和支持而加速。

在北京,27日,安斯泰來宣佈在北京經開區國際醫藥創新公園(下稱「BioPark」)設立首箇中國創新研發中心;25日,阿斯利康在北京正式啟用全球第六個、中國第二個戰略研發中心及和鉑醫藥-阿斯利康北京創新實驗室,併發起了一個與北京市科委、北京經開區、劍橋大學的跨國科學生態系統合作。

北京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會充分借鑑英國劍橋創新生態經驗,「將北京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建設成為‘全球醫藥健康創新合作樞紐’。」

上海是中國生物醫藥創新的另一高地。截至目前,強生製藥、羅氏製藥、輝瑞、阿斯利康、諾華、賽諾菲、拜耳等跨國藥企已相繼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共創平臺或者孵化器。

「相較於單一品種輸出,依託技術平臺可以驅動生態合作,並能夠與跨國藥企深度綁定來最大化研發成果的全球價值。」和鉑醫藥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勁松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

他認為,當前,資本的目光正從過去追逐「明星管線」的「單品邏輯」,轉向更加青睞具備持續創新輸出能力的「平臺價值」。一個能夠通過領先技術持續催生高質量候選藥物、並已驗證其強大BD合作能力的平臺,正成為資本押注的焦點。與此同時,「AI賦能」已從加分項變為標配,它與生物技術的深度融合,可以帶來研發效率革命。

在這一趨勢下,王勁松認為,國際資本尤為青睞那些具備全球稀缺技術平臺、擁有健康的現金流以及自我造血能力,並且其商業模式已通過國際化合作得到反覆驗證的本土創新葯企。它們所投資的,不僅僅是一家公司,更是一個能夠持續參與並貢獻於全球生物醫藥創新的技術和商業生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