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8 17:36
山姆中國為何突然換將?新掌門劉鵬什麼來頭,他的到來將給這家在中國一路狂飆的會員店帶來哪些變化?
10月27日,全球零售巨頭沃爾瑪中國突然宣佈人事大變動:阿里巴巴前高管劉鵬出任山姆會員店業態總裁。劉鵬將全面負責山姆中國業務,直接向沃爾瑪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朱曉靜匯報,任命即日起生效。
與此同時,過去一年一直代理該職位的Jane Ewing將在今年年底結束外派任期,返回沃爾瑪國際部。沃爾瑪中國稱,這是其持續加大對中國投資、實現業務戰略升級的又一重要舉措。
與此同時,這已是山姆會員店中國區在兩年內第二次高層換人。此前,執掌山姆中國多年的「老帥」文安德(Andrew Miles)在今年年初正式退休,由沃爾瑪國際業務高管Jane Ewing臨時接棒。
文安德2012年加入沃爾瑪中國,2017年升任山姆中國總裁,2020年起兼任沃爾瑪中國副CEO。他任內,山姆中國的發展堪稱迅猛:2012年山姆在華僅有8家門店,到2024年已突破50家。
作為「接班人」,劉鵬擁有近20年零售經驗,背景相當亮眼:2015年加入阿里巴巴后,歷任天貓國際總經理、天貓進出口事業羣總裁、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兼B2C零售事業羣總裁、淘天集團品牌業務發展中心總裁等要職。
簡單來説,他既熟悉中國消費者,又諳熟全球供應鏈和電商運營。沃爾瑪中國不惜從阿里挖人,顯然希望藉助劉鵬的跨境電商視野和數字化基因,給山姆在中國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朱曉靜表示,他們相信劉鵬的國際視野、供應鏈整合能力以及全渠道經驗,能夠帶領山姆實現戰略升級、強化會員價值。話雖如此,紙面上的履歷和期待終歸只是開始——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頭。
山姆會員店早在1996年就進入中國市場,是國內最早的倉儲式會員店先行者。然而,此后近20年里,山姆在華發展相對低調緩慢,門店主要紮根一線城市,擴張步伐謹慎。
直到2016年前后,山姆中國纔開始明顯提速——一方面上調了會員費等級、加強商品研發,另一方面加快開店速度並加碼線上渠道,業務進入快車道。自2020年起,山姆幾乎以每年新開5-6家門店的速度擴張。截至2025年10月,山姆已在全國30多個城市開出近60家門店,預計年底前還將再迎來約五家新店開業。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山姆憑藉獨特的商業模式、精準選品和強大供應鏈,穩坐國內會員店市場的「老大哥」地位,是眾多競爭對手模仿卻難以企及的標杆。單店年銷售額據稱已普遍超過15億元,盈利能力可見一斑。
在山姆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之際,劉鵬的走馬上任可謂「臨危受命」。
一方面,山姆正站上歷史最高的業績巔峰,成為沃爾瑪中國增長的最大發動機;另一方面,外有強敵環伺、內有規模挑戰,新任掌舵人肩上的擔子也着實不輕。
一分析人士認為,他上任后很可能聚焦幾個方向發力:其一,深化商品力,利用其「滿世界找好貨」的經歷強化山姆的全球購和獨家商品供應;其二,加碼全渠道數字化,引入電商運營和數據分析人才,提升山姆的線上服務與物流配送效率;其三,優化會員體系,通過更精準的用户洞察和服務,提升會員粘性和續費率。
當然,戰略藍圖描繪得再美,也要看最終執行效果。
近幾年,中國的倉儲會員店賽道早已變成一片紅海戰場。沃爾瑪山姆是這個領域的拓荒者和領頭羊,但后來者來勢洶洶:美國「倉儲超市一哥」Costco(開市客)攜全球聲望於2019年高調登陸上海,首店開業日16萬人次辦卡的盛況一度讓業內震驚。
然而,喧囂過后,Costco中國的發展卻顯得后勁不足。五年過去,它在國內也僅開出了7家門店,而且侷限於上海、蘇州、南京等華東華南城市,廣袤的北方市場仍是一片空白。「顛覆中國零售」的豪言壯語暫時落空。更現實的問題是:Costco在中國的會員續費率只有約62%,遠低於其全球超過90%的平均續費率。
換言之,大批嚐鮮的中國會員第二年並沒有續費,留存率令人擔憂。這從側面證明了Costco在華本土化的挑戰:無論是開店速度、供應鏈本土化,還是對中國消費者購物習慣的研究,它都落后於先行的山姆。
甚至,有業內人士表示,Costco在華的發展節奏還趕不上同樣2019年進入中國的德國零售商奧樂齊(ALDI)。后者在摸索幾年后,從2024年起加速跨區域開店。據報道,門店數已達到68家。相比之下,Costco依然謹守其全球標準化的「大賣場+大停車場」模式,堅持在遠郊自建2萬平方米的大店並配套1500個停車位。
簡單來説,Costco的「美式效率」在中國遇上了「中式速度」,一時間有些水土不服。
當然,挑戰山姆的絕不止Costco一家。
近兩年,各路國內零售巨頭也紛紛殺入會員店賽道,試圖在這一領域分一杯羹。
例如,德國麥德龍(Metro)在被物美收購后也嘗試升級改造部分門店為會員店業態。老牌商超家樂福則直接來了個「像素級模仿」——將傳統大賣場改造成會員店,然而照貓畫虎並不容易。
家樂福中國首家會員店於2021年在上海開業時,就上演了一出羅生門式的鬧劇:開業第一天,部分熱銷品牌商品突然全線斷貨。事后家樂福發表公開聲明,怒斥「競爭對手施壓供應商回購商品」,迫使諸多品牌撤貨,導致不少會員消費者撲了個空。言下之意,山姆等強勢玩家利用市場地位搞「不正當競爭」,逼供應商二選一。
更尷尬的是,家樂福的會員店經營舉步維艱,開業不到兩年最終還是無奈關店止損。
事實證明,沒有雄厚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和獨特商品開發能力做支撐,想靠會員店模式翻身太難。
眼下,幾乎所有大型零售商都不甘落后:從蘇寧易購系的大潤發、高鑫零售,到區域超市龍頭永輝、胖東來等,都在探索各自的會員制玩法。可以説,倉儲會員店已成為中國零售業態競爭最為白熱化的戰場之一。
目前來看,山姆在競爭中依然佔據着明顯的領先優勢。山姆中國的發展路徑和成功要素,正被對手們研究、模仿:比如精選SKU、提高自有品牌佔比、強調會員體驗等。在供應鏈端,山姆多年經營建立的全球直採和本地定製能力,形成了很高的壁壘。
此外,一些品牌供應商更願意把獨家新品首發放在山姆渠道,因為山姆的銷售規模大、付費會員忠誠度高,能迅速放量爆款。這種差異化選品策略,讓山姆的商品組合獨具一格,會員也願意付費來「淘好貨」。
相比之下,后來者要麼缺乏山姆那樣的採購規模和議價能力,要麼缺乏對會員消費數據的長期積累,短期內還難以複製山姆的成功模型。
當然,客觀現實仍是,前有Costco窮追不捨,后有一票本土對手虎視眈眈……中國市場的會員店之戰,遠未塵埃落定。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食品內參」,作者:佑木,36氪經授權發佈。